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達摩祖師《悟性論》:原文 譯文

     sun918 2024-07-13 發布于北京

    圖片

    菩提達摩,南印度人,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梁武帝大同二年圓寂。

    達摩祖師《悟性論》

    (達摩祖師著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原文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

    「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譯文

    「道」,是以「寂滅」為本體。

    修行,是以「離相」為宗旨。

    所以佛經說:「寂滅就是解脫,因為離滅了種種的現象。」

    原文

    佛者,覺也。

    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心超三界。

    譯文

    佛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

    人有覺悟的心,修行得到真理解脫,所以稱為佛。

    佛經說:「離滅一切諸相,就叫做佛。」

    知道即使「有相」也是無相之相,這個不可以眼見,只可以用大智慧知道。

    如果知道這個法門的人,生一念信心,此人就是發大乘心超越三界。

    原文

    三界者,貪嗔癡是。

    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于三毒,長養于白法,而成于世尊。」

    三毒者,貪嗔癡也。

    譯文

    三界就是貪嗔癡。轉貪嗔癡為戒定慧,就叫做超三界。

    但是貪嗔癡也沒有實體性,這個是將就眾生的方便說法而已。

    如果能夠返照自心,可以清楚明了見到,貪嗔癡本體就是佛性本體,在貪嗔癡本體之外沒有其他佛性本體。

    佛經說:「諸佛由本體而來,常常身處于貪嗔癡中,在種種善法中成長滋養,而成就為世尊。」

    三毒,就是貪嗔癡。

    原文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

    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云:「無乘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譯文

    所謂的大乘、最上乘,都是菩薩修行下手之處。

    外在度化利他無所不做,但是內心不生任何度化利他想法,終日行大乘法但是完全不生大乘念,這個就是佛乘。

    佛經說:「無乘就是佛乘」。

    如果有人知道六根不是實際存在,五蘊也只是假名,在全身上下尋找,找不到固定存在之處,可以知道此人理解佛陀的教導。

    佛經說:「五蘊所在之處就是禪院,向內觀照心開意解就是大乘門。」不是解釋得很明白嗎?

    原文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何以故?

    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于心,名為見佛。

    舍身不吝,名「大布施」。

    離諸動定,名「大坐禪」。

    何以故?

    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為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禪定力。

    譯文

    不執著住于一切法,才叫做「禪定」。

    如果了解這句話的人,行住坐臥都是處于禪定。

    知道內心空寂,叫做「見佛」。

    為什么呢?

    十方諸佛都是因為無心,沒有心念存在,稱為見佛。

    不吝惜割舍肉身,叫做「大布施」。超越動靜的禪定,叫做「大坐禪」。

    為什么呢?

    眾生凡夫習慣動心,小乘修行習慣靜定,超越凡夫和小乘的坐禪,叫做大坐禪。

    如果有這個體會的人,種種諸相不用求而自然解離,一切諸病不用治而自然痊愈,這個都是大禪定力。

    原文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不著文字,名「解脫」;

    不染六塵,名「護法」;

    出離生死,名「出家」;

    不受后有,名「得道」;

    不生妄想,名「涅盤」;

    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無煩惱處,名「般涅盤」;

    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譯文

    用心向外求法的人是「迷」,不是心外求法的人是「悟」。

    不執著文字,叫做「解脫」;

    不被六塵染污,叫做「護法」;

    出離生死,叫做「出家」;

    脫離輪回,叫做「得道」;

    不生妄想,叫做「涅盤」;

    不處無明,叫做「大智慧」;

    沒有煩惱,叫做「般涅盤」;

    處事無念,叫做「彼岸」。

    原文

    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

    何以故?

    為凡夫一向住此。

    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于此彼岸也。

    若見彼岸異于此岸,此人之心,已無禪定。

    譯文

    迷時,有此岸;悟時,無此岸。

    為什么呢?

    因為凡夫階位一向在此岸。如果是覺醒最上乘的人,心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

    所以能夠超越此岸和彼岸。如果對彼岸和此岸有分別,此人之心,已無禪定。

    原文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其迷悟耳。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于圣人。

    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

    若見生異于死,動異于靜,皆名不平等。

    不見煩惱異于涅盤,是名平等。

    何以故?

