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第一跖骨頭周圍的側副韌帶結構 跖骨頭跖側面有兩條被軟骨覆蓋的縱溝,兩條溝裂之間有一圓形隆起(嵴)。踇短屈肌兩條肌腱中各包含一粒籽骨,每粒籽骨通過其上的凸軟骨面與相對應的第一跖骨頭下縱溝形成關節。在遠端,兩粒籽骨經纖維跖板(趾籽韌帶)附著于近節趾骨基底部,故籽骨復合體并非附著于跖骨頭而是與近節趾骨底部相連。籽骨之間以籽骨間韌帶相連接,而這一凹槽正好與跖骨頭跖側的嵴部相匹配(圖2B)。 圖2A 足趾跖屈時第一跖趾關節背側觀 圖2B跖趾關節橫斷面,顯示第一跖骨頭和籽骨、肌腱之間的關系 圍繞跖趾關節,參與踇趾運動的肌腱和肌肉可分為四群。背側群由短伸肌腱及長伸肌腱組成,于背側走行,其中踇長伸肌的內外側由hood韌帶固定(圖3)。踇短伸肌穿過hood韌帶下方止于近節趾骨基底部的背側面。跖側肌群由短屈肌腱、長屈肌腱組成,于跖側穿行,其中踇長屈肌腱沿位于籽骨復合體跖側正中間的腱鞘穿過。踇長屈肌腱通過這一腱鞘被緊緊的固定于籽骨復合體上。其余兩群分別由踇展肌和踇收肌組成,分別于內側和外側走形,但都更靠近跖側。因此,在該關節囊的背內側與背外側僅有hood韌帶覆蓋,它可以維持踇長展肌的力線。 圖3第一跖骨頭周圍的側副韌帶結構及背伸機制 踇內收肌起自第2-5跖骨干,由橫頭與斜頭兩部分組成,止于近節趾骨基底部的跖外側,并與跖板及籽骨復合體部分融合。踇收肌對抗踇展肌的外展力(圖4)。踇展肌的作用方向與第一跖骨平行,但以第一跖骨頭為支點,可以起到將第一跖骨向第二跖骨方向推動的作用。第一跖骨基底部關節面類似正弦曲線,與第一楔骨遠端關節面形成關節。該關節稍向內側、跖側傾斜,關節內外徑約為上下徑的一半。該關節由關節囊及韌帶提供穩定,外側邊界為第二跖骨近端。而向近端延伸更多的第二跖骨正好為第一跖楔關節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外側支撐。EISaid等在一項239例的尸體研究中發現,25%的標本在第1.2跖骨間存在小關節,但這些標本都是正常的不伴有踇外翻的尸體標本。Coughlin與Jones對122例踇外翻畸形的患足進行影像學研究發現,7%的病例在近端第1一2跖骨之間存在小關節。跖楔關節的方向可能決定了第一跖骨內收的程度,而且關節面的形態也可能影響著跖骨的活動度。正常情況下,跖楔關節內傾的最大角度為8,傾斜角度的增大可導致第一跖骨內翻程度變大。跖楔關節運動軸線的特點使該關節的運動發生在背內側.跖外側的平面上。由于中間跖骨與相應楔骨交鎖,第2.4跖跗關節十分穩定。然而對于第一和第五跖骨而言卻并非如此,因其穩定性不僅取決于跖跗關節內在的穩定因素,還取決于其周圍關節囊結構。因此,當出現韌帶松弛等表現時,第一跖骨與第五跖骨可能會分別向內側和外側偏移,并逐漸發展成扇形足畸形。 圖4 第一跖趾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顯示踇收肌與踇展肌的穩定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