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出生于特殊家庭,以高分考上清華大學的龐眾望再次火遍了全網。不是他的學歷引人注目,而是他的落落大方,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自信,讓很多網友感到不可思議。 寒門學子考上頂級學府,并不稀奇。比如我們人人都熟知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他通過數年的努力考上了北大。 可是初入北大以后,他體會到強手如林,無論從年級,到班級,甚至到寢室,他仿佛能從每個人身上照見自己的不足,因此深陷自卑和抑郁,很長時間才走出來。 我在咨詢過程里也接待過這樣的孩子,他們從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一路高歌猛進,毫無差錯,可是后來卻經歷過山車似的變化。 比如一個以高分考進入人民大學的孩子,他本科畢業后,幸運的被保研,而且導師是他仰慕已久的教授,如果跟著這個老師讀下去,他未來的職業發展會無可限量。 可就在讀研的第一年,他的狀態驟變,一聽課就犯困,導師說的話他都記不住,作業一拖再拖。接下來就是完不成,起不來,被老師找去談話,后來去學校的心理科做測評,評估結果為中度抑郁癥。 而我們看龐眾望就不同,如果說他考上清華“是個驚喜或意外”。那么現在7年過去了, 他以清華博士的身份,大方的接受記者的采訪,侃侃而談自己這7年的心路歷程,以及自己家庭對他的影響,代表他有健全的人格和穩定的精神內核。 龐眾望有三個特殊:父親精神分裂癥,母親下肢癱瘓,自己有先天性心臟病。 這樣的條件,能夠健康成人就實屬不易了,何況成為當地高考狀元考進清華。他背后成長甚至成功的密碼是什么呢?是他的媽媽。 當記者對他出生在這樣特殊的家庭,卻可以成長得如此成功感到好奇時,龐眾望是這樣說的:我并不覺得我的家庭有什么是不可以說的,我的媽媽那么好,我的外公外婆那么好。 人在沒有準備之下回答的問題,就是他潛意識的答案。他沒有提到自己的父親,顯然,一個精神分裂的父親,不破壞他的心智就不錯了,要給到他滋養和鼓勵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他提到的都是他的母親,以及母親的家族。他說起母親的時候,眉眼是舒展的,溫暖的。 他說母親是一個非常樂觀和堅強的人,關于母親的樂觀,他有個小故事;母親曾被人預言活不到20歲,可是媽媽不屈服的說:我想翻個倍。后來媽媽真的做到了,到四十多歲才去世。 樂觀是不需要理由的,是可以突破一切限制的,悲觀也是。當一個母親樂觀的認為,自己是可以的,她就可以,當一個母親樂觀的認為,他的孩子是可以的,他的孩子也就可以。 而且不需要父母刻意去雕刻,孩子就能長出這個樣子。 我提到的那個在人大讀研究生的孩子,卻就沒那么幸運,他的母親有句口頭禪,是每當孩子取得某個成績,他就會說:保持住,不要松懈。 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孩子,即使你再優秀,也不要驕傲,更不要懈怠,要一直勇往直前去拼搏。 機器還有個需要保養和拋光的時間,何況一個經歷過十幾年寒窗苦讀的孩子。 這個孩子其實在大學期間就出現過耳鳴,去醫院檢查沒有器質性問題,就沒有引起重視,后來才知道,其實是心因性的,壓力過大,休息過少,身體出現了警報。 如果他的媽媽有龐眾望的媽媽那么有智慧就好了。既能樂觀的笑待生活給她的一切難題,還給到孩子一個最寶貴的精神資源,那就是松弛感。 我見過一個國外的廣告,是賣衣服夾子的。畫面里有個2歲左右的娃娃玩媽媽的衣服夾子,把自己的褲子夾住,然后褲子又跟睡袋夾在一起了。 后來他想要去拿餐桌上的蛋糕吃,可是他起來后,無論如何也掙脫不了那個睡袋,雖然他已經把拉鏈都拉開了,可是他忘記了那個夾子。 