    煩惱與涅盤,同是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盤,為涅盤所滯。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盤。

    譯文

    煩惱時叫做「眾生」,開悟時叫做「菩提」,這二者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差別只是隔著迷悟而已。

    迷失時認為有世間可以出脫,覺悟時知道沒有世間可以出脫。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于圣人。

    經書說:「平等法,凡夫無法入門,圣人無法做到。」

    平等法,只有大菩薩和諸佛如來做得到。如果見到生異于死,動異于靜,都是叫做不平等。

    沒見到煩惱異于涅盤,叫做平等。

    為什么呢?

    煩惱與涅盤,同樣都是性空。

    小乘人修行一昧要斷煩惱,一昧要入涅盤,反而被涅盤所困擾。

    菩薩知道煩惱性空,近空不離空,所以常在涅盤。

    原文

    涅盤者,涅而不生,盤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盤。

    心無去來,即入涅盤,是知涅盤即是空心。

    諸佛入涅盤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

    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

    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

    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

    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譯文

    涅盤指的是,有染著但是心不增生,有滅化但是心沒減少,超脫生死現象,超脫涅盤境界。

    心無來去,就是入涅盤,故知涅盤就是空心。

    諸佛入涅盤,就是處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就是處在無煩惱處。

    空閑時的心所,就是沒有貪嗔癡念頭。

    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

    如果心生一念,就是三界;一念心滅,便是三界。

    所以知道三界生滅,萬法有無,都是因為「一心」。

    原文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

    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

    何以故?

    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

    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

    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

    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是知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將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譯文

    談到「一心」,好像真的有一個心像是破瓦石竹木等等無情的東西。

    如果知道「心」是假名,沒有實體,就知道自心不是有,也不是沒有。

    為什么呢?

    凡夫一向生心念,叫做「有」;

    小乘人一向滅心念,叫做「無」;

    菩薩與佛未曾生心念,未曾滅心念,叫做「非有非無心」。

    非有非無心,就稱為「中道」。

    所以知道持有心念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念學法,則心法俱悟。

    迷失的人,迷失于不悟或求悟;覺悟的人,醒悟于知迷。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就超越迷悟。沒有迷沒有悟,才叫做正解、正見。

    原文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是知心色兩相,俱有生滅。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

    何以故?

    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

    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心境相對,見生于中。

    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凈,乃名為真見。

    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譯文

    色相自己不會彰顯自己,是由自心產生作用分別才突顯出色相;自心本來寂靜不動,是由于染著色相所以起了作用。

    所以知道自心和色相,都有生滅。''是相對于無才顯現出有,''是相對于有才顯現出無,有無不是對立概念,稱為真見。

    具備真見的人,無所不見,也無所見,見滿十方,也未曾有見。

    為什么呢?

    因為無所見,見相但心無見,眼見但心非見。

    凡夫所見,皆是妄想。寂滅無見,才叫做真見。

    自心和外境相對時,中間過程發生了見。

    如果內不起心動念,則外就不生境,內心外境都清凈,就稱為真見。

    有這樣的理解時,就稱為正見。

    原文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

    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何以故?

    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

    無見之見,乃名「真見」;

    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于見,亦乃見于不見。

    「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無解。

    譯文

    不見一切法,就叫做「得道」;

    不解一切法,就叫做「解法」。

    為什么呢?

    不管見和不見,都是見無所得;解和不解,都是解無所得。

    沒有己見之見,才叫做「真見」;

    沒有己解之解,就稱為「大解」。

    「正見」,不是只有對可見的見解,也要包含不見的見解。

    「真解」,不是只有理解可解的部分,也要包含對不理解的理解。

    原文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無所解者,始名「正解」;

    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經云:「不舍智慧名愚癡。」

    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

    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

    譯文

    如果自認有所解,就是「不解」;

    無所解,才是稱為「正解」;

    理解和不理解,都不是真正的解。

    經書說:「不放下智慧叫做愚癡。」

    心若空寂,解與不解都是真;

    心若妄有,解與不解都是假。

    原文

    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

    若法逐于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則法成非法。

    若人逐于法,則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則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譯文

    若真解時,是法跟隨人;若不解時,是人追逐法。

    若法跟隨人,則不正確的法也成正法;若人追逐法,則正法也成非法。

    若人追逐法,則所有法都是妄有;若法跟隨人,則法法皆真。

    所以圣人不將心求法,也不將法求心,也不將心求心,也不將法求法。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所以常在定境。

    原文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

    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

    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

    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譯文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

    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

    知道一切法各各不相屬,叫做得道人。

    知道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原文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

    罪性空故。

    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

    罪無處所故。

    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

    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

    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盤無生死法。

    譯文

    迷惑時有罪,覺醒時無罪。為什么呢?

