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大悲哀:道理都懂但做不到。別說實現啥大目標了,就控制身體這件事,咱都未必能做好。 比如誰都知道要站得溜直、坐得板正,身板兒支棱人也精神。但把鏡頭轉向自己,低頭、扣肩、駝背、塌腰,一個不落。 想搞點運動健身吧,又經常找不到發力感,練了大半年也沒啥長進。 收緊核心,怎么收緊,吸肚子嗎?總說沉肩,怎么個沉法,到底啥感覺?硬拉不是練臀嗎,怎么覺著胳膊疼呢? 以上情況若有雷同,要我看不是懶也不是笨,很有可能是——缺點想象力。 先別罵 FB 不著調,敢不敢當場接受一個簡單測試? ![]() ![]() 試試這幾招,讓你原地開竅 來,如果想糾正自己的不良體態: ?? 走路時嘗試用你的咪咪向斜上方發射激光 ?? 人立馬挺拔了 ?? 再想象屁股夾著一張百元大鈔 ?? 臀部嘎一下提起來了 ?? 坐著的時候,想象你的頭是個氫氣球,一直往天花板延伸 ?? 欸,脖子不容易前傾了 ?? 此時你又長出了一條尾巴,想著把尾巴甩后面別壓著它 ?? 骨盆咔一下回到中立位了 ![]() 總結起來四句話:胸前激光炮、屁股夾大鈔、腦袋氫氣球、身后尾巴翹。 這些意象一旦在腦子里扎根,一個嶄新的你即將誕生!這不比說坐直和抬頭挺胸好使啊。 咱們往下走。如果你健身總是找不到發力感,那趕緊試試: ?? 想象你的老板突然揮起拳頭要捶你的肚子 ?? 恭喜你,腹部梆硬核心收緊了 ?? 此時你又想起自己胸前的激光炮,于是向斜上方開火 ??恭喜你,不僅挺胸還學會沉肩了 保持住,繼續想…… ?? 硬拉不是拉,想著用腳掌把地面蹬破 ?? 臀腿的感覺蹭一下上來了 ?? 單臂啞鈴劃船,想象要把啞鈴揣兜里 ?? 沉寂的背部終于激活了 ![]() ![]() 加點想象力,身體更好用 說實話,咱們普通人的身體姿態和運動能力差點意思,再正常不過。但這并不是單純的缺乏鍛煉,往根兒上看,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被忽略了—— 當身體長期被久坐伏案這種僵化模式糟蹋,我們的「本體感覺」會受損。 字面意思,本體感覺就是你對自己身體部位的位置、運動、動作的感知能力。比如閉上眼睛能摸到鼻子,不看腳也能走路,就是它在發揮作用[1]。 再進階一點,你日常維持啥樣的體態,擼鐵時有沒有肌肉募集感,運動時動作是不是精確流暢,依賴的也是本體感覺。 它來源于身體上的感受器 ? 大腦神經系統之間持續的反饋循環。 ![]() 肌肉、關節、皮膚等身體部位的感受器接受身體內外部刺激,轉變為神經沖動 → 傳入中樞。中樞整合后,產生感覺,再由高級中樞發出神經沖動,經運動神經 → 傳到感受器,對刺激做出反應。 本體感覺差,大腦對身體的感知和控制就弱,仿佛跟身體失聯了。 以為自己坐姿挺端正(脊柱在中立位),實際駝背塌腰(脊柱跑偏)不自知; 教練說打開胸腔,做的卻是抬頭抬下巴。 這種情況下你哐哐鍛煉,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做了≠做到,本體感覺沒建立,大腦和身體的連接弱,不僅很難出效果,還容易越練越歪。 比如頭頸前伸,你通過一些動作鍛煉頸部肌肉,可能當下會覺得,欸~脖子被拎起來了。但過不了多久,就被打回原形。 因為大腦沒形成記憶,本體感覺沒搭建。 ![]() 而要問這玩意兒怎么搭?其實就是調動意識,來點想象! 很多臨床實驗表明,肢體的運動想象訓練(Motor Imagery)可以有效改善肌肉活動和本體感覺[2][3]。 有運動健身習慣的朋友,應該很有感觸。那些更有經驗的教練,給出的指導和口令往往會使用比喻、想象,所以更好理解。 ![]() ![]() 圖片來源:微博 Ta 不會一上來就讓你收緊核心,腹部發力。而是會用「來,咳嗽一下」「想象有人捶你肚子」這種具象化的描述,讓身體和大腦搭上線。 ??:嗷,原來這種感覺就是收緊核心。 Ta 可能還經常強調「把意識集中在XX肌上」「多去感受肌肉的募集感、收縮感」。 ??:好家伙,我還有這塊肌肉呢,以前沒發現啊。 這么一來一回不斷鞏固身體和大腦的正確連接,本體感覺變強了,什么體態挺拔、正確發力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咱們總說肌肉記憶,其實本質上是大腦的記憶。想象力,就是讓這個過程變高效的秘方。 ![]() 想象力還可以幫你增肌 提升運動表現 你有沒有好奇過,那些頂尖運動員為啥頂尖?