本文轉載授權自洞見:洞見(ID:DJ00123987) 三位80后宇航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成為眾人熱議的對象。葉光富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個貧窮家庭,父親在他4歲那年便離開了人世。瘦弱的母親支撐起了整個家,一個人包攬了村里種植桑樹苗的活,施肥、澆水、鋤草、打理,全靠她一人忙活。有一次葉光富放學歸來,看著母親正一擔擔挑著水上山灌溉樹苗,瘦小的身軀被沉重的扁擔壓彎了腰,一步步地往山上艱難前行。當時村里和他家條件差不多的孩子,很多早早就被家人喊回去干農活了。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時候,葉光富的分數是可以上個好大學的,他卻想報考長春飛行學員。母親知道葉光富的困擾后,把他喊到跟前說道:“你想做什么盡管大膽去做,錢的事情我來想辦法。”母親挨家挨戶地借錢,東拼西湊下,葉光富走上了飛行員的道路。他一步步從飛行學員走到了飛行組長、飛行教練,因為出色的飛行技術和空戰射擊技巧而被評為一級飛行員。面對這樣的情況,妻子李璇則表示:“你放心大膽地去吧,家里有我照顧著呢。”因為家人的鼎力支持,葉光富從破爛的小鄉村,翱翔于藍天,又巡游于太空。為此,葉光富經常說:“我的勛章有一半是我家人的。”李聰出生在河北邯鄲的一個小村莊,父親是個貨車司機,母親在一個校辦工廠當臨時工。父親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卻深知讀書的重要性,帶著全家從村里搬到市區,租了一間房。其他小伙伴約著出去玩耍,他一個人在書桌前下苦功夫,啃著英語單詞、磨著數學題。中考時,他考上了區里最好的中學,高三時又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航空大學空軍。在選拔宇航員時,李聰更是把這種認真的勁兒使到極致。載人航天是個全新的領域,尤其是涉及大量基礎學科的航天理論學習,是難啃的硬骨頭。他每天晚上都會看書做題,經常不知不覺就過了12點。他第一科理論考試考了88分,單看分數不低,可看排名卻是倒數。李聰意識到想要脫穎而出,就不能只追求及格,而是要追求滿分。他每次都會課后復習,梳理知識點,他做了厚厚幾大本筆記,反復做習題冊,最終,每科成績都能保持在95分以上。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李聰學完了八大類上百門課程,并全部通過了考核,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場券。當李聰把這個消息告訴父親時,父親愣了大半晌,只說了三個字:“知道了。”李聰這樣說道:“作為一個農村孩子,能走到今天這一步,超越了他們這個家庭的想象。”他認為自己天資平凡,要穩穩當當地走好每一步,哪怕是一只蝸牛,也要向著太空盡力狂奔。李廣蘇人生的前十幾年,和許多孩子一樣,按部就班地學習、生活。在高中文理分科時,李廣蘇依循興趣和專長選擇了文科。如果按照這個軌跡發展下去,他畢業后可能找個文職、然后娶妻生子,成為一個愁著柴米油鹽的普通人。第一次,是上高三時,空軍招收飛行員的消息傳遍學校。飛行員,這個原本遙不可及的職業,在這一刻卻離得如此之近。他毅然選擇了后者,后來經過幾輪選拔后,他被航空大學空軍正式錄取。剛入學時,他的單杠雙杠成績幾乎是零,短跑和長跑成績也離及格差得遠,而任何一項科目不過關就有可能被淘汰。為了提高短跑成績,他每天早起半小時,在北方滴水成冰的清晨,天還沒亮頂著刺骨的寒風,腿上綁著沙袋跑三公里。無論酷暑還是嚴寒,他沒間斷過自己的體能訓練,甚至有一次跑中暑了,暈倒在體育場里。后來在參加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時,李廣蘇又遇到了難題。李廣蘇是文科生,理工類課程學起來非常吃力,尤其是那些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符號,對他來說就如同“天書”。他利用課后時間,從一個個小知識點進行逐個攻破,慢慢地琢磨,熬過了很多個不眠的夜晚后,終于攻克了一個個深奧難懂的知識點。山高路遠,道阻且長,但李廣蘇一直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他們三人的起點比很多人都低,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卻從泥淖里飛向了太空,擺脫了原先的階層。之前,湖南衡陽一家三胞胎因全部考上985重點大學引起了大家關注。老大老三已經被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老二則被北京大學預錄取。他們說,很少會有一個母親像我們的母親這樣,為了孩子把自己逼成了一位教育專家。節假日的時候,她帶孩子們去各種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因為有母親的鞭策與鼓勵,三個孩子順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孩子就像一棵樹苗、一朵小花,父母給到什么的養分,決定了他們會長成什么樣。作家黃靜潔曾說:用大視野育人,而不是用小視覺養兒。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看到的是腳底的泥巴,還是頭頂的夢想。沒有母親的支持,沒有家庭做堅強的后盾,葉光富就難以去克服重重阻礙,追尋自己的夢想。其實,每一個橫空出世的人,都離不開家庭的奮力托舉。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收入水平,是跟他的學歷水平直接掛鉤的。讀了多少書,擁有什么樣的學歷,往往決定了人生會走向何方。像葉光富三位宇航員的出身都很普通,但他們都堅信讀書的力量,這是他們實現人生跨越的最強大的武器。這部僅7分鐘的片子,把渾渾噩噩的普通人展現得淋漓盡致。主人公每天早上7:15,機械式地關掉鬧鐘,然后起床、洗刷、乘車、上班……整個過程中,他面無表情,動作熟練,像執行指令的機器人。更令人唏噓的是,影片里的一切用品,都是“工具人”。有人當桌子,有人是掛衣架,而禿頭男的工作,則是辦公室門口的一塊地墊。這像極了許多人的生活,像提線木偶一樣,生活推一下,他們動一下,在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里打轉著。他們向命運繳械投降,覺得富貴有命,自己一輩子就這樣了。這一類人,被作家周嶺形象地稱作“醒著的睡著的人”:看起來醒著,實際上頭腦和心靈早已沉睡的人。一個人想要進行層次的躍遷,就得覺醒自己、相信自己。比如像葉光富不甘于困于偏僻山村里,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事業。比如像李廣蘇始終相信自己,相信心之所向,行必能至。說白了,一個人覺醒到什么程度,人生就會走到什么高度。《滄浪之水》的作者閆真,之前做客董宇輝的直播間,兩人深刻探討了個人改變命運的困難。在談話快結束時,董宇輝卻這樣說道:我想告訴鏡頭前的朋友,雖然我們說的是事實,但請相信它不是絕對。改命是很難,但是請記住這八個字: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你看,宇航員們這些命運嬗變的故事,不過是自修的結果。作者:洞見ciyu,洞見(DJ00123987)旗下專欄作家。洞見,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