    因為罪性本空。

    迷惑時無罪見到罪,覺醒時雖然近罪而實無有罪。為什么呢?

    因為罪無處所。

    經書說:「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為什么呢?

    罪因疑惑而生。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迷惑時,六識五陰都是煩惱生死法;

    悟道時,六識五陰都是涅盤無生死法。

    原文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

    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

    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

    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譯文

    修道人不向外求道,為什么呢?

    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

    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

    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原文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

    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余涅盤」,死入「無生法忍」。

    譯文

    「修道」的人,身滅道成,好像用銳器修剪讓樹重生。

    這個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是要隨著念念無常而修行;不厭生死,也不愛生死;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余涅盤」,死入「無生法忍」。

    原文

    眼見色時不染于色,耳聞聲時不染于聲,皆解脫也。

    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

    總而言之,見色性者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

    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凈。

    譯文

    眼睛見色時不被色所染,耳朵聽聲音時不被聲音所染,這些都是解脫。

    眼睛不染著色相,眼睛是禪門;耳朵不染著聲音,耳朵是禪門。

    總而言之,見色性者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

    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的解脫。

    善于觀察色相的人,色相不影響內心,內心不生色相,則色相和內心都清凈。

    原文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

    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圣即無。

    圣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譯文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

    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心的本體非有非無,在凡人為有,在圣人為無。

    圣人無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原文

    心得涅盤時,即不見有涅盤。何以故?

    心是涅盤。若心外更見涅盤,此名著邪見也。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子,為因煩惱而得智慧。

    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

    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于谷也。

    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

    煩惱若盡,佛從心出;

    朽腐若盡,香從樹出。

    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

    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

    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譯文

    心得涅盤時,就不見有涅盤。為什么呢?

    心就是涅盤。如果在心外還可以見到涅盤,這個是不正確的觀念。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子,因為煩惱而得到智慧。

    只能說「煩惱生如來」,不可說「煩惱是如來」。

    身心是田地,煩惱是種子,智慧是萌芽,成佛是稻谷。

    佛在心中,好像香在樹中。

    煩惱若盡,佛從心出;

    朽腐若盡,香從樹出。

    樹外無香,心外無佛。

    如果樹外有香,就是其它樹的香;

    如果心外還有佛,就是其他的佛。

    原文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凈。

    經云:「若使國土不凈,穢惡充滿,諸佛世尊于中出者,無有此事。」

    不凈穢惡者,即無明三毒也;諸佛世尊者,即清凈覺悟心也。

    譯文

    心中有貪嗔癡,稱為國土穢惡;心中沒有貪嗔癡,稱為國土清凈。

    經書說:「如果國土不凈,穢惡充滿,諸佛世尊由里面生出,沒有這樣的事情。」

    不凈穢惡,就是即無明貪嗔癡;諸佛世尊,就是清凈覺悟心。

    原文

    一切言語,無非佛法。

    若能無其所言,即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

    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系縛。

    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縛。

    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系縛,系縛自本來未就文字。

    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

    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則是法也。

    譯文

    一切的言語都是佛法。

    如果能夠心無所思而言,則整日說話都合乎天道;如果心有妄想,即使整天沉默也不在道中。

    所以佛陀教導時言語不勝于靜默,靜默也不勝于言語,言語也不離開靜默。領悟了言語和靜默的人,都處于正定的狀態。

    悟道的人說話,言語都是解脫的;未悟道的人雖然保持沉默,靜默都是系縛。

    所以言語如果離相,言語就是解脫;沉默如果著相,沉默就是系縛。

    文字的本質是幫助人解脫的。文字不能系縛人,系縛是由自心而來,不是文字的問題。

    萬法沒有高下優劣,如果見到高下優劣就不是正確的方法。

    如果把不正確的方法當做船筏,人乘用船筏渡河,透過船筏得渡彼岸解脫,則非法就是正法。

    原文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

    是以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

    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

    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

    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譯文

    就世俗來說,有男女,貴賤等等分別;以道來說,沒有男女,貴賤等等差異。

    所以天女悟道后,還是不變化女性的外形;車匿證道后,也不需要改變貧賤的出身。

    開悟無關于男女貴賤,這些分別相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

    天女在十二年中,求脫離女相不可得,所以知道十二年中,求男相也不可得。

    十二年就是十二入(內六根外六塵)