我研究了一番發現,在大量身體訓練之外,想象可能就是帶來質變的契機。 之前看過一個對谷愛凌教練的采訪,他提到谷愛凌身上最強大的能力是「可視化」。就是在腦海中反復演練一個動作,即便不站上跳臺,也可以在大腦中對每個動作的細節進行模擬。 這種對動作的分解和視覺化回顧,有個專門的術語叫運動想象(Motor Imagery)。 ![]() 過去幾十年充分的證據證實,運動想象訓練可以改善肌肉力量、提升運動技能和運動表現[4]。 挑個比較近的看~2023 年發表在《生理學前沿》中的一項研究表明:運動想象訓練可以改善髖外展肌的肌肉力量,而且對訓練側和非訓練側均有效[5]。 實驗中,研究人員對比了三種情況的訓練效果:動覺想象、動覺想象+視覺想象、沒有想象。 結果不意外,動覺想象 + 視覺想象(一邊看視頻,一邊在心里模擬右髖外展肌的收縮)訓練效果更好,肌肉力量顯著增加約 8%。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而在另一項薈萃分析中,研究者也得出結論:雖然效果不如實際體能訓練,但與不運動相比,運動想象對增強肌肉力量也有顯著益處。它可以被視為一種替代或額外的訓練工具,以保持肌肉功能[6]。 總之,練+想 > 練了 > 想了 > 啥也不干,都懂我的意思吧? ![]() 對于那些運動能力很強的人來說,想象,也是他們突破自我的關鍵因素之一。 猜猜看:一波足球運動員,觀看速度和敏捷性方面的技術視頻 3 分鐘,然后想象自己在球場上使用這些技術 15 分鐘;另一波觀看自然風景視頻放松。兩周后會發生什么? 進行運動想象訓練的那一波球員,20 米速度、敏捷性和反應時間明顯提升[7]。 類似的結論,在籃球、游泳、體操、舞蹈等運動的相關文獻中也有不少。 看到這你可能要坐不住了,靠想象能提升運動表現?擱這搞玄學呢? 實際上,神經科學已經把這種現象解釋得差不多了。 科學家們通過神經影像學技術發現:我們在運動想象中激活的大腦區域,與實際運動中的非常相似[8]。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 而這些被激活的腦區,就是負責人體運動、控制、協調的核心成員。一邊動一邊想,雙重加強大腦和肌肉的聯系,這身體控制和運動技能可不得呼呼提升啊。 另外大家可能沒意識到,有時候積極的想象,還可以幫我們提高自信、應對挑戰。 在去年美國田徑錦標賽中,3000 米障礙賽選手 Kenneth Rooks 不慎被絆倒,落后對手很多,但最終他還是贏了比賽。 在賽后采訪時他說:「賽前我就想過,如果摔倒了該怎么辦?我在心里制定了一個計劃……如果跌倒,我會站起來慢慢地回到隊伍中,因為如果著急追趕,我可能會筋疲力盡。」 ![]() ![]() Deseret News、Therapy in a Nutshell 道理不難懂。當你去想象某些場景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思考如何克服它們,就相當于讓大腦提前做了應急演練。 真遇到突發情況,也就不會覺得陌生和恐懼,這會大大減少肢體的壓力反應,增強我們應對挑戰的信心。 而這種心理訓練和積極想象,其實不僅適用于運動員,咱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用得到。 ![]() 最后聊聊怎么想象 你別說,雖然想象力人人都有,但想要更好的發揮它,也是有點講究的。 想象得越逼真,大腦的激活效果和真實運動就越一致。 啥叫逼真?盡量把場景、動作、感覺、聲音、氣味,都在腦子里勾畫出來。大神級別的人,甚至可以想象出風從耳邊吹過、汗水流過皮膚的感覺。 ![]() 咱普通人雖然做不到 4K 高清,但起碼可以帶上意識全然地使用身體。 走路或辦公時,感受自己的身體姿態。在運動時,感受肌肉的收縮,關節的位置,主動判斷自己的動作是否存在誤差,進而去調整修正,逐漸把失聯的身體找回來。 你還可以放開膽子,想象一個更強的自己,哪怕跨物種也沒問題。 跳舞時,將軀干想象成一瓶香檳??,頭頂是軟木塞,骨盆是瓶底,香檳氣泡從脊椎升起。你的肩膀就像酒瓶上形成的冷凝水,輕輕地向下滑動到瓶底…… 游泳時,想象自己是一條不認命的大西洋鮭??。因為不想被端上餐桌,就拼命地游,脂肪減少了口感會變柴,就不容易被選中吃掉。 走紅毯時,想象你要給果樹噴農藥。