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呀,我是阿浩~ 董宇輝說:“一開始讀書的時候,就是看經典小說,先把茅盾文學獎系列作品刷個遍,再把諾貝爾文學獎刷個遍,等你看完小說之后,你就有了大量的共情能力,對人類有了一個悲憫之心,你能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就像董宇輝所說,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去閱讀經典小說和茅盾文學獎作品是不錯的選擇。 今天阿浩為大家推薦茅盾文學獎中最經典的10本書,希望你能喜歡。 ![]() 01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傾盡一生心血、歷時13年完成的史詩級巨著,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是激勵億萬讀者的不朽經典。 小說主人公孫少平是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他經歷了從貧困到富裕、從農村到城市的艱辛歷程。 路遙通過描寫孫少平的成長經歷,展現了中國農村的封閉與保守、農民的苦難與奮斗,以及城市生活的機遇與挑戰。 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筆細膩,情節跌宕起伏,令人動容。真實地描述了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農村觀念。 在這本書的字里行間,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我曾經的影子,每次閱讀,都是一次向青春的告別,很感謝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讓我有勇氣面對如今的生活。02 《額爾古納河右岸》 作者:遲子建 這本書是董宇輝直播反復提到的一本書,他說要把這本賣出去150萬冊。 董宇輝說: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就像人在家中坐,精神有了一趟遠行。 這本書是一本描寫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展示了弱民族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現代文明的擠壓下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03 《一句頂一萬句》 作者:劉震云 《一句頂一萬句》被譽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 它以老楊家族五代人的故事為主線,來表達人物間的復雜關系和生活的變遷。與《百年孤獨》相似,書中人物眾多,情節跨越數代,但作者很巧妙地將這些編制為故事。 書中的對話也很有哲理,比如“咱再說點兒別的”和“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這些反復出現的話語,不僅顯示了人物間的關系,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不同態度。 這些話語讓我對書名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句頂一萬句,不是說話的含金量,而是找到交流投機的人,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或是在關鍵時刻,一句關鍵的話投入一個人心中,勝過萬語千言。04 《白鹿原》 作者:陳忠實 《白鹿原》這本書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像是被時代牽引的風箏,盡管人人渴望追隨內心的信念,但終究難以擺脫時代的束縛。 白嘉軒,作為白家的族長,他的人生哲學是本分、務實和任勞任怨。他不追求奢華的生活,只求心安理得。這種樸素的生活態度,讓他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也讓白家在白鹿原上世代繁榮。 與白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鹿家。鹿家的家風強調知識的力量,鹿子鵬作為鹿家的代表,是一個充滿熱血和智慧的青年。他勇敢地面對挑戰,不計個人得失,但書中并未明確他的命運。 這也許是作者有意為之,因為在社會的巨大變革中,個人的命運顯得微不足道。 白孝文則是這個時代的適應者。他是一個精明的利己主義者,總是能夠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在經歷了人生的低谷后,他拋下了所有的情感包袱,變得理性而冷漠。雖然他失去了靈魂,但卻成為了時代的寵兒。 《白鹿原》告訴我們,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我們無法逃避痛苦和掙扎。面對變革,我們是否應該拒絕、忽視還是接受,這需要我們深刻地反思內心。最終,我們追求的,或許只是一份心安理得的寧靜。 它讓我們看到了在時代洪流中,人性的光輝與陰暗,以及每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05 《金歐缺》 作者:徐興業 這本書是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國現代歷史小說代表之作,作者耗時四十七年心血創作。 閱讀這套書籍的感覺是:心中充滿了矛盾,既難以繼續閱讀,又無法放下。 多次放下書本,又多次重新拾起,最終我還是讀完了它。 可能由于歷史本身的局限性,書中人物的性格似乎在一開始就被固定了,一出現就仿佛被貼上了標簽,忠誠就是忠誠,奸詐就是奸詐,軟弱就是軟弱,剛烈就是剛烈,人物的性格發展和變化并不明顯。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和內心變化是復雜的,只用簡單的黑白二分法來劃分,顯得過于簡化和粗暴。 作為全書的主角人物,馬擴在各種勢力之間游走,但最終卻似乎一事無成。 他的父親在戰斗中犧牲,侄子的下落不明,全家流落異國成為奴隸,妻子和女兒在異鄉去世,這一切既令人感到悲傷,也充滿了無奈。 馬擴的人物設定是忠誠、教育、仁愛和正義的化身,但不知何故,對于這樣一個典型的正面角色,我發現自己并不容易對他產生喜愛之情,總覺得他的形象缺少了某些元素。 看這本書,真的會忍不住流眼淚,但這本書也是一本必看的經典歷史小說。06 《繁花》 作者:金宇澄 《繁花》是我閱讀的第一本茅盾文學獎作品,這本書書寫的形式也不同于以往閱讀的那些書籍。 大部分內容都是以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寫,其中人物對話方式又都是以句號為標點符號,而不是問號。