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歷史的塵埃——從郡縣制到州縣制

     思明居士 2024-07-14 發布于河北

    原創 沈亞洲

      “郡縣治,天下安”,歷朝歷代,在地方政治體制方面,中國實際上施行的都是“郡縣制”。

      當然了,不同朝代的“郡縣制”肯定還是有所區別的,主要就是“郡”的名稱,以及“郡”之上是否還有更高一級的行政區。

      今天的文章,我們一起簡單梳理一下古代的“郡縣制”的創立和發展歷程。

      一、郡和縣

      “郡”、“縣”的概念古已有之。

      最初是“郡”的建制地位低于“縣”,且二者之間并無相互統屬的關系。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是也。

      經過漫長的發展,才逐步發展到郡高于縣、由郡管縣。

      以下所稱的“郡”、“縣”,都是指“郡縣制”范疇內的概念。

      “郡縣制”中的“郡”(包括秦漢的郡,唐宋的州,明清的府、州),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

      (一)縣

      縣通懸,即國君懸在國都以外的飛地。

      有關設縣的記載最早為楚武王時。詳見本公號的《縣制簡史:歷朝歷代縣官的稱謂和品級》一文,此處和以下,凡是涉及縣的部分,不再贅述。

      秦、楚兩國的縣大致是通過兼并戰爭吞滅小國后建立的,晉是以大夫封邑為基礎而置縣的,齊則是通過政治改革改鄉鄙為縣的。

      此處順便說一下,春秋以前,沒有嚴格的行政區劃,地方上大致分為國、邑、鄙三級。

      國就是列國的都城;邑有大、小的區別,大邑叫都,小邑就稱邑;鄙是鄉鄙。

      各級大小封君,都自有其領邑:諸侯所建的是國,再封給卿大夫的是采邑,卿大夫封給子孫或家臣(士)的是食田(鄙)。

      (二)郡

      郡,從邑,君聲。從“邑”,表示與行政區域有關。

      縣制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國,由楚武王熊通創立;而郡制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由秦穆公嬴任好創立。

      秦穆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晉公子夷吾(即后來的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關于郡制的記載。

      最初,郡的建制不如縣,不是因為縣大郡小,而是因為“好和壞”的分別。

      郡的創立,多在邊地近敵的所在,區域雖大,但地遠而荒陋;縣則是由邑鄙演化而來,地近而富庶,自然更受青睞了。

      例如,根據《左傳》的記載,公元前493年,晉國的趙簡子就曾宣布: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縣和郡,都是由國君派官吏駐守。

      戰國時期,郡已普及于各國,大多位于邊地,為鞏固國防的需要而建立。

      隨著邊地日益繁榮,郡的面積通常又很大,為方便管理,就其下分設若干縣。由此,逐漸形成由郡統縣的兩級行政區劃制度。

    歷史的塵埃——從郡縣制到州縣制

      二、郡縣制的確立

      (一)從分封制到郡縣制

      簡單的說,郡縣制是開始于春秋,普及于戰國,確立于秦朝(秦始皇)。

      只有中央政府機構而無地方行政機構,無法形成有效的統治網絡,地方行政是很重要的事情。

      西周和春秋初期,地方行政方面,各諸侯國在國內普遍實行采邑制度。

      到戰國時期,經過歷代法家的改革,各國已經普遍是封君的封邑與郡縣并存。

      一郡之長為郡守,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領軍之權。

      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后,要建立什么樣的地方行政體系,要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這些問題就被擺到了朝堂之中。

      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主張沿用周代以來的封國建藩制度,分封諸皇子為王。他們的理由,是這樣有利于快速統治新征服的六國地區。

      而廷尉李斯則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

      李斯的主張更符合專制皇權和大一統的要求,被秦始皇采納。

      自此,郡縣制最終成型,并成為之后各朝各代主要的地方政治體制。

      (二)郡縣制的本質

      郡縣制,是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

      郡縣由中央垂直管轄,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是流官,有任期,有利于中央集權。

      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標志。

      三、秦朝郡縣制的架構

      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后又有增減),每郡設守(即郡守,負責行政)、尉(即郡尉,負責軍警)和監(即郡監,負責監察)各一人。

