噯氣,《素問》稱噫,《傷寒論》稱之噫氣;噯氣指氣從胃中上逆。胃出而作聲,多見于飽食之后。《傷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謂:“噯氣者,因氣抑遏不宣,上逆作聲而噯氣,每有飽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氣郁滯也?!眹喡暢炼L,常兼有脘腹飽脹感。多因中虛、胃氣不和,或挾氣、火、痰、食,致使清氣下陷,濁氣上泛而噯氣; 一:食滯腸胃噯氣 噯氣有酸腐臭味,,噯聲悶濁,或惡心,噯氣不連續發作,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大便有酸腐臭,或秘結,舌苔厚膩、脈像滑實。 治療方面常用消食導滯,理氣和中,保和丸加減即可。 二:肝氣不舒噯氣 噯氣頻繁,噯聲響亮,納呆胸悶不舒,胸肋隱痛,胃脘脹痛,舌苔薄白,脈弦。 這種治療疏肝理氣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三:胃虛噯氣 神疲乏力,噯氣斷續。噯聲低弱,嘔泛清水,不思飲食、便溏,面色胱白或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象虛弱。 《傷寒論》記載云: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除了以上類型,還有脾胃虛寒,理陰煎;胃虛氣滯,十味保和湯; 胃寒、飲食不易消化,養中煎、理中丸; 胃虛挾痰,用和胃二陳煎,胃有痰火,星夏梔子湯; 如屬肺氣不降者,用蘇子降氣湯。 |
|
來自: 天宜xz4gehf39j > 《補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