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了人體內水的氣化過程,氣是中醫獨有的概念,對判斷疾病很重要,這也是西醫所欠缺的。今天說下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環節出現錯誤,就會造成大病。那就是腎臟功能消失掉的情況,會如何? 水飲繼續往上,會停在中膈,會造成頭暈,西醫說是中耳不平衡,甚至耳石癥,但說不出病因,因此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病,在中醫看來是一個水氣化的問題。 其實中醫一直很重視水的問題,之后的飲、痰、瘀、瘤甚至癌等等,都是從水的氣化問題開始的,而這又恰恰是西醫所欠缺的,因此想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從這方面入手是正路。 我們來看倪師詳細解說。 文/倪海廈,斑媽整理 腎臟功能突然消失掉的時候,腎臟功能衰竭了,消失的原因,可能是你吃了很強烈的抗生素,或者是吃到中毒,臨時性的腎衰竭,或者是長期吃西藥,吃到最后腎衰竭,在金生水環節就會出問題。 肺的金每天每小時不斷的把水要交給腎,腎現在說對不起,我不收了。你不收,肺不管啊,我管你收不收,我繼續該做我的工作,因為肺功能還好,不斷的把水交給腎,這個水就停留在腎的上方這邊,越來越多。 所以腎衰竭的人沒有便意,沒有想到我要去小便,沒感覺啊,小便排不出來。這個時候呢,水慢慢累積上來后把胃包住了,胃本身在蠕動,突然很多水堵在這里,胃就不能蠕動,食物就吃不下去,開始惡心嘔吐,所以腎衰竭第一個癥狀就是強烈的惡心,吃東西下去就吐。 當水跑到心臟下方,橫膈膜的地方,中醫叫做隔間有水,當水侵犯到這個位置上來以后,人體在耳部的天平就會不平衡,會冥眩,其實是基座在動,西醫叫中耳不平衡。這時應該把水去掉,這里應該是氣不應該是水。這時經方用的是五苓散(茯苓、澤瀉、豬苓、桂枝、白術)。如果讓水入腎,兼顧到腎上方的水和中膈的水,就是五苓散和真武湯的復方。這是比較嚴重的一種情況。 另一種情況,傷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腸胃就傷到了,結果心下逆滿,就是胃的地方感覺到脹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為什么會這樣子?這人平素就有水飲,水停在橫膈膜,一種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累積在這里;還有一種是思,思能傷脾,造成脾的運化不好,結果水的運化不好,土生金的時候,一部分會氣化上來,一部分會停在這橫膈膜上,橫膈膜像海綿一樣,里面都是水。 被吐、補下了以后,上下的水都沒有了, 這水就開始要動起來,這水不在胃里面,如果在胃的里面,胃就會把它氣化掉,這水停在胃的旁邊,病人一動的時候,這水就開始晃了,頭就昏了。 西醫說這是中耳不平衡,因為頭在暈眩,和貧血不一樣,貧血是眼前發黑,他是天旋地轉,苓桂術甘湯下去,把這水排掉,就好了。所以起則頭眩,移動或站起來的時候會暈眩,就是苓桂術甘湯證;如果是躺在床上不動會暈眩,就不是苓桂術甘湯證,是真武湯。 白術是因為濕太盛了而用的,健脾整胃最好的藥就是茯苓、白術,白術能去濕,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膈,如果在臍下就加茯苓大棗,所以這是桂枝甘草湯演變出來的,先是桂枝甘草湯,再來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棗,再來是苓桂術甘湯,所以苓桂術甘湯專門去中膈的水。 臨床上看到,暈眩得很厲害的時候會吐的,就可用苓桂術甘湯再加半夏。 古方苓桂術甘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二兩、甘草二兩,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苓桂術甘湯是治療水飲的,因為水已經太多,造成水患了,所以一定重用茯苓。以上是傷寒論原文方劑,現代用藥劑量可改用錢并酌情加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