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探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但隨著減碳工作逐漸深入,部分地方結構性降碳壓力正在日益凸顯 “隨著節能降耗潛力減小,節能減排邊際成本正不斷上升。” 通過對高碳項目和低碳項目實行差別化碳評政策的方式,合理保障低碳項目碳排放需求,有效化解高碳項目碳排放影響,引導碳排放指標向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質量項目流動,提高單位碳排放產出效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為落實國家碳達峰相關工作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2023年底確定了25個城市和10個園區為首批全國碳達峰試點。《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走訪江蘇、內蒙古、陜西、湖北等多地試點城市和園區了解到,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碳達峰路徑,通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等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同時,隨著各試點區域碳達峰工作向縱深推進,綠色產業能級偏弱、低碳轉型成本較高、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進一步凸顯,減碳工作逐漸進入攻堅階段。 因地制宜探索“達峰”路徑 本刊記者采訪發現,2024年以來,各個碳達峰試點城市、園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等工作,探索碳達峰路徑取得一定成效。 綠色低碳發展政策制度加速落地。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陜西省榆林市出臺《榆林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石化、煤化工、電力、蘭炭、金屬鎂、鐵合金、電石及相關行業碳達峰工作具體安排。 湖北十堰市提出“1+8”的“雙碳”政策框架。“1”即《十堰市碳達峰實施方案》,“8”指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及能源、產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森林碳匯等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了“碳林貸”“光伏貸”“排污權抵押貸款”“捕撈權抵押貸款”等綠色金融產品,同時將低碳發展相關指標納入對各地各部門綜合評價體系。 能源結構轉型發展初見成效。鹽城市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處長何騫表示,鹽城具備豐富的可開發風電資源和太陽能資源,2023年新能源發電量將近280億千瓦時,占本地全社會用電量近60%。鹽城推動新能源發電就地消納,以此降低電力碳排放的同時,還憑借龐大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優勢,探索光伏產品的碳足跡地方標識認證。 內蒙古包頭市有關負責人介紹,包頭近年以綠色能源支撐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24年2月,新能源裝機占全市裝機容量的41.56%,預計2025年包頭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達到2500萬千瓦以上。同時,包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工業企業節能改造,累計騰出能耗空間168萬噸標準煤,完成落后機電設備改造1.1萬臺,在保持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39個月兩位數增長的同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連續三年大幅下降。 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山西省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通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創新創業質量和企業研發機構“三提升”計劃,2023年各類研發機構達到70余家,形成院士博士工作站6家。開發區引進建成了長治市武理工工程技術研究院,推動煤矸石綜合利用等固廢利用技術實現產業化;支持零碳科技企業與中國科學院在碳封存、碳捕集等技術方面開展研發合作。 包頭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對規上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深入的“科技體檢”,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等4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位科研專家建立產學研合作,成立浙江大學—包頭硅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支持雙良、大全、弘元、新特等頭部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帶動硅產業鏈技術水平持續提高。 榆林正積極推動我國首個千噸級、全流程、標準化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和評價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目前,榆林已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燃煤電廠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范項目——陜西國能錦界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燃煤電廠15萬噸/年CCS(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示范項目,被列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綠色低碳領域人才、科技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 位于江蘇鹽城的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的風電設備(2024年6月6日攝) 楊磊攝/本刊 減碳深入推進仍需攻堅 本刊記者采訪發現,隨著減碳工作逐漸深入,受限于能源結構、技術瓶頸、人才缺口等因素,試點城市、園區減碳工作步入攻堅克難階段。 地方結構性降碳壓力逐步凸顯。“隨著節能降耗潛力減小,節能減排邊際成本正不斷上升。”某碳達峰試點園區負責人表示,2022年園區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91.44萬噸,其中,能源活動導致的碳排放同比下降10.3%;工業過程碳排放隨著經濟形勢回暖出現小幅度上升,同比增加2.52%。“園區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電力消費以火電為主,在電力熱力需求日益擴大背景下,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壓力較大,面臨較大結構性降碳壓力。” 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目前煤、油、天然氣等主要一次能源供應均依賴外部輸入,長期來看,園區實現“雙碳”目標高度“被動依賴”外部電網綠色化水平。此外,園區產業發展水平較高,進一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以降碳的空間有限。 “受清潔能源供應保障及市場機制等因素制約,光伏、風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本地的推廣困難較大,短期內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較難改變。”榆林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目前榆林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新經濟新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綠色低碳轉型。能源化工是榆林的核心產業,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化工產業鏈安全,近年來榆林推動布局了一批能源化工重點項目,完成“十四五”節能降碳目標存在較大挑戰。 綠色產業整體能級偏弱,企業積極性有待提升。記者在北方某碳達峰試點園區采訪了解到,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分散在煤炭、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食品加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眾多領域,龍頭企業及科技型企業數量少,產業集群度不高,產業發展能級偏低。園區內企業研發能力薄弱,缺少核心技術,生產長期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競爭力相對弱,對外依賴度大。 一名參與地方低碳園區建設的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入駐園區的企業減碳積極性不高。“光伏、儲能等新能源技術成本越來越低,產出效益越來越高,但對企業來說,降低能耗成本仍然較高,部分企業缺乏積極性。” 技術創新、配套機制與設施、人才儲備等方面存在短板,亟待補齊提升。技術創新方面,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試點城市、園區的高層次綠色產業創新資源相對匱乏,支撐綠色產業發展的創新平臺、機構仍較為落后,試點區域內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的應用仍然不夠充分。 配套機制方面,據了解,不少試點區域的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已初步建立,但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政策尚不健全,碳金融、碳排放權補償抵消機制等有待完善。 碳排放監測設施方面,某碳達峰試點園區負責人認為,打造碳達峰試點園區的重要環節是對園區內企業碳排放進行有效監測,但目前的監測系統建立還不完善。“企業不會自己投資讓監測手段成為對生產的制約。目前,在技術手段、設施設備等方面,政府投資仍不到位。” 人才儲備方面,包頭市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及應對氣候變化人才嚴重短缺,碳排放核算、核查、信息披露等方面人才儲備不足,難以有效滿足碳排放監管工作的需要。 用足政策工具箱破解減碳困局 受訪者建議,盡快搭建園區碳排放監測平臺,加大對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強化碳排放核算、核查、信息披露等方面人才儲備,強化碳排放數據統計監管體系建設。 “優化對減碳項目的獎補資金補貼形式。”湖北經濟學院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黃錦鵬建議,通過貼息等帶動金融機構給予相關項目以更大的資金支持,拓寬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軌道。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境資源處工作人員表示,可建立新上項目碳排放強度標桿值政策,通過對高碳項目和低碳項目實行差別化碳評政策的方式,合理保障低碳項目碳排放需求,有效化解高碳項目碳排放影響,引導碳排放指標向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質量項目流動,提高單位碳排放產出效益。 受訪專家認為,對于碳達峰試點園區和城市,可給予產業轉移項目區域間產能置換政策、區域可再生能源開發統籌政策、高載能企業或項目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優先保障等配套政策支持,進一步釋放空間紅利、制度紅利和政策紅利。 (采寫記者:熊琦 梁曉飛 王勁玉 雷肖霄 安路蒙 鄭生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