      郡下轄縣,大縣設縣令一人,縣丞、縣尉各二人;小縣設縣長一人,縣丞、縣尉各一人。

      郡守與縣令、縣長等地方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一)郡

      郡的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

      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

      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不干預民事。

      郡監,掌監察工作,類似于中央節制丞相的御史大夫,節制郡守。

      (二)縣和道

      郡以下設縣或道。

      內陸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

      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

      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

      令、長之下,設尉、丞。

      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

      (三)鄉、里和亭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

      鄉和里是基層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

      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

      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設里正或里典,其職能除與鄉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

      亭,是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布于城鄉各要地。

      值得注意的是,三老等都是從民間老百姓中直接選出來的,其政治身份介于官民之間,類似后世的“吏”。

      所以,秦朝的鄉、里和亭實際上都是自治的。民間有“知鄉里,不知郡縣”的說法。

      事實上,縣級之下,只有本朝成功的將行政管理跨過了縣這一級,到了鄉鎮這一級才算基層。在其他朝代,包括民國,縣就是基層了。

    歷史的塵埃——從郡縣制到州縣制

      四、漢朝郡縣制的發展

      漢朝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

      (1)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西漢也實行分封制,是郡國并行制。

      (2)郡之長官,除郡守外,西漢置尉而不置監。

      (3)公元前148年,漢景帝把郡守改成了太守,把尉改成了都尉。

      (4)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設于兩地。都尉也設府置官屬,在郡中和太守并重,有時可代太守行事。

      (5)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一)郡國并行制

      漢初分封的各諸侯王國,不論異姓王的,還是劉姓諸侯王的,往往囊括數郡,地位都極高,遠在郡之上。

      諸侯王擁有相當大的軍權、財權、治權等,是真正的國君。例如,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

      漢高祖時期,異姓王即被誅除殆盡。

      公元前154,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之后,各劉姓諸侯王的治民權等特權也被取消,統治機構被縮減,王國官職的等級被降低。

      公元前152年,漢景帝“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改丞相曰相”,“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總之,王國地位降格,與郡平級,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國王成了虛職,國相相當于郡太守。

      自此,漢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才真正成為“郡(國)-縣”兩級制,與秦代的郡縣制實質上沒有差別。

      此處順便說一下,王國和郡之下,有轄縣和侯國。侯國也設國相,其職權與縣令相當。

      所以,漢朝的郡縣制其實是有四種形態:

      郡-縣,郡-侯國,王國-縣,王國-侯國。

      (二)十三州部和刺史、州牧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每個區域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

      這就是十三刺史部,簡稱“十三部”。又因大多以“州”命名,又稱“十三州”。也有稱“十三州部”、“十三部州”等。

      十三州之外,為司隸校尉部。司隸校尉,相當于一州的刺史。

      刺史和司隸校尉是監察官員,其主要職責是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檢舉不法的郡國官吏和強宗豪右。

      兩漢時期,州的名稱、數量略有調整,刺史一職也幾度改稱“州牧”,但職權并無實質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兩漢的州是虛設的,只是一個監察區,不是一級行政區。各州只設置刺史一人,沒有實際的行政長官。

