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人上戰場跟日寇作戰保家衛國是一種神圣的社會責任,但是軍人也是人,也是要吃飯的,更是要養家糊口的,那么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人的待遇如何呢。 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后,國民政府決定進行軍事改革,根據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全國組建60個國防師國防師的軍費的國民政府財政部統一發放,結束各地軍閥自籌軍費的局面。 國防師的標準編制是二旅四團,人數為12500人,這個編制是固定,絕對不允許增減。也就是國防師不論你招多少人,軍費軍餉只按照12500人的標準發放。國防師的在編士兵減員,可以遞補,如果不安排人員遞補那就是吃空餉。 抗戰全面爆發前待遇 軍官待遇: 上將:800塊大洋,中將:320塊大洋,少將:240塊大洋 上校:200塊大洋,中校:170塊大洋,少校:135塊大洋 上尉:80塊大洋,中尉:60塊大洋 ,少尉:42塊大洋,準尉:32塊大洋 士官待遇 上士:20塊大洋,中士:16塊大洋 ,下士:14塊大洋 士兵待遇 上等兵:12塊大洋,一等兵:10.5塊大洋,二等兵:10塊大洋 軍人在當時絕對是高收入群體,普通士兵一個月都能領到十塊大洋,當然這里所說的普通士兵指的是有正式編制的國防師在編士兵。 參照當時社會的購買力,一塊大洋相當于現在人民幣300左右,當時縣長一個月的工資是30塊大洋,普通工廠工人一個月12塊大洋左右,黃包車夫一個月差不多也就7到8塊大洋。 抗戰全面爆發后,國民政府因為財政緊張開始執行國難薪餉,國難薪餉相對于原來的平時薪餉大量的被削減。 抗戰全面爆發后待遇 軍官待遇 上將:240元,中將:200元,少將:160元 上校:120元,中校:100元,少校:80元 上尉:50元,中尉:40元,少尉:30元,準尉:24塊元 士官待遇 上士:20元,中士:16元,下士:14元 士兵待遇 上等兵:12元,一等兵:10.5元,二等兵:10元 1935年國民政府進行貨幣改革發行法幣,這里所說的法幣不是法國的貨幣,是國民政府的法定貨幣,類似人民幣是現在中國的法定貨幣。 最初一元法幣等于一塊大洋,國民政府允許隨時自由兌換,后來由于抗戰失利,很多地方相繼淪陷,日軍逼迫淪陷區的老百姓用日本發行貨幣取代法幣,日軍拿到大量法幣去擠兌國民政府的銀元,最終國民政府的法幣崩盤,法幣通貨膨脹嚴重。 國共合作抗日是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八路軍拿到了三個國防師編制,八路軍編制總人數為4.5萬,每個月軍餉63萬元,新四軍編制1萬,每個月軍餉18萬元。 皖南事變前,國民黨給八路軍的軍費雖然有所拖欠,但大體上還是發放的,當然國民黨給的軍費只是根據4.5萬的標準編制,至于八路軍發展的部隊是沒有軍餉的。 國民黨給八路軍發的軍餉是法幣,當時的法幣還是相當硬,法幣等同于大洋。當然八路軍領軍費也出過問題,那就是八路軍115師參謀長周昆領到軍費三萬元法幣離奇失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