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氣飄飄的黃鶴樓 。要寫的不是黃鶴樓,而是四塔之一,黃鶴樓公園里的勝像寶塔。 就在黃鶴樓的正前方,也是公園正門一進來的地方。 文保牌立在墻邊,2013年第七批國保。 勝像寶塔,因色白俗稱“白塔”;又因形似傳說中孔明為關羽水軍導航制作的夜燈而稱為“孔明燈”。為元代坐鎮武昌的威順王寬徹普化的世子于至正三年 (1343)所建,系供奉佛的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 此塔原立于黃鵠磯頭黃鶴樓故址旁。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遷至蛇山西部,1984年黃鶴樓重建時遷至此地。塔高9.36米,座寬5.68米,外石內磚,外觀分作座、瓶、相輪、傘蓋、寶頂五部分。 寶頂為合金制作,臺基和塔剎造型講究,塔體精美別致,在藍天白云下尤顯圣潔莊嚴。 再來看洪山公園的無影塔。離家挺近的,竟然這么多年都沒去過。還是上次姐姐回武漢,我們一起去看的。 這座塔一直都在這里,但以往乏人問津,現在把周邊清理了一下,環境好些,也有了少量的游客。 無影塔,又稱興福寺塔,位于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公園內,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 (1270年),于1962年遷建至洪山公園內。興福寺早毀,此塔幸存。也是2013年的國7。 無影塔的一個特點是塔層,一般古塔多為奇數層,而無影塔是四層,偶數分層,這在中國古塔建筑中較為罕見 。四層仿木結構重檐樓閣式建筑,高約11.25米,全為石塊壘砌而成,平面八角形。 二、三、四層又以層檐分上下兩層,上層每面辟有假門;檐下有石刻仿木斗拱。石塔每層上部外壁設龕,逐層減小,龕中嵌有佛祖、菩薩、羅漢、天王、力士、供養人等石刻浮雕和花草動物紋飾。 無影塔修筑年代確鑿、形制古樸,可作為武漢地區古建筑斷代的重要標尺,對研究佛教史亦具有較重要的價值。 第三座是漢陽公園的石榴花塔。 在漢陽公園的一個小角落里,很容易錯過。原在漢陽西門外添福巷。相傳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為紀念一孝婦為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建。明、清兩代幾次重建。一九六三年因建設需要,拆遷復原于漢陽公園內。一九八三年被武漢市人們政府定為市級保護單位。 塔三層六面,青石砌成,高4米左右。 正面刻有“石榴花塔”。 旁邊榴花正開。“孝意翻成逆意終,芳容屈死恨無窮。至今塔畔榴花放,朵朵渾如淚血紅。” 還有一座是寶通寺內的洪山寶塔。這是我自小玩耍的地方,反而N多年沒有去過了。 只有這張照片,是在夢時代的書店里拍的,太熟悉,就不寫了 。 二橋是武昌的北洋橋和漢口的保壽硚。北洋橋我專程去找,被圍起來,周邊在大興土木,什么也看不到 ,現在不知如何;保壽硚沒去看。 “四塔二橋一牌坊”的牌坊,是共勉街牌坊。 位于攔江路和陽新路靠江邊的共勉街50號。現在在一個小區里,我來來回回轉了幾圈才找到。共勉牌坊是武漢最老的建筑之一。高約兩丈,寬三丈多,通體采用花崗巖石料,六柱五門,單排立加額枋。 坊柱頂有石雕坐獅,每間下開矩形門洞,其工序考究,是武漢市彌足珍貴的中式古典建筑。 1993年被列為武漢市歷史優秀建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