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山藥是人們熟知的一個藥食同源之品,《黃帝內經》中是這樣描述藥食同源:“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饑餓的時候能飽腹,從這個方面也側面說明了山藥具有補益的功效;山藥味甘、平,入肺、脾、腎經,能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止帶。 ![]() 山藥補脾養胃清代·黃宮繡所著《本草求真》言:“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長肌肉。”;明代·賈所學《藥品化義》言:“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困倦,溫養肌肉,為補脾要藥。”;從以上兩段文字,我們可以得知山藥補脾陰、益脾氣;常用于治療脾胃氣陰兩虧所致納差、腹脹、腹瀉、肌肉瘦削的一味薯蕷飲便是補脾益胃的代表方劑。 ![]() 一味薯蕷飲,單用山藥熬制 山藥生津益肺近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山藥色白入肺,寧嗽定喘,性平可常服多服。”針對山藥養肺,此段文字已經描述得很清晰;此外第一段文字我們已經介紹了山藥補脾陰、益脾氣,中醫五行生克關系中土旺(脾)生金(肺),通過健脾宜能間接養肺;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氣短咳嗽的參苓白術散便是補土生金的代表方劑。 ![]() 參苓白術散:白扁豆、白術、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苡仁 山藥補腎止帶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言:“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漢末·陶弘景《名醫別錄》言:“山藥,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一方面山藥能入腎,滋腎陰養腎氣;其次通過五行生克關系分析,山藥養脾,土(脾)生金(肺),金(肺)生水(腎),亦能達到養腎的效果;常用于治療脾腎不足所致女性白帶量多色白的完帶湯(白術、山藥、人參、白芍、車前子、蒼術、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以及腎陰虧損所致腰酸腿軟,口燥咽干,五心煩熱的六味地黃丸便是代表方劑。 ![]() 六味地黃丸: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 山藥能否長期服用?上面分析了山藥的滋補功效,有助于肺、脾、腎三臟,亦能補五臟虛勞;最為推崇山藥補虛的是近代·張錫純,其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及山藥性平可久服、多服;但在其推崇的薯蕷粥后注云:“此粥多服久服,但同時也強調山藥久服多服間有發悶者,應注意預防。”以及珠玉二寶粥(山藥、薏苡仁)也注云:“唯等分并用,乃可久服無弊。”;從這兩段文字可以得知山藥雖能補虛,但需久服、多服,同時還需注意久服、多服也有弊端,需要辯證準確或用藥以佐制,方能避免副作用。 ![]() 山藥粥 現代人是否適合多吃山藥?上一段文字我們談到了山藥補虛宜久服、多服,卻不能忽略時間、地點、環境的不同所帶來的客觀因素;張錫純所處的時代,生活水平低,食物匱乏,人們的脾胃虛弱的多;反觀當今生活環境,飲食豐富,加上營養品、保健品層出不窮,所患脾胃虛者有多少?都知道山藥養脾胃,很多脾胃不好的人,每天吃山藥,也不見好轉,仍然堅持不懈的吃山藥,這其中的對與錯是否值得我們反思? ![]() 吃過山藥的朋友都知道,山藥煮出來的汁液是非常粘稠的,這種粘稠之性能養脾虛,亦能礙脾之運化;大環境下的脾胃問題已從脾虛方面往脾不運方面逐漸轉變,脾不運所表現出來的癥狀亦與脾虛有所相似,在運用山藥的時候,需分清究竟是脾虛還是脾不運,否則越吃山藥脾胃越是壅滯不通,胃腸負擔反而加重。 結語 山藥被列為中藥中的“上品”,是個非常好的補虛之品;上面談到了很多人喜食山藥,想要通過山藥來強脾胃,補肺陰,養腎氣需要準確的辯證;此外對于很多家長讓兒童多吃山藥健脾,亦需分清脾胃屬于哪種情況,切不可因小兒不愛吃飯,盲目使用山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