收腹是勒緊小肚,提臀是要把藥箱卡住,斜視是要看清果樹,這邊加壓,那邊噴霧[9]。 ![]() 來吧朋友們,都把想象的翅膀忽扇起來~ 不花錢不費力,幫大腦和身體搭上線,本體感覺蹭蹭來,大家用了都說好! ![]() 討論 突擊檢查!用咪咪發射激光了嗎? 你還有什么好用的運動想象技巧? 來留言區嘮嘮 作者 ![]() 齊德龍 齊德龍咚嗆 本文關鍵詞:想象力、圓肩駝背、鍛煉、增肌 歡迎大家在FeelBetter內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參考文獻: [1]WebMD. (n.d.). What Is Proprioception? Retrieved June 1, 2024, from https://www./brain/what-is-proprioception [2]Lee, H., Kim, H., Ahn, M., & You, Y. (2015). Effects of proprioception training with exercise imagery on balance ability of stroke pati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7(1), 1-4. [3]Oh, D. S., & Choi, J. D. (2017). The effect of motor imagery training for trunk movements on trunk muscle control and proprioception in stroke pati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9(7), 1224-1228. [4]Mizuguchi, N., Nakata, H., Uchida, Y., & Kanosue, K. (2012). Motor imagery and sport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Medicine, 1(1), 103-111. [5]Alenezi, M. M., Hayes, A., Lawrence, G. P., & Kubis, H. P. (2023). Influence of motor imagery training on hip abductor muscle strength and bilateral transfer effect.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14, 1188658. [6]Liu, X. J., Ge, S., Cordova, A., Yaghi, Z., Yue, G. H., & Yao, W. X. (2023). Elderly may benefit more from motor imagery training in gaining muscle strength than you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1052826. [7]Prasomsri, J., Thueman, B., Yuenyong, P., Thongnoon, C., Khophongphaibun, N., & Ariyawatcharin, S. (2024). Effectiveness of motor imagery on sports performance in football players: A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 Hong Kong Physiotherapy Journal, 44(01), 29-37. [8]鄒穎, 李婧, 樊永梅, 張長杰, & 孔瑛. (2022). 健康成人運動想象與運動執行期間的近紅外腦功能成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47(7), 920. [9]小品《紅高粱模特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