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卡卡 ![]() 你發現了嗎?生活中大部分人總是這樣: 按父母做的去做,按老師教的去走,跟隨本性娛樂,去逛街、刷視頻…… 偶爾間歇性振作,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卻又在“想變好”和“想偷懶”之間拉鋸。 知道讀書很好,但是沒讀幾天,就讀不下去;知道跑步很好,但是買完裝備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太多太多人,習慣了這種被動的狀態:被動學習、被動工作、被動生存…… 《認知驅動》的作者周嶺卻說:成事,是最高級的成長。 他認為:“主動做成一件事”可以列為人生的一項目標去執行。因為只有做成一件事,你才有可能做成第二件、第三件事……否則人生只能在“做”與“放棄”之間徘徊。 人生是由一件件完成的事堆積而成,人生信念也是在事情完成后的成就感中凝結而生。 ![]()
想要做成一件事,首先應該想清楚“我想做什么”。 周嶺認為,“做一件事”的定義是,這個事應當是在沒有外力的要求下,自發地做一件事,并讓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這是一項自發的長遠目標。 但,大多數人卻不愿思考“我要做什么”,因為思考很累。 人會本能地避開“思考”這件痛苦的事,而是選擇隨波逐流做選擇。 就像《認知驅動》說的:“人們喜歡上來就一頭扎進具體事情的細節里,喜歡在飽和的行動中感動自己,但對事情本身的思考卻避之不及。” “想”與“做”的時間配比嚴重失調,而大多數人對此毫不在意。 想要主動做成一件事,就要首先改變這種“想少做多”的認知模式,主動去思考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周嶺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寫出了100多篇深度文章,并且出版兩本書。 期間還養成了“早起、冥想、閱讀、寫作、跑步”的習慣。 但曾經的他其實是一個懶散、懈怠的人,是36歲的覺醒改變了他,讓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是:覺醒自己,喚醒他人。 而也正是這個目標,帶領他自發地走出舒適區,去嘗試新的挑戰。 主動去思考“自己想做什么”,這是“做成一件事”的起點。 ![]()
身份建設的背后是“我是什么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是一個關乎人生定位的信念問題。 詹姆斯·克利爾在《掌控習慣》一書中寫道: “人的行為改變可分為身份、過程、結果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努力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盯著“結果”的人,會給自己設定完成任務,最終為了做而做,不了了之; 盯著“過程”的人會思考自己行為的意義,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去堅持; 盯著“身份”的人,主動思考自己在這件事背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以讀書為例,盯著“身份”層面的人,會思考通過閱讀,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最終,他得出自我暗示:我就是要成為以書為伴,追求新知、樂于探索的人。 而事實上,只有極少數人會看到“身份”這個層面。 《認知驅動》說: “那些能明確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們肯花時間進行心理建設,能從上而下或從里而外地改變自己。” 周嶺的朋友,作者“剽悍一只貓”,經常對自己說:“我是個干大事的人。” 不僅如此,剛畢業的時候,為了提醒自己做事大度,“貓”就在房間掛上“氣度”兩字;
在還沒有富裕的時候,為了先讓自己像個富人,他的辦公室掛著一副字:“我們很貴”。 他說,這是用富人的心態、富人的思維在武裝自己。其實,這就是“身份建設”,從潛意識上去改造自己。 拿破侖說:“所謂信念,就是根據自我暗示,在潛在意識中被宣布或反復指點所產生的一種精神狀態。” 如果連你都認為自己是平庸之輩,那你的內心很難強大起來,更無法讓別人相信你。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高中棄學,卻對寫作有著強大的身份建設。 年齡尚小時,她就認為,寫作是她能做好的事情,且唯一。 即使沒有讀大學,沒有好的教育,但是在李娟心中,她很早就認定了:我是一個寫作者,我為寫作而生。 這個念頭她從小就根深蒂固,并且堅信自己可以。 潛意識的力量是巨大的,善用之,則是成長的推力。 主動進行身份建設,是“做成一件事”的內在力量。
![]()
如果說“我要做什么”,“我是什么樣的人“的認知思維是做事的心法,那么“我該怎么做”就是做事的技法。 周嶺2017年開始兼職寫作,他并非專業出身,也非天賦異稟,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因為他獲得“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簡單來說,就是這三點: 1.敢于假設 敢于假設,就是在困難之際,直視模糊,敢于面對不確定性,做出能力范圍內最大程度的“假設”。 假設,是一切進步的開始;而現實,是一切成果的評判師。 周嶺在給女兒輔導作文時,不會直接幫她,而是讓她先說出一個自己認為的答案,或是口述一下作文的大致想法。 他鼓勵女兒:“沒關系,哪怕能說出一個詞也行,不管怎么樣,你得先有一個自己的答案。” 漸漸地,這種辦法幫助女兒找到思路,憑借極少的外力完成了任務。 這就是“先假設”的魅力,無論怎么樣,先假設一個答案,不在于對錯。 學習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先有一個“想法”,去嘗試,然后等待現實評判。 2. 降低期待 過多期待只會帶來焦慮,降低期待則是讓自己丟掉精神包袱,允許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許自己在開始時的進步是緩慢的。 周嶺在學習三階魔方時,學到魔方達人的“高級公式”:在30秒內還原魔方,很酷。但太難了,共有119條公式。 學習到第三四天時,他已經沮喪想要放棄了。 這時,他想起剛學習走路的小外甥,蹣跚不穩,突然意識到:雖然慢,但他終會學會的,不是嗎? 于是,他按下急躁,反問自己:為什么不允許自己反復失敗呢?為什么不能給自己多點時間呢? 對“做成一件事情”的結果要學會降低期待,因為這個過程在初期必然時非常緩慢的。 但只要持續練習,就會越來越強,實現突破。 3.“七年即一生” 在書中,周嶺提出了一個“七年即一生”的概念。 漫畫《11輩子》說,一個人精通一項技能大約需要7年時間,而很多人一輩子通常只學一項技能。 如果以7年為一個周期來看,從今天開始轉變,7年后,你就將收獲全新的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工作也好、成長也罷,看懂“7年周期”,也就告別了焦慮,不再急于求成。 不要在過早的時候就誤判結局,試著給自己的人生多一點時間。 周嶺在《認知覺醒》提出了改變人生的底層認知,又繼而推出《認知驅動》,提出改變人生的技法,它是一本堪稱經典的“方法論手冊”。 它告訴我們:成事,是最頂級的成長。 人生,是一場成長的旅行,旅行路上沒有白走的路,白看的風景。 不在“想”和“做”之間徘徊,不在“要”或“不要”中猶豫,在自己心力范圍內去主動做成一件事。 那些流過的汗,那些熬過的夜,都將反哺于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