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睢書院先有個貓咪叫小十一。小十一毛色漂亮,性情溫順,一見就是名種后代。 都說文房有四寶,小十一若在,那就是“五寶”了。小家伙好像天生就是來給書房配景的,它與主人的互動叫心有靈犀。你看書,它看你;你寫字畫畫,它欣賞書畫。 在一旁一聲不吭,默默守望。 某一天,小十一跑丟了(或許是叫人給“順”走了),主人惆悵、傷心了好一陣。 接著小五月進門了。 古睢主人有趣,小十一是十月一日來書院,就叫了“十一”;小五月是五月來的,嬌嬌弱弱的小貓娃,就叫了“五月”。這種命名方式看似直接,顯得有些草率,而擱小十一、小五月身上,帶著一些莫名其妙的雅意。 人類馴化動物的歷史很長。據(jù)說創(chuàng)建了小城的相王,就是中華大地頭一個馴馬師。人類與動物從對立、分立,弱肉強食,到透過馴化來建立某種聯(lián)系、關系,實在是文明大事件。 貓有被人類馴化3500年的歷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用在它身上最貼切,它從未像狗一樣完全被馴化。與狗相比,貓顯得更任性,常常我行我素。喜歡單獨行動,并不會將主人視為主子,唯命是從。有時候,無論你如何威逼利誘,它都當沒聽見。 到現(xiàn)在為止,貓和主人都沒有建立起主從關系。有些人以吼叫、拍打,或以美食來誘惑,欲換取貓娃的聽令順從,往往并無明顯效果。你還就得包容它,當它是個有性格的朋友。 我看小五月警覺地盯著櫥柜里面看,似發(fā)現(xiàn)有異響異動。 五六十年前城市家庭養(yǎng)貓,大多當它是個捕鼠工具,至少能震懾。過窮日子的時候,老鼠敗壞糧食,雪上加霜。不養(yǎng)貓的家庭,若有鼠患,借貓過來捕捉或驅趕走。 有研究表明,貓不吃老鼠,夜視能力就會有所下降,會長期喪失夜間活動的能力。德國海德堡大學有一份研究稱,老鼠體內有一種牛磺酸的物質,可以增強生物的夜視能力,而貓體內不能自己合成該物質,只能通過吃老鼠來進行補充。 可能是來的時間太短,娃也太小,小五月還未能適應環(huán)境。會客廳人來多了,聲音吵雜了,它就往柜櫥里面躲藏。 我對人類養(yǎng)寵物是有看法的,感覺就像是對其它物種的侵害與冒犯,改變了它在自然界生物鏈中的位置、習性,更有滿足部分人群主人威權意識的黑暗人性,所以也才會有類似于“寵物保護法”那樣的法律法規(guī)出臺。 人和寵物之間的關系可能比我們看到的表面更復雜。貓狗也在改變人的習性、心性。我認識幾個朋友,養(yǎng)了貓娃狗娃后,情感更細膩了,人也更溫和了。 貓靠叫聲傳遞信息,表達感情,能通過觀察、判斷來讀懂它,和它交流。貓有貧嘴的,老叫個不停;也有愛安靜的,偶爾才叫。長年和它相處,就能讀懂它的每聲叫喚。 貓用耳、尾、毛、口、身子來表達自已的心情和欲望。要是膩在人的腳下、身旁,用頭蹭你,是親熱的表現(xiàn);如果貓把從嘴邊分泌出來的一種氣味蹭到你身上,就表示它想把你占為已有;貓的喉嚨里發(fā)出嘰里咕嚕的聲音,就表明它心情很好;要是貓像鴨子孵蛋一樣,前腳往里彎的話,就表示它的安心和依賴。 貓在人類面前嘴巴張大表示信任。 貓最神奇也是最感人的一點是,它在臨死前會預感到自己將要死去。此時貓會回到他的主人家道別,然后找個無人知曉的地方,獨自死去。 小五月開啟了它的書院人生。祝福它也能像主人一樣,活出自己的自在與光彩來。 作者相關文章 關注馬爾的視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