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東關,西起四堡街,向東至黃水河邊,與沿江路上段連接,全長160米,2米寬。以古城小東關得名。在四堡街中段的三叉路口,左拐便是向河之路——小東關。

小東關的磚房卻是不遜于四堡街,且因為路窄,磚墻顯得更高了。
小東關6號院。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外墻為空磚墻圍合, 二進院,院落由門廳、天井、正堂、及兩側廂房組成,主體建筑為磚木穿斗式結構,硬山頂;建筑嚴整古樸,柱礎、雕花等細部精美。

大門上方的“吞頭”,為紅石雕刻。人們在建房時,將面目猙獰的辟邪物“吞頭”嵌在宅門上,希望借助守護神的威力,以抵御外來煞氣,驅邪止煞,逢兇化吉。此“吞頭”有些損壞,也不知是自然損壞還是人為破壞。

小東關10號院也是一個大宅院,院落建于清代,坐南朝北,二進院,八字門。

院門上方的“吞頭”用石灰糊上,估計是半世紀前所為,長年風吹雨打變成了黑乎乎的一團。


小東關街的高門深院,建于清代,大都為二進院,由門廳、天井、正堂、及兩側廂房組成,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屋頂均為硬山頂式。
 街面上插了好幾棟近幾十年建造的樓房,大多是磚混結構,破壞了老街的景觀。沒有辦法,只能用仿古圍墻將樓房包裹起來。

街邊的房屋改造還在收尾中,兩位泥工安裝石臺階。

小東關街口,一道新砌的城墻將沿江路隔開。

青磚砌的城墻,仿紅石瓷磚砌的拱券,一眼望去頗有些古色古香的意味,只是墻磚小了點。

城門內側有臺階,想上去一觀而不得。

穿過城門洞來到“城外”,看到城墻上有垛口。

城門洞上方蒙了一塊紅布,也不知道那橫匾上刻了什么,猜想應該是“小東關”。
 幾年前,在這城墻的位置,建有一座木制坊門,上書“四堡街”,現在這坊門不知所蹤。將坊門改為城門,我想其用意不言而喻。
 城門外是沿江路,路外是黃水河,三、四十年前,沿河有一些單位和宿舍。后來,縣里將沿河的房屋全拆遷了,這一帶便成了宜黃的“外灘”。
 出小東關,跨沿江路,來到黃水河邊,隔著百花洲,那一邊還有宜水河,兩條河在下游二里許會合為宜黃水,這也便是宜黃縣名的由來。河對岸的卓望山上有卓望塔,為縣古十景之一。青磚古巷小東關, 深院高墻映日寒。 新筑城門藏古意, 憑欄隔水望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