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長新視點 序言: 1916年3月,袁世凱稱帝未成功,恢復民國年號。6月份袁世凱死后,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了勢力范圍。中華民國短期內失去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力量,隨即進入了一個軍閥割據、多方混戰的年代。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十大軍閥割據勢力,各領風騷,一時間中原大地狼煙四起,下面一一盤點各自情況。 一、'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是民國軍閥的開端,袁世凱死后掌握北洋政府大權,他還是皖系軍閥的首領。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被他嚴詞拒絕,在這一點上面,段祺瑞還是有一些骨氣的。
段祺瑞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并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皖系主要勢力范圍:安徽、山東、浙江、上海、福建、甘肅、陜西等諸多省份。皖系有九個師、14個混成旅的數十萬精銳部隊。段祺瑞除掌握中央大權外,山西軍閥閻錫山、四川軍閥劉存厚等人,也支持段祺瑞的執政。 在直皖戰爭中,段祺瑞被吳佩孚擊敗,他被迫通電下野,皖系軍閥就此結束。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醫院。 二、民國當世“軍事才能第一人”吳佩孚。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分裂成直系與皖系,直系的創始人是馮國璋。馮國璋死后,吳佩孚成為直系的軍事首領。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
他是秀才出身,投效北洋,成為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第一戰將和智囊。吳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直皖戰爭中擊敗皖系段祺瑞,第一次直奉戰爭打敗東北的張作霖,確定直系的軍閥地位。直系主要勢力范圍:河南、湖北、直隸、陜西等多個省份。直系五個師、一個混成旅和若干個獨立團,共計10萬余人。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因馮玉祥等人的倒戈,直系精銳全軍覆沒。吳佩孚退守到兩湖地區,后被北伐軍徹底消滅。 三、'笑面虎'孫傳芳。 孫傳芳原本是直系的一個小小師長,只用了兩年時間成為了東南王。他是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復后人,直系軍閥首領,與張作霖、吳佩孚并稱為'北洋三大軍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恪威上將',人送外號'笑面虎',號稱'東南王',是直系后期最具實力的大軍閥。孫傳芳幼年孤苦,寄人籬下,光緒三十年出國赴日本留學,光緒三十四年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宣統元年回國后歷任北洋陸軍營長、團長、旅長等職。
民國十四年10月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軍閥勢力,同年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任五省聯軍總司令。期間擁兵數十萬,積極進行軍事改革,重用知識分子,裁減賦稅,善待農人,江南五省人民生活安定。民國十六年2月,組織兵力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軍消耗殆盡一蹶不振。 孫傳芳主要勢力范圍: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孫傳芳兵力20萬左右,地處江南富饒地區,統治東南五省僅一年多的時間,就讓北伐軍打敗了。 九一八事變后,孫傳芳隱居天津佛堂,果斷拒絕岡村寧次邀請其做華北偽政府主席的無理要求,拒絕與日本人合作,具有一定的民族氣節。民國二十四年11月13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四、'東北王'張作霖。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后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后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后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后,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 張作霖土匪出身沒有文化,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吳佩孚,實際控制北洋政府。張作霖標準的白手起家,屌絲逆襲。張作霖主要勢力范圍:東北三省、熱河、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省。張作霖奉系軍隊,擁有了20個師,共計約47萬大軍。 國民黨二次北伐中張作霖退守東三省,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日送回沈陽官邸后即逝世。 五、“山西王”閻錫山。 山西王閻錫山貫穿整個民國的38年間,閻錫山一直是山西的統治者。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現山西省定襄縣河邊鎮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 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閻錫山主要勢力范圍: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和北平、天津兩大城市。閻錫山部隊十個軍、四個保安中隊、四個騎兵師、七個炮兵旅。中原大戰中被張學良偷襲,閻錫山只有退守山西。 閻錫山解放前夕去臺灣,1960年5月23日病逝臺北,終年77歲。葬于七星區陽明山。 六、'基督將軍'馮玉祥。 馮玉祥西北軍閥首領,原直系軍閥,把清朝皇帝趕出故宮就是他的杰作。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 (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隸青縣(今屬河北滄州市),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參加灤州起義。1921年7月后任陜西督軍。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將所部改稱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 1926年在直奉聯軍進攻下通電辭職。