    原文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

    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于心,但使不著心相。

    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

    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

    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于佛;亦如魚生于水,水不生于魚。

    欲觀魚者,未見魚,而先見水。

    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

    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于心。

    若不忘于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譯文

    離開自心沒有佛,離開自佛沒有心;也像是離開水沒有冰,離開冰沒有水。

    所謂的「離心」,不是遠離于心,而是指不著于心相。

    經書說:「不見相,名為見佛。」就是離心相。

    離佛無心,指佛由心出,心能生佛。

    佛由心生,但是心不是由佛所生;好像魚由水而生,但是水不是由魚而生。

    要觀賞魚,還沒見到魚,就先見到水。

    想要看到佛,還沒見佛,就先見到心。

    既然見到了魚,就忘了水的存在;已經見到佛的人,就忘了心的存在。

    如果不忘于心,就被心所惑;如果不忘于水,就被水所迷。

    原文

    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

    為三毒所燒,即名為眾生;為三解脫所凈,即名菩提。

    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

    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

    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

    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

    譯文

    眾生與菩提,好像冰和水的概念。

    被貪嗔癡系縛,就稱為眾生;被空無相無愿所凈化,就稱為菩提。

    被冬天冷凍,就稱為冰;被夏天消融,就叫做水。

    如果舍棄冰,就沒有水;如果舍棄眾生,就沒有菩提。

    眾所皆知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冰性。

    眾生性,就是菩提性。

    眾生和菩提同一性,也好比烏頭和附子是同根,差別是不同的時節生出;人也是由于迷惑而出現差異,才有眾生、菩提二個名稱。

    所以蛇變化成龍不改變鱗片,凡人變為圣者不改變其面貌,但是圣者知道內由智慧觀照本心,外由戒律約束報身。

    原文

    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

    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

    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

    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

    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譯文

    真實的理解了眾生度佛,佛度眾生,稱為平等。

    眾生度佛指的是,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指的是,悟解滅煩惱。

    所以知道不是沒有煩惱,不是沒有悟解;所以知道沒有煩惱不能生悟解,沒有悟解不能滅煩惱。如果迷惑時佛度眾生,如果開悟時眾生度佛。為什么呢?

    佛不是天生自己成就,而是由眾生度化出來的。

    原文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

    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

    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

    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

    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譯文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都是眾生的別名。

    眾生和無明,好像左掌與右掌,沒有其他的差別。

    迷惑時在此岸,開悟時在彼岸。

    如果心空不見相,就離開迷悟的分別;既然離開迷悟分別,也就沒有彼岸。

    佛陀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間。

    中間指的是小乘人,此岸指的是凡夫,彼岸指的是成佛解脫。

    原文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

    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

    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

    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

    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譯文

    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化身又叫做應化身。

    如果眾生常常行善就是佛陀化身,修智慧時是報身,覺悟無為是法身。

    常常飛騰各地隨機救濟度化,是化身佛。

    斷盡迷惑好比雪山成道,是報身佛。

    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是法身佛。

    原文

    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

    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

    人有上中下說,

    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

    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

    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

    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于大道。

    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譯文

    若依最上乘理論是一個佛都沒有的,怎么會有三個佛身呢?

    所謂的三身,是根據人的智慧程度來說的。

    人有上中下等的智慧,

    下智的人一昧妄求福報,妄見化身佛;

    中智的人妄想斷除煩惱,妄見報身佛;

    上智的人妄想證菩提,妄見法身佛;

    上上智的之人內照圓寂,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不需刻意用心而得佛智,

    知道三身和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這就是解脫心,成就大道。

    經書說: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

    今世造業,后世受報,無有脫時。

    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

    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

    譯文

    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

    今世造業,后世受報,沒有解脫的時刻。

    只有最上等人,在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經書說: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是空言呢!人能造業,業不造人;人若造業,業力便隨人俱生;人不造業,業力隨著人俱滅。所以知道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

    原文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不苦哉。

    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報,何有脫時?