      刺史的官位也很低,比太守都低,甚至低于縣令,略高于縣長。

      例如,刺史俸祿很低,只有六百石,而大縣的縣令是六百至一千石,小縣的縣長也是三百至五百石,太守更是多達兩千石。

      東漢黃巾起義后,“廢史立牧”。州牧的地位提高,居于郡守之上,執掌一州之軍政大權,自此正式成為一州長官。“州-郡、國-縣”三級行政區,也隨之形成。

      關于刺史和州牧,后面會有專文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三)太守屬官、郡曹

      1、太守屬官

      太守屬官有丞、五官掾、主簿、督郵、諸曹掾史等。

      丞為太守的主要助手,五官掾則有太守“股肱”之稱。

      主簿管文書。

      督郵主要職責是監察各縣。除督察縣令、長外,還管制地方的奸猾豪強,是太守的耳目。

      2、郡曹

      郡內設置的分管具體事務的部門,叫曹。每曹皆置掾、史主其事

      郡曹有十幾種之多,例如,功曹是專管官吏的選署、升黜,戶曹、集曹管戶籍及征集租谷等事,金曹管錢幣及鹽鐵生產,倉曹管倉廩、積貯,辭曹、決曹管獄訟,賊曹管武備和治安。

      但也有不置曹而設掾者,如設文學掾主管學官,設市掾管理市場交易,設都水掾、道橋掾以主管水利興修和造橋筑路。

      在掾、史之下還有書佐、循行、干等小吏。

      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而守、令以下的掾屬則歸守、令辟除,故漢人又稱郡縣掾、史為門下掾史。

      除三輔和邊郡外,多任用當地人為吏。

      (四)特殊的縣和基層

      1、特殊的縣

      漢代列侯所食之縣,曰侯國;皇后、公主所食之縣,曰邑。

      2、基層

      鄉設三老以掌教化,設嗇夫以聽訟和收賦稅,設游徼以禁盜賊。

      亭有亭長,里有里典或里魁、里正。

      與秦朝類似,均為自治。

    歷史的塵埃——從郡縣制到州縣制

      五、秦漢郡縣制的運行規則

      郡縣制確立后,中央通過考課和監察以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

      秦漢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上計,縣也同樣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這時各對其下屬進行考核,根據他們的治狀而定殿最。

      守、令有功者可受獎賞或升遷,有過者輕則貶秩,重則免官、服刑。

      和考課相輔而行的是監察制。

      中央派郡監或刺史以監郡,郡縣也各派督郵或廷掾以監縣或鄉。

      刺史、督郵等可隨時按劾有罪贓的守、令或其它官吏。

      由于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使得中央政令能較為順利地貫徹到最基層,保證了政令的劃一性。

      秦漢時期摸索出來的郡縣制,為后來兩千年的地方行政體制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六、魏晉南北朝

      魏晉時期,州牧又改為刺史。南北朝沿襲魏晉舊制。

      蜀漢政權和孫吳政權,仍然稱州牧。

      此時的州牧和刺史,都是一州的行政長官。州牧、刺史的權力很大,很容易讓地方尾大不掉,形成割據勢力。

      南北朝時期,中央朝廷為了加強控制,就開始盡量的多設置州,把每個州都改的很小,以至于州郡都差不多大小了。

      總之,到了南北朝后期,雖然名義上是“州-郡-縣”三級,但實際上已經慢慢過渡為“州、郡-縣”兩級了。

      七、隋唐兩宋的州縣制

      (一)州縣制

      到了隋朝,隋文帝時,撤銷郡,改為“州-縣”制。除國都所在的雍州設置雍州牧外,州的長官均為刺史。

      中國進入了“州縣制”時代。

      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恢復郡縣制。

      唐朝建立后,又把郡改稱州,把太守改成刺史。

      到了唐玄宗時,又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

      到了唐肅宗時,又恢復初唐舊制,稱州,稱刺史。

      從此,“州縣制”被固定下來,取代了原來的“郡縣制”。

      隋、唐時期,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也是相同的,都是實際負責州、郡這一級行政事務的政務官了。

      (二)府、州制

      府被設置,最早是在713年(開元元年),玄宗升國都雍州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為河南府。

      唐朝初年時,在且只在京師(長安)或陪都(洛陽、太原等)設府。其最高長官以親王充任,遙領,稱為“牧”(京兆牧、河南牧、太原牧等)。

      當然了,實際主持政務的是尹(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等)。

      府和州平級,但地位要略高,行政長官的級別則高很多。

      唐朝后期,府的數量有所增加。國都、陪都,皇帝誕生、居住和巡游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被改置為府,成為唐朝行政區劃中的一個重要的單位。

