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章我們討論了自卑情結以及它與我們所共有并與之抗爭的自卑感之間的關系。現在我們來看看它的補充——優越情結。 我們已經看到了個體生命的每個特征在行動進程中的表現,這些特征可以說是有過去和未來的。它們的未來與我們的努力和目標緊密相連,它們的過去代表著我們試圖克服自卑與不足的階段。這就是為什么在自卑情結的案例中,我們感興趣的是最初的起源,而在優越情結中,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它們的過程和變化。這兩種情結是有關聯的,一方面,如果我們在自卑情結的一個案例中也發現了隱藏的優越情結,我們不應該感到吃驚;另一方面,如果觀察優越情結,研究它的持續性,也常常能或多或少地發現隱藏的自卑情結。如果沒有對目前狀況感到一定的不滿意,我們就不會努力去追求成功,去成為優越者。 獲取優越感的努力不應停息,它對個體的頭腦、心理至關重要,正如我們說過的,生命是目標或理想的實現,獲取優越感的努力會讓它一直處于運動之中。看看懶惰的孩子,他們缺乏活力,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可以說他們似乎沒有任何進步,盡管如此,在他們身上也能發現對成為優越者的渴望,這種渴望讓他們說:“如果我不懶惰,我可以當總統。”他們自視甚高,有條件地努力進步,總是覺得如果……就能……這是自我欺騙,當然,它是虛構的,但正如我們都知道的,人性經常從虛構中得到滿足,這對缺乏勇氣的人尤其適用:他們感覺自己不夠強大,總是在困難面前遲疑,試圖逃避它們,通過遲疑和逃避,他們保留了其實自己更強大、更聰明的感覺。 弱點也是一種武器 有偷竊行為的兒童有潛在“優越感”。他們相信別人對自己的騙術毫不知情。這樣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變得比別人富有。這種“優越感”也發生在那些覺得自己是英雄的罪犯身上。 我們已經從私人邏輯的論證角度談論過這個問題,它并不是一種普遍的或者說社會性的意識。如果罪犯們覺得自己是英雄,那只是他們自己的想法。事實上,他們缺乏勇氣,因為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不能真正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犯罪行為是出于優越情結的表現,而不是出于邪惡的人性或者原始的獸性。 在神經衰弱的人身上也能看到相同的癥狀,比如,他們可能失眠,所以第二天感覺沒有足夠的精神來滿足工作需要。因為他們的失眠,他們覺得不應該要求自己工作,因為他們完成不了這些本應完成的任務。他們痛哭:“如果我能睡著哪怕一會兒,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啊!” 在飽受焦慮折磨而變得抑郁的人身上我們也能看到這一點。焦慮使他們成為暴君,他們用焦慮來統治別人——因為必須有人圍著他們轉,走到哪里都要有人陪,等等。這些人的伴侶不得不為滿足他們的需要而調整自己的生活。 抑郁生病的人通常是一個家庭的注意力中心。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卑情結是如何行使自卑情結這一權力的:他們抱怨自己身體虛弱,體重下降,但他們卻往往是最強大的,因為他們支配著家庭中的健康成員。不用對這點表示驚訝,在我們的文化中,弱點可以成為有力的武器。 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 接下來我們來研究優越情結與自卑情結之間的聯系。比如,如果研究有優越情結的問題兒童——他們一般無禮、自大——會發現他們總是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我們都知道脾氣不好的孩子如何試圖控制別人。他們為什么會有諸多要求、如此無禮呢?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是否足夠強大到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他們感覺自卑。他們在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時,總是小心翼翼,以此來獲得成功、自豪感和優越感。 我們必須找到治療這些孩子的方法。他們之所以采取那種方式行動,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事物的自然順序。我們不應該指責他們,而是要用友好的方式向他們解釋常識,幫助他們逐漸理解它。 自卑的人才炫耀,那只是因為他們不能用更積極的方式與別人競爭。他們無法與社會和諧相處,不能很好地適應社交生活,不知道如何解決生活中的社交問題。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人在童年時與自己的父母或老師有過沖突。 在神經疾病中,我們同樣會看到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的結合。