    若前心不造,即后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

    譯文

    也好像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今日的眾生凡夫,往往造業,妄言說沒有報應,這個受報不是更痛苦嗎。

    如果以為業少而心中起心動念,造作后續的業報,何時才能解脫呢?

    如果前心不造作,則后心無業報,哪里會妄見業報呢?

    原文

    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

    解圣法名為圣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

    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世間愚人,但欲遠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為圣人也。

    譯文

    經書說:雖雖然相信有佛,但是認為成佛要透過苦行,是不正確的觀念。

    雖然相信有佛,但認為成佛有被木槍刺和吃馬麥的報應,是信心不具足,是沒有善根的人。

    解悟圣法稱為圣人,解悟凡法稱為凡夫。

    能夠舍棄凡法而成就圣法,則凡夫成圣人。

    世間愚昧的人,一昧向外追求圣人,不相信自己本有慧解之心就是圣人。

    原文

    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

    解法成于圣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凈,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

    譯文

    經書說:沒有智慧的人,不要對他解說這部經。

    經書說:心就是萬法,沒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自己的心。解悟萬法成為圣人,只想要向外求師拜學,愛慕佛像發出光明香色等等現象,產生不正確的觀念,喪失心智而狂亂。

    經書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凈,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這些病患的根源。

    原文

    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肌,皆名大惑。

    所以圣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后,無戀當今,念念歸道。

    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譯文

    眾生凡夫活著就憂愁死亡,吃飽就煩惱挨餓,這些都叫做大困惑。

    所以圣人不回想以前的事,不憂慮未來的事,不留戀現在的事,念念都符合天道。

    如果未領悟這個重要道理的人,應該馬上行善積德求取生人天之善業,以免在輪回中連投生人界或天界的資格都沒有。

    夜坐偈云

    原文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余。

    譯文

    通過端坐和結跏趺的姿勢,達到心靈的平靜和專注,使精神與宇宙虛空融為一體。

    從永恒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因此無需執著于生滅的循環。

    原文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譯文

    所有現象的本質都是虛幻的,它們的本性本來就是空的,因此不需要去除了什么。

    如果能夠認識到心性的本質不是可以用形象來界定的,那么就能夠達到一種湛藍不動的境界,這是真正的真實。

    原文

    二更凝神轉明凈。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像并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譯文

    通過凝神靜氣,達到更加明凈的狀態,不再有雜念和回憶,與真實的本性相合。

    即使世間萬物看似繁雜多樣,最終都是歸于空的,如果執著于空或有的概念,仍然是一種病態。

    原文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圣。

    譯文

    那么一切法,本來就無所謂的空,也無所謂的有。可是凡夫妄想論邪正,邪正一生,顛倒就生了。

    如果能夠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不分別高低貴賤,那么即使是普通人也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

    三更心凈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譯文

    當心變得純凈如虛空時,能夠包容一切,遍滿十方不通

    山河石壁都不能將其阻礙大千世界都包含在其中

    原文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并皆同。

    譯文

    世界的本性,它本來就是真如自性,當下就是妙性本空,無一法可得也沒有所謂本性,達到了當下圓融。

    不只是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眾生也有這個能力。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譯文

    達到非生非滅的境界,這種狀態與宇宙法界的廣大無邊相等同。

    沒有去也沒有來,沒有生也沒有滅,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不是昏暗也不是光明。

    原文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不起妄想、顛倒、執著的所見就是如來所見,沒有可以定義的就是真正的佛。

    只有悟道的人,可以了解自性就是佛,不能夠體會到自性佛的眾生,他從來就像眼睛瞎掉的盲人一樣的。

    原文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譯文

    般若智慧能夠照亮無邊的世界,即使不起一個念頭也能經歷三千大千世界的變化。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想要見到真如平等嗎只要在當下不起心動念便是見本性平等的人。

    原文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譯文

    這個妙理根本就不要去找,不用去尋找,不要因為去追逐疲憊不堪。

    如果不起任何的念想,便是真求,如果要是有所求便不能了解我們自性的佛。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 久久人人97超碰精品| 青青草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2020 |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呦交小U女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美女裸体18禁免费网站|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喷潮|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亚洲精品国模一区二区| 97人人添人澡人人爽超碰|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717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 深夜福利资源在线观看|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6080|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 国产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 人人澡人摸人人添|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男|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国产福利高颜值在线观看| 国产性色的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