其次這本書中的內容,有許多上海的方言以及一些不認識的字,很考驗我的人性和耐心。 因為我屬于那種避難趨易,急于求成的人,對于這類較難的書籍,以前是不會閱讀的。 現在呢? 想要豐富一下自己的閱讀品類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這就需要跳出舒適區,挑戰困難區才行。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有很多期待的,但讀起來卻很“困難”,甚至想要放棄。 因為很多內容無法理解,相比現在的暢銷書而言,書中的內容并不是通俗易懂的,而且人物經歷和上海這座城市的風貌我也未曾有過。 就是沒有那般經歷,也沒去過那座城市,就很難去理解這本書的本意,需要更多的耐心去理解,去思考,才能慢慢讀懂這本經典文學。 《華與華正道》這本書說:書不是讀懂的,而是根據自身經驗產生的一種共鳴感。 而我沒有太多的共鳴,但我又想挑戰自我。 所以,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難“啃”的地方,會想辦法去克服,然后繼續閱讀下去,可能會很慢,但一定會讀完。 這樣能進一步提升閱讀效率和能力。 07 《茶人三部曲》 作者:王旭峰 《茶人三部曲》中國第一部關于茶文化的長篇小說。榮獲茅盾文學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它由《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和《筑草為城》三部作品組成,分別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茶人的生活和命運。 《南方有嘉木》作為三部曲的開篇,講述了清末杭州忘憂茶莊主人杭九齋的故事。他是一個風流儒雅的茶商,卻不善理財,最終悲劇收場。 他的兒子杭天醉成長于封建王朝崩潰和民國誕生的動蕩時代,內心充滿矛盾,既有學問和才氣,也有激情和抱負,但優柔寡斷,最終在愛恨糾葛中遁入空門。 《不夜之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展現了杭家在這一動蕩時期的悲歡離合。杭家女性沈綠愛、杭嘉草等人在戰火中慘死,而新一代杭家兒女如寄草、杭憶、杭漢等人則投身抗日,為民族解放和茶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杭嘉和作為杭家的傳人,在戰爭的洗禮中展現出中華茶人的堅韌與風骨。 《筑草為城》則將故事延伸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世紀末,講述了杭家人在文化大革命等歷史時期的考驗與奮斗。他們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對自由的執著追求,小說中茶文化的香氣彌漫,成為杭家人精神的寄托。 整部三部曲通過杭家三代人的故事,勾勒出了中國茶人在近現代史上的命運長卷。小說不僅講述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深刻反映了茶文化在中華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與發展。08 《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塵埃落定》是由著名作家阿來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榮獲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也是當代中國文學界一部長盛不衰的經典。 小說以藏族麥其土司家族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被認為心智不全的傻瓜兒子的故事。 這位傻瓜兒子,雖然在眾人眼中顯得與眾不同,卻擁有超凡的直覺和預見能力。當其他土司家族紛紛種植罌粟以牟取暴利時,這位少爺卻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建議——改種麥子。 這一決策最終被證明是明智的,因為罌粟市場供過于求,導致價格暴跌,而麥其家族卻因種植麥子而吸引了大量饑民,使得家族的領土和人口迅速擴張。 傻子少爺不僅因此贏得了人民的愛戴,還娶得了美麗聰明的塔娜為妻,并在康巴地區開創了首個邊貿集市,進一步推動了家族的繁榮。然而,當他返回家族官寨后,家族內部圍繞繼承權的斗爭卻悄然展開,一場家族權力的爭奪戰即將上演。 這部小說通過傻子少爺的視角,展現了一個家族的興衰變遷,也反映了社會和歷史的變遷。09 《蛙》 作者:莫言 閱讀一本書,若不合口味,自然可以放下;但若無法理解,那便是我們自身的挑戰。 在莫言老師筆下,人物形象豐滿,善惡交織,正如我們現實生活,沒有絕對的黑白之分。 生活中,英雄可能墮落,而平凡之人也可能成就非凡。閱讀,不僅是看他人的故事,也是對自我的一種審視。面對那些以新名詞、新主義來定義時代的偏見,我們可以選擇忽略,就像忽略那些在閱讀過程中令人不悅的評論一樣。 我們的目標是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與外界無關,只與世界的真相和真實的自我相連。 無論是《蛙》還是其他作品,莫言老師都展示了人性和生活的艱辛。他的技巧和思想隨著作品的積累而不斷升華,充滿了深情與憐憫。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這正是我們不斷探索和學習的動力。所有有良知的作者,都是我們認識世界真相的引路人,盡管他們可能會遭受誤解和攻擊,但他們的光芒只會更加明亮。 在閱讀《蛙》時,我們不應只關注對人性的剖析,更應去了解書中關于政治、經濟、道德和人倫等話題,以及人類與地球的和諧共生,乃至人類的最終命運。這樣的思考,能拓展我們的認知,讓我們以更廣闊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莫言老師的這本書,能讓我們看到更多生活的真相,以此來理解這個世界。10 《張居正》 作者:熊召政 張居正是一位個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冊的傳奇人物。他登上首輔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頓吏治,刷新頹風;整治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歷時期成為大明王朝為富庶的時代。 可惜的是,他死后,改革停止,全家被抄,并被流放,自己也被開棺。 怎么說呢,他不是一個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但一定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