神經癥患者常表達自己的優越情結,卻不知道自己有自卑情結。 一個有強迫性神經衰弱癥的女孩的案例,在這個議題上很有啟發性。這個年輕的女孩與她充滿魅力、受人歡迎的姐姐走得很近,這個事實很重要,因為如果家里的某個人在某方面很出色,其他人就會受罪——經常如此,不論這個人是父親、孩子,還是母親。對其他家庭成員而言,這將意味著要面對一種艱難的處境,有時他們甚至覺得不能承受。 這個女孩是在一種不利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她感覺受到了限制。如果她對其他人感興趣,理解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她會選擇其他道路。但她經常遭受緊張情緒的折磨,這種緊張情緒出于和姐姐對比造成的自卑情結。 在她20歲時,她的姐姐結婚了,她就想在婚姻上與姐姐一決高下。她離健康、有益的生活越來越遠。她開始發展出自己是一個邪惡的人的想法,后來又覺得自己擁有可以把人送去地獄的魔力——我們把這種魔力看成優越情結的表達——她開始抱怨她擁有的這個“天賦”,就像我們有時聽到富人抱怨他們錢多到花不完。她覺得自己有把人送去地獄的神一樣的力量,有時也覺得自己能夠并應該拯救這些人。通過這個虛構的系統,她確信自己擁有比姐姐更高的權力,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她才能超越姐姐。所以她不斷地抱怨自己擁有這種力量,因為她越抱怨,就越覺得她真實地擁有它。只有通過抱怨她才感到快樂。 姐姐曾經更受人喜愛,因為她曾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真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3年后,妹妹的出生改變了姐姐的整個生活。以前姐姐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現在她突然失去了這個地位。所以她變成一個好戰的孩子,但好戰只在有弱者伴隨的地方存在,好戰的孩子不是真的有勇氣——他們只和比自己弱的對手戰斗。如果沒有這個機會,孩子可能會變得暴躁,因此在家里也就不會那么受人喜歡。 所以這位姐姐覺得自己不像以前那么受人喜愛了,并將此看成厭惡妹妹的證據,她覺得母親是最有罪的,因為是她把這個嬰兒帶到家里的。所以我們就能理解她把攻擊的矛頭指向母親的原因了。而這個嬰兒,當然需要像所有嬰兒那樣被照看,所以處于有利的地位。她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斗爭,她成長為一個小甜心,被喜愛,成為注意力的中心。有時,美好和服從這類美德,是可以征服他人的! 現在我們來分析這種美好,看看它是否奏效。我們可以假設,只要被縱容,孩子就會順從、易于管教。當被縱容的孩子去上學時,他們不再處于有利的地位,從那一刻起,我們看到他們對生活采取了猶豫的態度。 這個案例中的妹妹就是這樣。她開始學習縫紉、彈鋼琴等,但每一次,過不了多久就會放棄,甚至開始對社會失去興趣,不再喜歡出門,變得郁郁寡歡。她感覺姐姐的陰影籠罩著自己,她的猶豫使她變得脆弱,使她的性格變得扭曲。 在之后的生活中,她在工作上也總是猶豫不決,到頭來一事無成。在愛情和婚姻中也是如此,雖然她一直在與姐姐競爭。她30歲時嫁給了一個患有肺結核的男人,這個選擇自然遭到她父母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她反而覺得沒必要猶豫,因為父母不同意這樁婚事。 一年后,她又和一個比自己大35歲的男人結婚了。我們常常能從這種選擇比自己年長很多的人或者已婚者作為伴侶的行為中看出自卑情結的存在。當面對明顯的阻撓時,他們可能會表現出怯懦。這個女孩沒能通過婚姻實現優越感,于是她找到了另一個方法,開始堅持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清洗,她總是在不停地洗手。如果有人或東西碰到了她,她就必須洗手,通過這個方式,她變得完全孤立了。這些看起來都像是自卑情結,但這個女孩覺得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干凈的人,她不斷地批評和指控他人,因為他們不像自己那樣有清洗強迫癥。她一直想成為優越者,現在通過虛構的方式,她做到了:她是世界上最干凈的人。所以我們看到,她的自卑情結發展成了優越情結,只是表達方式完全不同而已。 超越自卑 只要人們不僅對自己,也對其他人感興趣,他們就能很好地解決生活的問題。但如果他們發展出嚴重的自卑情結,就會感覺自己好像生活在充滿敵意的世界里,總是尋找自己的興趣,對他人漠不關心,所以沒有任何集體感。他們對待生活中社交問題的態度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因此這些人很少成功,繼而轉向生活無用的一面。在有別人支持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很輕松,因為不需要自己解決問題了。