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 作者:關靜 張曉蕾
白癜風又稱白斑病,是一種常見的后天性局限性色素脫失性皮膚病,不具有傳染性。其發病可不受年齡、性別、種族限制,一般在生命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十年發病率最高,即青年時期,且本病深膚色人群較淺膚色人群發病率更高。 其臨床表現多為皮膚白斑,初發時為一片或幾片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片,通常無自覺癥狀,極少數患者在病情發展初期和進展期出現一定的瘙癢。 白斑可分布于全身任何部位,單側或對稱分布,形態各異,與周圍正常皮膚的交界處有色素沉淀圈,邊界清楚,病情加重者可引起白發,對人體的健康無直接威脅,但可能會造成心理壓力、社會交往困難等問題。 目前,關于白癜風的西醫發病原因尚不明確,現將本病歸類為自身免疫性疾病,認為其與遺傳和環境因素以及代謝、氧化應激和細胞脫離異常有關。 中醫認識 中醫認為,白癜風屬于中醫“白駁風”范疇。“白癜”之名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白癜候》曰:“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中醫文獻中也有稱之為“斑白”“斑駁”等。 白癜風總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脈絡瘀阻所致,此病治療困難,病程相對較長,易復發。 臨床上對于白癜風的中醫辨病辨證可總結為“2期4證”,“2期”即穩定期和進展期;“4證”包括風濕郁熱證、肝郁氣滯證、肝腎不足證以及瘀血阻絡證。 中醫治療白癜風遵循整體觀念,注重調理臟腑功能,調和氣血,疏風通絡。在治療過程中,中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及年齡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治療方法包括中藥內服、中藥外洗、梅花針、火針、艾灸、推拿等多種手段,內外同治,以期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醫外治法中的艾灸、中藥熱敷、火針、拔罐等方法多具有溫熱、調整氣血、活血祛瘀等功效,與白癜風氣血失和,脈絡瘀阻的病機特點相契合,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預防白癜風,首先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志內傷。其次,要注意飲食調養,避免過食辛辣、油膩之品,多食用富含營養的食物。此外,還要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強烈陽光下,以免加重病情。 在調護方面,白癜風患者要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化妝品或護膚品。在治療過程中,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按時服藥,定期復查。 總而言之,治療白癜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應選擇正規的中醫醫院或診所,避免盲目相信偏方或廣告宣傳,以免延誤病情。此外,患者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注意預防與調護。同時,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心。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療方法和效果也會有所差異。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及時向醫生反饋治療效果,以便醫生調整治療方案,使病情早日康復。 【醫案舉例】 王某,女,57歲。 初診時間:2022年9月27日。主訴:發現白斑1年余,加重1個月。 診查:發現白斑1年多,近1個月仍有發展。刻診可見雙手手背、手指大片白斑,面部頸部兩處蠶豆大白斑;曾內服外用西藥未見明顯效果。近1個月來感覺肢癢,似欲新起,平日稍感腰酸,其他無特殊不適。舌苔、脈象如常。 中醫診斷:白駁風(肝腎不足)。 治法治則:滋補肝腎,養血祛風。 處方:熟地黃,山萸肉,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白蒺藜,沙苑子,桃仁,赤白芍,牡丹皮,丹參等。30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服上藥30劑后,未見新發白斑、手部白斑顏色有變化,不似初診時瓷白色,腰酸已瘥。繼以原方稍作加減再進30劑。 三診:藥后手部白斑面積部分縮小,局部有色素點覆蓋。上方為基礎再做加減,以固基礎。 【按語】白癜風是一種較難治療的疾病,本案患者肝腎虛而筋脈失養。腰為腎之府,故見腰酸;腎藏精,肝藏血,內至五臟六腑,精血不足,皮膚失養變白而該病。治療當以滋養肝腎為主,活血祛風為輔。方中熟地黃,山萸肉,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滋養肝腎;赤白芍、丹皮涼血斂陰柔肝;丹參、桃仁養血通絡;白蒺藜疏肝祛風,而散郁結。藥證相符,故能顯效。 參考文獻: [1] 楊銳,張圣燕,葛連佳,等.白癜風中西醫治療概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31(09):1300-1305. [2] 王遠紅, 劉金濤, 楊銳, 方殿偉. 中醫外治法在白癜風治療中的應用[J]. 遼寧中醫雜志, 2023, 50 (11): 246-249. 關靜 師從皮科專家姚高升教授。臨床擅長治療包括:過敏性皮炎、神經性皮炎、蕁麻疹、帶狀皰疹、痤瘡、濕疹、銀屑病(牛皮癬)、白癜風、酒渣鼻、黃褐斑、脫發等皮膚科病癥,以及失眠、咳喘,過敏性鼻炎、胃腸炎、胃食管反流病、便秘、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內科病癥,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病、乳腺病、子宮肌瘤、更年期綜合征等婦科病癥,調理面色差、疲乏不適等全身亞健康狀態。 |
|
來自: 0004xiaolin > 《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