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短劇的文化含義和市場價值該如何定義?對于觀眾來說是“電子榨菜”還是“值得珍藏的可視化網文”?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微短劇制作團隊和引流平臺的價值導向與經營策略。 ![]() 從2018年微短劇初現雛形到2023年微短劇屢創行業財富神話,《無雙》等多部微短劇上線幾天內收入破千萬元甚至破億元的新聞,引爆了外界對這個行業的關注。僅僅五年,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十幾分鐘左右的微短劇不僅成為熱門議題,其蘊含的龐大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任何資本都不容小覷的藍海。 同時,隨之伴生的諸多問題也切實地擺在人們面前: 微短劇在創作市場價值的同時是否就意味著一定要迎合低俗?什么樣的微短劇既讓人拍著“放心”,看著“開心”?當行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其潛藏的諸多隱患進行疏導和指引? ![]() 2024年6月1日,微短劇管理新規定正式實施生效。新規要求落實行業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平臺主體責任,對微短劇實行“分類分層審核”,總投資額達到100萬元及以上的“重點微短劇”由國家廣電總局統一備案公示管理;總投資額度在30萬元(含)—100萬元之間且非重點推薦的“普通微短劇”由省級廣電部門進行規劃備案審核和完成片審查;總投資額低于30萬元且非重點推薦的“其他微短劇”由播出或為其引流、推送的網絡視聽平臺履行內容管理的職責,負責內容審核把關與版權核定。 此外,新規還強調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旨在從源頭上切斷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內容的“創意源泉”。 那么,對于微短劇上游創作平臺來說,微短劇管理新規對他們的影響有多大呢? 一 正視問題,明確方向 “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管理微短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相對于競爭日益嚴峻的各大平臺,我們也一直頂著很大壓力盡量不讓作品主題跑偏。實際上我們算是比較幸運的,畢竟大廠有自己專業的內部審核評估團隊和政策,所以一開始就杜絕了許多可能存在的風險。”某位從事微短劇拍攝制作工作近四年的從業者對筆者說。 監管介入是推動微短劇進入2.0時代的特征,從業者總結出幾大注意事項,比如畫面中不能帶有色情、血腥、極端復仇、一夜暴富、過度炫富、槍支等內容。同時諸多行業內外的觀察者認識到微短劇之所以能發展得風生水起,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快”字。 在短視頻平臺上,微短劇業內流傳“前六秒”黃金創作原則。即一部成功的微短劇需要在前六秒就抓住觀眾的眼球,不然觀眾就會立刻劃走。 不同于傳統影視劇,采用短視頻敘事理念,節奏進展快,單集時長有限的微短劇需要不停的爽點,畫面沖擊力和結尾高反轉是微短劇表達的特點,追究的就是一個“爽”。這種特質迫使主創團隊需要緊抓主題噱頭和視覺效果,在“壓迫”中導致為數可觀的微短劇存在價值觀導向問題。 微短劇管理新規定正式施行以來,在網絡視聽節目備案系統已有3309部約22.7萬集微短劇在系統中完成備案并獲上線備案號。對首日獲批的3309部微短劇進行分析發現,劇名中比較常見的 “總裁” “夫人” “嬌妻” “離婚”等關鍵詞已大為減少,同時新規中審核比較寬松的30萬元以下“其他微短劇”數量增長明顯,占50%左右。 ![]() 目前看來,如《重返1993》《虐文女主的強制戀愛系統》《魔域玄奇》《精雀城隍》《當家小娘子》《前男友成了我上司》《鏡中的完美丈夫》《見好就收》等不同題材的作品都是網友心目中2024年最看好的微短劇。 “多劇種、小投入,同時避免可能出現的審核問題,這些以前可能會存在的惡性競爭如今都要接受新規約束。從樂觀的角度看,市場會淘汰一批投機主義者。盡管可能也會存在短期的觀望與不安。”多位微短劇行業從業人員在受訪時表示。 6月4日,管理新規定施行不久,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官網發布消息稱《大佬,你女兒被婆婆家欺負慘了》存在劇情低俗,臺詞、畫面、情節等涉及使用殘忍犯罪手段造成惡劣后果,刻意制造放大和渲染婆媳、男女矛盾,傳播違反公序良俗言論,渲染血腥暴力等多重違規情況。針對該違規微短劇的播出問題,目前各大短視頻平臺已下線該片,禁止投流并查刪相關視頻素材。 隨即制作公司被有關部門約談并停更一周,該劇全網下架封禁是今年六月以來網絡微短劇新規出臺后發生的首起大型惡性事件,意味著微短劇行業諸多從業者及平臺方必須正視今后的創作方向。 ![]() 二 短視盲從,無情淘汰 “微短劇價值導向是其文化價值的體現,短期盈利和長期經營并無沖突,一切都取決于制作方是否真正意識到入場微短劇行業可能存在的風險,同時還要具備扛壓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一些受訪者中,高建華先生算是“前輩”——作為國內第一批電影人,從發行工作開始一直做到項目策劃人,他自2020年開始接觸微短劇制作,先后有五六家文化基金找到他希望就短視頻制作、運營及投放展開合作。最終他選擇成為某文化傳媒集團的影視劇項目策劃監理,理由很簡單: “必須要正視在微短劇萌芽前期,有不少不良資本有投機嫌疑,試圖用最少的錢在短期內換取巨額回報。然而在腳本、拍攝、演員安排等方面往往因陋就簡,最重要的是對題材和價值導向毫無節操,這種一錘子買賣容易給人造成錯覺,以為只要能賺錢就是好事。然而最后毀掉的還是從業者的口碑。對此我始終保持謹慎態度,作為創投方和制作方的溝通橋梁,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達成有效溝通是我維系一個項目長期發展的目的。” 高建華如是說: “現在橫店每天至少有一百多部微短劇同時拍攝,演員需求量大,頭部演員(微短劇)約不到檔期,腰部演員價格變化大,群演甚至一度出現過短缺現象。