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長安的前世今生 長安在漢唐盛世,曾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從1956年秋季開始,對西漢首都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查發掘。探明城墻全部為版筑土墻,方向基本上作正南北向。東墻平直,其余三邊的城墻皆有曲折;周長25.1公里,折合漢代的60里。城墻每面各開三個城門。 漢長安城的城門各有三個門道,每個門道寬達8米;減去兩側立柱所占的2米,實寬6米。在東邊南側的霸城門內,車軌的寬度是1.5米,可見每個門道正好容納四個車軌。三個門道,共可容納十二個車軌,氣魄宏偉。由城門通往城內大街,以三條并列的道路組成,寬度和門道相同,蔚為壯觀。 劉邦平定中原,欲建都洛陽。婁敬反對,勸其定都關中。但當時咸陽被項羽放火燒了,只得先到秦的舊都櫟陽。直到漢高祖七年二月,才從櫟陽徙都長安。 城門未見用磚,而是木構;在兩壁直立的闕口,密排幾對柱礎,礎上建立大木柱,再在其中筑門樓。漢唐之間的重要城市建筑,都承襲這種城門形制。 這樣的城門,較易毀于兵火。漢長安城的城門,盡毀于新莽末年戰火;而城內的宮殿建筑也遭到嚴重破壞。在此后的東漢、五胡十六國和北朝期間,雖然有不少王朝仍在長安建都,但都城的雄偉景象已不能和西漢比擬了。 隋唐時代,都城移到漢長安城的東南方。隋唐長安城的外郭,南北長達8,470米,東西長9,550米,周圍35.5公里,比漢長安城周多10.4公里。隋唐長安的坊市制度,經過探測和發掘之后,較文獻記載更加清楚了。 根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此項棋盤式的都市規劃,早在曹魏的鄴城便已開始——曹操手下,原有各式各樣的人才,包括城市設計的專家。經過北魏的洛陽,東魏、北齊的鄴南城,終于發展成為隋唐長安的格局。從整個城市中宮殿區所占的地位、封閉式的坊制以及受嚴格統制的市場布局看來,此等古城和歐洲中古時期的城市有著很大的差別。 《隋書·高祖紀》(卷一)說開皇二年(582)六月,文帝認為長安從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又覺得“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于是就命令左仆射高穎、將作大匠劉龍等創造新都。 唐代長安的皇城和宮城,以及大明宮、興慶宮、芙蓉園等主要宮殿、園苑,都已經勘探清楚。其中大明宮宮墻范圍和宮內建筑群的平面布置,可準確地加以復原。大明宮內的含元殿、麟德殿、重玄門和興慶宮西南隅勤政務本樓等主要宮殿遺址的發掘,已給研究唐代宮殿建筑形制提供了珍貴資料。 含元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三間(59.2米x16米)。東西兩側有廊道通向翔鸞、棲鳳二閣,殿前鋪有踏道。全組建筑布局對稱,是唐代宮殿中最常見的平面布置。麟德殿的平面設計和含元殿不同,它分前、中、后三殿,在建筑的結構上要比含元殿更為復雜。 1963年日本東京落成的新皇宮,基本上還包括了唐長安宮殿布置的概念。漢文化影響日本之深遠,由此可見一斑。 唐朝滅亡后的長安城,規模遠比原先的縮小。 《長安志圖》:“新城,唐天祐元年匡國節度使韓建筑。時朱全忠遷昭宗于洛,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廬舍,長安遂墟。建遂去宮城,又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即皇城也),南閉朱雀門,又閉延喜、安福門;北開元武門,是為新城(即今奉元路府治也)。城之制,內外二重;四門,門各三重。今存者惟二重,內重其址尚存。東又有小城二,以為長安、咸寧縣治所。” 于是雁塔和曲江都到了城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