      (三)知州和知府

      宋朝沿襲了唐朝的府、州制度。

      但宋更多是以朝臣(京官)出知州(或知府)事,所任即隋、唐太守、刺史之職,也經常用后者來代稱本職。類似的還有知縣。

      例如歐陽修撰《豐樂亭記》時自稱刺史,撰《醉翁亭記》時又自稱太守,就因為刺史與太守早無區別。

      此處順便說一下,唐宋的府的地位遠高于后來清朝的府,其地位接近于今天的直轄市。

      (四)唐宋的道、路

      唐宋時期,道、路開始逐漸成為最高的一級行政區劃,中國的行政區劃進入了道、路制時期。

      “道”和“路”最初都是監察區的性質,然后轉化為行政區,類似漢朝的“州”。

      所以,唐朝的州縣制,其實是“道-府、州-縣”三級制;宋朝的州縣制,其實是“路-府、州-縣”三級制。

    歷史的塵埃——從郡縣制到州縣制

      八、元明清

      (一)元朝

      元朝設置了行省,作為最高的一級行政區劃,類似漢朝末年、魏晉時期的州,唐朝的道和宋朝的路。

      和州、道、路不同,行省一開始就是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劃。行省制度也被明清兩朝繼承。

      元朝行省的長官,通常是平章政事。

      行省之下,設有路、府、州、縣等。

      元朝政局混亂,地方行政區劃也是異常混亂。

      例如,府和州,有直隸府和直隸州,直接隸屬于行省,和路一級,下面都轄縣;還有散府、散州,歸路管理(有些散州歸直隸府管),可以不轄縣。

      路設達魯花赤(由蒙古人充任)和總管(處理政務的長官)。

      府設達魯花赤、知府或府尹。

      州設達魯花赤、州尹或知州。

      元朝的州縣制,簡單的說,其實是“省-路、府、州-縣”制。

      元朝的州縣制,其實是“省-路、直隸府、直隸州、軍-散府(大多轄縣)、散州(大多不轄縣)、軍、安撫司-縣”制。

      (二)明朝

      明朝時,取消直隸府,府成為了高于州的一級機構。但部分重要的州還是直管,叫直隸州。直隸州和散州都可以轄縣。

      另外,明朝不稱行省,稱承宣布政使司等處。

      明朝的州縣制,其實是“省-府、直隸州-散州(可以轄縣)-縣”制。

      府、州的長官稱知府、知州。

      值得注意的是,和唐宋兩朝不同,明清兩朝的知府、知州為一府、州的正式長官,是地方官。

      (三)清朝

      到了清朝,規定只有直隸州才能管縣,散州就相當于大縣,不能再管縣了。

      這樣,清朝的州縣制其實就是:“省-府-縣”或“省-直隸州-縣”或“省-府-散州”制了,非常清晰明了。

      府類似現在的地級市或副省級市,直隸州類似現在的地級市,而散州類似現在的縣級市,縣類似于現在的縣。

    歷史的塵埃——從郡縣制到州縣制

      九、一些特殊行政區

      宋元明清四朝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行政區劃和官員設置,此處單獨說一下。

      (一)宋朝

      軍一般是軍事重鎮或要沖。

      監設在一些主要的工礦牧鹽等重要物資產區。

      轄縣的軍、監相當于州,不轄縣則相當于縣。

      (二)元朝

      元朝也有軍,有些直隸于行省,有些歸路統轄。

      元朝還設置了安撫司于四川、湖廣少數民族地區。類似的,明、清沿置,均設安撫使司。元朝的安撫司都直隸于路。

      軍相當于直隸州或散州,安撫司相當于散州。

      此外,元政府還設立了宣政院(初為總制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還負責統轄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相當于一個“行省”。

      (三)明朝

      明朝實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為防止地方權力集中,不過在實際使用中容易出現協調問題。

      到宣德以后,開始派部、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之后總督和巡撫基本成為各省常制,凌駕于“三司”之上成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長官。