行業新態固然會解決就業問題,但人多手雜就會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許多微短劇受眾表示只看某幾位演員的作品,其他全部劃過。對一部微短劇的質量評判也很清晰——就看群演衣著是否得體,場景道具是否精致,大致能判斷出制作方的投入程度。如果是粗制濫造的那種小程序劇,自然就會選擇刀走偏鋒。迎合低俗、謀取暴利,目光短淺,蔑視市場。這對于真正想要扎根文化事業的人而言是一種損耗。” 在他看來,許多資本及草創的制作團隊本身并不具備打造精品的意志與能力,更多的卻是沉溺于類似“《閃婚后,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24小時充值流水破2000萬元、《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上線當天充值過2000萬元、《無雙》上線8天充值超過1億元……”這類暴富神話。誠然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微短劇的走紅讓不少人意識到長視頻平臺用了12年才勉強實現盈利,微短劇一誕生就自帶吸金體質。可人們忽略的卻是任何行業競爭中必須正視的“品質”核心。 ![]() 6月7日,《人民日報》刊文《把“毒流量”微短劇堅決驅逐出內容市場》,文章指出“微短劇不是法外之地。明確'管什么、由誰管、怎么管’的權與責,就能更好在全流程把好關,把低質低俗的'劣幣’堅決驅逐出內容市場。”也印證了微短劇行業頭部平臺及制作團隊對此早已形成的認知: 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預計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或能達到500億元,2027年有望達到1000億元。 在這些鼓舞人心的數據背后,是微短劇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精品化,從“電子榨菜”變成藝術品的趨勢。 ![]() 三 劃分明確 趨同進化 幾乎只要是網民,就是短視頻用戶——行業共識下,很多人意識到如果微短劇作為短視頻的一種形態,受到如此歡迎對于行業發展肯定利大于弊。 客觀地說,盡管微短劇管理新規定施行前的“1.0時代”微短劇質量良莠不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行業的興起也給剛畢業或剛工作幾年還處在成長期的從業者提供了一個謀生手段,同時提供了實踐和試錯的機會。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2021年微短劇全年備案數量僅有398部,而2022年備案數量已接近2800部,同比增長600%。2023年1月至7月,在“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登記且符合重點網絡影視劇上線備案通過片目中,網絡微短劇共計1299部,29488集。 微短劇的優勢在網絡時代整理碎片化時間的優勢在于制作內容上有連貫的完整性——背景、情節、人物、主題、轉折和沖突,這些元素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無形中讓微短劇成為信息的載體,同樣也是思想的載體。 這時看待微短劇行業和市場的發展就不僅僅是停留在盈利層面,而應該直面一個更加深刻的話題: 如果人們沉迷于微短劇,是為了微短劇之美?還是為了微短劇之“爽”? ![]() 無論如何,一部手機就能拍攝一部爆款短劇的時代已經過去。野蠻生長期結束后,除了監管力度加強外,微短劇行業還將呈現出以下幾點特質: 一、大廠介入,內容精品化——行業步入正規階段,大廠入局在所難免。華策、檸萌、長信等目前已紛紛進場布局。品牌+平臺的合作促成微短劇行業向精品化發展的“新能源”。 二、摒棄套路,題材多樣化——網文改編在2.0時代并非不二選擇,現實主義題材拓展是微短劇行業開發優質項目的新方向。隨著去年《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火爆,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引導觀眾價值觀和思考的微短劇紛紛出現。 三、淘汰業余,劇本工業化——團隊崗位職能細分,選題、策劃、情節設置和劇本撰寫乃至市場研究等將成為頭部平臺組建微短劇制作團隊的標配。 四、專注賽道,平臺細分化——對于此前已經摸索出自己專長方向的制作團隊和明晰自身流量特質的平臺來說,今后微短劇的投入方向呈現題材區分更加明顯的趨勢。 五、盈利拓展,變現多重化——同樣龐大的廣告市場和靈活的植入方式,讓微短劇能夠擺脫單一充值付費的盈利模式。 六、各自為營,流量陣地化——快手已經在2023年年底宣布正式停止第三方微短劇小程序的商業推廣與投放,轉而專注于堅守自身的平臺流量。這也是未來各大平臺陸續轉型的趨勢。 綜上不難看出今后的微短劇行業將進入整合與重新劃分“邊界”的階段: 一方面,短劇概念股持續暴漲,微短劇平臺成為流量新入口,2023年國內數字出版企業中文在線旗下短劇App ReelShort沖上美國iOS娛樂榜第一名得以成功“出海”。另一方面,隨著微短劇管理新規定對該行業的監管持續加強,“淘汰制”將會是未來微短劇行業眾多從業者必須面對的陣痛。 ![]() “對于真正有志于從事微短劇工作的人來說,早就做好了應對長期發展的準備。新規定正式施行前后,看似'大量’下架的微短劇其實只占總體產量的少數。這個行業總體發展趨勢依然是穩中向好,最重要的是對于從業人員,它提供了在文化創作思想表達上的無限可能,這比短期可見的利潤更吸引人。”某位微短劇導演說: “只是現在各方依然在搶奪受眾的時間。”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制作團隊專業化的提升、劇情和題材的多元化及內容交互模式多樣化,微短劇必然會突破小眾賽道,通過優質內容再度迎來觀劇熱潮。對此,需要相關從業者更前置的思考和更充足的準備與應對。 ![]() ? 《四味毒叔》是由譚飛、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發起的影視文化行業第一垂直獨立視頻表達平臺。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制片人、編劇、演員、經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自內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