1926年3月赴蘇聯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3月與閻錫山組成討蔣聯軍,中原大戰失敗后隱居山西汾陽峪,后隱居泰山。 1933年5月,在察哈爾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5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48年1月1日被選為民革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馮玉祥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系國民政府青天白日勛章、美國總統二戰銀質自由勛章、國民政府首批抗戰勝利勛章三大抗戰勛章獲得者。 馮玉祥主要勢力范圍:西北和河南、山東等省。馮玉祥軍隊40多萬,中原大戰慘敗,馮玉祥成了光桿司令。1948年7月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因輪船失火遇難。 七、'新桂系首領'李宗仁。 李宗仁新桂系的首領,國民黨北伐中第7軍軍長,北伐中最大的軍事功臣。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桂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桂系'首領,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國。新桂系主要勢力范圍:湖南、湖北、安徽、廣西等多個省份。新桂系擁有16個軍、七個獨立師,蔣桂戰爭、中原大戰接連戰敗,李宗仁退回廣西。新桂系一直是民國蔣介石的最強的反對派。 1965年7月,偕夫人郭德潔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歡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八、“滇軍創始人”唐繼堯。 唐繼堯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滇系軍閥首領,北洋軍閥時期西南最大的軍閥。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后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后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深造。唐繼堯參加過重九起義,昆明起義。在鎮壓二次革命時,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領軍隊。 在護國戰爭中,與蔡鍔聯合宣布云南獨立,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護國戰爭結束后,任云南督軍兼省長。護法運動中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并任滇川黔鄂豫陜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民國二年(1913年)開始在云南執政,唐繼堯在近14年的執政期中,興辦教育、籌辦市政、發展實業做了若干件利民興滇的大事,為云南的近代化事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執政后期從下屬到民間怨氣甚大。 滇系主要勢力范圍: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省。唐繼堯30萬兵力坐鎮西南,后因手下龍云等四鎮守使“兵諫”下臺。 1927年失去云南政權,同年5月23日病死于昆明,終年四十四歲。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于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 九、“舊桂系軍閥領袖”陸榮廷。 陸榮廷(1859-1928年),中華民國舊桂系軍閥領袖。辛亥革命時,廣西獨立,被舉為副都督;提出'桂人治桂'口號,逼走沈秉坤、王芝祥,當上廣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國同盟會,鎮壓革命分子,起用舊官僚,建立起舊桂系對廣西的統治。 二次革命時支持袁世凱,鎮壓柳州討袁活動,支持龍濟光攻粵。護國戰爭前,因同袁世凱的矛盾激化,密謀討袁。1916年3月15日宣布廣西獨立,出兵湖南、廣東。參加組織兩廣護國軍務院,任撫軍,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旋任廣東都督、兩廣巡閱使,桂系勢力擴張到廣東。護法運動開始,歡迎孫中山南下廣州,陸任廣州軍政府粵湘桂聯軍元帥,并出兵攻占湖南抗擊北軍南侵。 1920年駐閩粵軍和廣東民軍將桂系驅逐出粵境。翌年孫中山命粵、滇、贛各軍入桂討陸,陸嫡系譚浩明部退往桂西繼續抵抗。勢力范圍:廣西,廣東 ,兵力10萬左右。1923年乘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粵軍撤退,卷土重回廣西,次年被叛將沈鴻英圍困在桂林3個月,后逃離廣西,通電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蘇州。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1929年靈柩運回廣西,葬于武鳴區城西的獅子山。 十、'飛將軍'韓復榘。 韓復榘,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歲離家闖關東自謀生路,后投效兵營。是率軍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將領。時人稱其為'飛將軍'。在中原大戰前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在山東韓擊敗了晉軍為蔣介石鞏固了前沿戰線。除此外韓還視察下鄉親民,以微服私訪的形式考驗山東的各官員。 1937年韓斷然拒絕了日本人的'華北五省自治'計劃。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韓復榘親自在第一線指揮,進行了夜襲桑園車站、血戰德州、濟南戰役、夜襲大汶口等戰役。期間韓與蔣介石多次發生矛盾,一槍不發,導致山東省淪陷,隨后,華北黃河一帶這一重要戰略位置被日軍占領。 中原大戰對西北軍倒戈一擊,被蔣介石封為山東省主席。主要勢力范圍:山東。正規軍8萬,外加民團有近20萬,抗戰初期因棄守山東讓被蔣介石槍斃,死得對不起國家的一個敗類。 總結: 亂世出英雄,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舊派中最厲害的要算奉系張作霖,江山是自已真刀真槍的打下來,只可惜讓日本暗算。新派中最厲害的要數新桂系李宗仁,三次逼蔣下野?;畹米钍嫣沟氖巧轿鏖惱习?,就是個土財主,一心撈錢,好像從頭開始就沒爭天下的打算。死得最窩囊的,要數韓復榘了,別人逃跑沒有死,他逃跑了被槍斃,估計他死了之后,還心里在向蔣介石喊冤。 文章來源:成長新視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