      (四)清朝

      清朝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成為標準建制。布政使成為總督、巡撫的屬官。

      增加了廳,是在新開發地區所設置的區劃單位,有直隸廳和散廳之分,直隸廳與府、直隸州平行,直隸于省,絕大多數不領縣;散廳隸屬于府,與散州、縣相平行。

      在東北、外蒙、新疆、科布多、西藏、青海等邊疆地區則設立五個將軍轄區、參贊大臣轄區、西藏辦事大臣及達賴喇嘛轄區、西寧辦事大臣轄區等,相當于省。

      在邊遠轄區和省,除了在部分農業區設置府、州、縣外,還建立盟、旗等行政區劃單位,在西藏則設立營。

      盟相當于內陸的府、州,旗相當于內陸的縣。

      十、內史、三輔和京兆尹、順天府

      (一)內史

      秦朝在京師地區設內史掌治京師以統縣,因地屬畿輔,故不稱郡。

      西漢初因之。

      (二)三輔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分內史,置左右內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又改左內史為左馮翊,右內史東部為京兆尹,右內史西部為右扶風。

      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被稱為“三輔”,實則為三郡。

      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既為行政區劃,隸屬司隸校尉部;也為官職名,與太守相當,共同管轄京畿地區,治所在長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職掌相當于郡太守,但三輔是可以參與朝議的。

      三輔中,京兆尹最為尊崇。所謂京,是極大的意思;兆,則表示數量眾多。

      (三)河南尹和丹陽尹

      后世,也沿襲了漢武帝的做法。

      例如,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

      為提高京都地位,顯天子之尊,參照兩漢京兆尹、河南尹故事,晉元帝太興元年(公元318年)改丹陽太守為丹陽尹,職掌相當于郡太守,但可參與朝議。

      (四)京兆尹和京兆府

      西漢時,設置京兆尹。

      東漢時,保留京兆尹。

      三國時,曹魏改京兆尹為京兆郡,長官名改稱太守。北魏沿襲之。

      西魏、北周仍稱京兆郡,但改太守為京兆尹。

      隋朝,改稱雍州,設雍州牧,雍州以高資格的親王擔任雍州牧。其它州,則設刺史(隋文帝時期)、太守(隋煬帝時期)。

      唐代初期,仍稱雍州。太宗、中宗、睿宗未即位之前都曾擔任過雍州牧,但只是掛名,真正主管雍州事物的是雍州府長史。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升國都雍州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為河南府。最高長官稱京兆牧等,但實際由京兆尹等負責。

      唐代以后,長安不再是國都,但仍具有相當的重要性,除后梁將其改稱大安府外,五代、北宋、金、元朝初年,均在此設置京兆府,大都也設置了牧、尹。

      元朝時,后來又先后改名為安西路、奉元路,行政長官為達魯花赤(由蒙古人充任)和總管(處理政務的長官)。

      明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清朝沿襲之。明清時,其長官稱知府。

      (五)順天府、應天府和奉天府

      明朝,設置了北京順天府、南京應天府,其長官稱府尹。

      清朝,沿襲明制,仍設順天府,稱京師順天府。同時,把南京應天府改為江寧府,在今天遼寧省的范圍內設奉天府,稱盛京奉天府。順天府、奉天府長官稱府尹。

      明清兩朝,京府的最高長官,稱府尹。其它府,稱知府。

      1914年,民國政府在北京設立京兆,其行政長官稱京兆尹,頒布了《京兆尹官制》,設立京兆尹公署。京兆的地位與省同。

      1928年,國民政府取消京兆,設立北平特別市,簡稱北平。其行政首長稱市長。

      1949年,北平改稱北京。其行政首長稱市長。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伊人五月丁香激情|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观看| 国产白嫩护士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99riav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 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免费AV|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国语在线观看|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京东热| 久久综合色一综合色88| 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国产|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老司机免费的精品视频|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麻豆一二三区精品蜜桃|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中文字幕制服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色天天天综合网色天天| 少妇人妻偷人偷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十八禁午夜福利免费网站|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高清一卡二卡三卡四免费| 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