睡袋很厚,他越掙扎越厚重,臉色憋的通紅,快要哭出來了。 這時候媽媽來了,發現他用夾子把自己困在了睡袋里,媽媽走過去,先抱抱他,然后告訴他并不可怕,只要輕輕的把夾子松開就行了。 孩子并沒有多觀察夾子,而是全程看著媽媽的笑臉,就放松下來。當他從睡袋里走出來以后,綻放出天使般的笑容。 那一刻我讀懂了什么是松弛感。松弛感不僅僅是一時之間的放松,更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對于無常的接納,臣服,和對自己自己的堅信。 如果一個母親是松弛的,背后其實是她對自己和孩子都很確信,以及對生活的挑戰和變化都能接納和臣服。 這樣的狀態,足以讓一個孩子身處紛亂繁雜的環境里,卻體驗到寧靜和淡然。 我們很多的父母都有個擔憂,那就是孩子沉迷電子游戲和網絡世界。實際上,這個擔憂,就是父母本身活在松弛的對立面,就是恐懼。 這個恐懼不來自于外部世界,而是他內在一個熟悉的又危機的感覺。 他如果不去看清楚這個既熟悉又危機的感覺,他的危機就會投射給孩子,孩子接受了投射,就會感受到不安,他應對不安的方式,就是去找個立即可以讓他“感覺麻醉”的方式,網絡和游戲就首當其沖。 我舉個例子,我這次帶孩子來美國度假,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我因為忘記給孩子在網上登記evus,導致我們在德國轉飛機時被拒絕在登機口。 這件事是個很大的過失,也是個無常,對此我毫無經驗,我體驗到那個當下,我的內在是失序的,有生氣,有煩躁,有沮喪,還有擔憂…… 好在因為我有多年的個人成長經驗,我能比較快的體驗和識別到自己的反應,所以慢慢的,我就從紛亂中清醒過來。然后我開始想辦法應對,一步一步的去求助和解決。 在我這個過程里,有幾分鐘我的孩子問我:媽媽,你看起來悶悶不樂。 他很精準的捕捉了我的狀態,并反饋給我。 我說:是的,我有點郁悶,如果我出發前減少點工作量,多檢查準備工作是否做足,我們就不會停留在這里。 我原本以為他會說:是的,你要是早點準備就好了。他沒有說,他只是笑一笑。還有個特殊情況說他的腿部因為一個毒蟲咬了后感染了,有個很大的癤腫,每走一步都很疼,出發前醫生說如果再加重就要手術引流。 所以我內心是對他有歉意的,很欣慰的是,他不僅全程沒有責怪我,還跟著我一起去找工作人員問詢和解決。 后來我們在法蘭克福機場酒店住了一晚,因為事情都得到妥善解決,第二天的行程都安排好了,所以我馬上感覺到濃濃的困意。 不到9點,我就睡了。我看孩子還在打游戲,我說:那我先睡了,你如果感覺到眼睛酸了,就馬上睡覺。 我給到一個提示是:你要去感受你的身體,如果你身體疲勞,你就睡。我不要他相信我,而是相信他的身體。 后來我睡了一覺發現他正在洗臉,他自言自語:能在法蘭克福機場住一晚也挺不錯,也是個難得的經驗。 我一看手機,時間是10點30。很簡單,他玩累了,自然就會睡覺。 我們父母常常用規則(當然規則也是可靠的),道理,或者名言金句來跟孩子溝通,試圖幫助他們約束自己,實際上,這些并不是通用有效的。 而只有一個東西,是通往自我管理和幸福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那就是讓孩子去聯結他自己的感受,去傾聽他自己的聲音。這個在一些靈性的書籍里,管內在這個聲音,叫做靈性自我。 而如果孩子能聯結到他的靈性自我,很大可能是因為他旁邊那個重要的養育者,是松弛的,是內在深度和諧穩定的。 因此,如果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那不是學某個方法和技術。而是更多學習觀察自己,體驗自己,應答自己,這個過程,是一個趨向于清澈寧靜的過程。 當母親的內在世界清澈且寧靜,孩子的道路會更加寬闊無垠,你說是嗎? |
|
來自: 新用戶0258buB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