當個體——孩子或成人——覺得自己特別匱乏時,他們就會減少對別人的興趣,只努力獲取優越感,這似乎是人性的一個特征:只要人們努力獲取個人優越感,有社交興趣,就能取得一些成績,但如果他們缺乏社交興趣,就沒有準備好解決生活的問題。 夸大狂患者身上也有相同的現象,他們相信自己是神或偉大的領導者,這些人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好像是真的一樣。他們在生活中是孤立的。如果我們回到他們的過去,會發現他們覺得自卑,很痛苦,從而發展出優越情結作為補償。 有一個15歲男孩的案例,他因為有幻覺被送進精神病醫院。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幻想奧地利的統治者死了,并聲稱這個統治者出現在自己的夢中,要求他統領奧地利軍隊抗敵。他只是個小男孩啊!即使人們給他看報道這個統治者最新活動的報紙,也不能說服他相信這個統治者還活著,他堅稱這個統治者死了,還出現在自己的夢中。 當時,心理學試圖找出睡姿對優越感或自卑感的作用。某些人蜷縮在床上,用被子蒙著頭,這表現出自卑情結,我們能相信這樣的人是勇敢的人嗎?另外,當我們看到身姿挺拔的人時,能相信他們是生活的弱者嗎?也有觀察顯示,那些趴著睡覺的人多是固執而又咄咄逼人的人。 為了找出清醒時的行為與睡姿之間的關系,我們觀察了這個男孩。我們發現,他睡覺時雙臂在胸前交叉,就像拿破侖——我們都看過拿破侖雙臂交叉的漫畫。 第二天,我們問這個男孩:“這種姿勢讓你想到了誰?” 他回答說:“我的老師。” 這個發現有些困擾我們,直到我們意識到可能這個老師像拿破侖,事實確實如此。這個男孩很喜歡這位老師,想和他一樣。他渴望成為老師,但家里付不起學費,不得不讓他去餐館工作,那里的顧客都嘲笑他,因為他個子矮小。他難以承受,時刻都想逃離這種羞辱感,但他逃向了生活無用的一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案例中的這個男孩:開始時他有自卑情結,因為他個子矮小,但他不斷地努力獲取優越感——他想當老師,但因為這個目標受阻,他繞到了生活無用的那一面,找到了另一個優越的目標——他在睡眠和幻覺中成為優越者。 別讓你的優越感害了你! 對優越感的追求可以通過無用或有用的活動來實現。例如,有的人樂善好施,那么這可能意味著下面兩種情況中的一種——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很好,愿意幫助別人;他們僅僅是為了炫富。 心理學家會遇到很多夸夸其談的人。罪犯的行為也有類似的傾向——喜歡炫耀輕而易舉的成功,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進行了討論。紐約的報紙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竊賊在闖入一些女教師家中行竊時受到了她們的阻撓。他們之間進行了一個有趣的討論,這名竊賊告訴這些教師,她們不知道通過正常、誠實的方法掙錢有多困難,當竊賊比做正常工作來錢容易多了。這個人逃向了生活無用的一面,卻發展出優越情結,他覺得自己比這些女教師強大,尤其是他有門路,而她們沒有。他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懦夫了嗎?沒有。相反,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英雄。 一些人選擇自殺,尋求拋棄整個世界和所有困難的方法。他們看起來不關心生命,所以感覺優越,但他們其實是懦夫。我們看到,優越情結是次生的,它是對自卑情結的補償。我們要努力尋找其中的有機聯系,這種聯系可能看似矛盾,卻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正如我們前面所展現的那樣。一旦找到這種聯系,就可以治療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了。 健康的野心,健康的情結 想對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的主體得出結論,就要說說這些情結與正常的推動力之間的關系。正如我們說過的,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但自卑感不是一種疾病,它是人類健康、正常發展的一種興奮劑。只有當不足感淹沒個體的時候,它才成為一種疾病,不是刺激他們做出有益的活動,而是讓他們變得抑郁落寞,停滯不前。 優越情結是感到自卑的人逃離困難的方法之一。他們假設自己是優越者,也許事實遠非如此,但這種虛假的成功補償了他們所不能承受的自卑。 正常的人沒有優越情結,他們甚至都沒有優越感,但他們有成功的野心,只要這種努力得到建設性的表達,就不會引發導致精神疾病的錯誤價值觀。 作者有話要說: 想想,自卑感(自卑情結)和優越感(優越情結)相互滲透、相互牽扯、相互影響。 看似優越,其實自卑。 就像野心和貪心,總是在一念之間。清透的人,涇渭有別、取舍有度;庸俗的人,吃心不止、妄想不足。 而多數都是為后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