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仍有很多人認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病,其實不然, 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等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迅 速增加,使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且發生后病情更加兇險。隨著科學技 術及器械的不斷進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具有療效好、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對大幅度降低心血管 病的死亡率起了重要的作用。 01 什么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簡稱 PCI)?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經皮膚穿刺動脈,在 X 線下注入造影劑,能直觀看到心臟血管病變部 位、程度及范圍,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從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組治療技術。 ![]() ![]() PCI 技術包括: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冠內旋切旋磨術、冠脈內血栓抽 吸術等。其中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藥物球囊擴張術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已成為目前冠心病治療的 重要手段。我們俗稱的“放支架 ”,也就是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02 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如何完成的呢? ![]() 消毒穿刺部位、局部麻醉 手術局麻,全程清醒,如有疑問及不適及時跟醫生溝通哦! ![]() ![]() 進行穿刺、建立通道 ![]() ![]() 主要包括橈動脈和股動脈途徑。從舒適安全性、血管并發癥方面來講,經橈動脈優于經股動脈入路,已成 為手術的首選路徑。但無論哪種路徑都存在優勢和局限性,術中醫生會根據病情病變特點等綜合因素來選 擇何種途徑。 冠脈造影 將造影導絲及造影導管通過外鞘送進血管,到達冠脈口后注入造影劑,通過 X 光透視清楚 的顯示血管粗細及走向,從而找到閉塞病變血管部位,視冠脈狹窄程度而定行球囊擴張或者支架植入。 ![]() ![]() 球囊擴張 將球囊擴張導管送到冠脈狹窄病變處用壓力泵加壓充盈使球囊膨脹,擠壓狹窄的斑塊,使 管腔擴大、血流通暢,是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的基礎。 藥物球囊是球囊上均勻涂有抑制血管內皮增生的藥物,通過球囊充分擴張,使藥物快速釋放進入血管壁, 在解除狹窄的基礎上同時達到抑制血管內皮增生的作用,降低再狹窄和血栓發生風險。 ![]() ![]() 支架植入 預擴張球囊對病變部位進行預處理,其后將支架送至血管病變處擴張球囊使支架打開,最 后收回球囊將支架留在血管內。 ![]() ![]() 造影劑顯像冠脈處理效果 ![]() ![]() PCI 術前血管完全堵塞 PCI 術后血管恢復血流 穿刺部位局部處理、手術結束 ![]() ![]() 以上便是冠脈介入治療主要的手術流程,它最大優勢在于可以迅速開通閉塞血管和對狹窄的血管進行干預, 使冠脈血管恢復血流,缺血的心肌得到血液供應,進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達到緩解心絞痛癥狀。 03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手術指征有哪些? 慢性穩定型冠心病:
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根據患者進行風險分層,建議極高危者、高危和低危者分別行緊急(2h 以內)、早期(24h 以內) 和擇期血運重建。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急診 PCI 直接 PCI :
溶栓后 PCI:
04 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需要注意什么? 術前準備
![]() ![]() 術后護理 生命體征監護 手術返回病房后需要行心電監護,部分患者將被轉移至心臟??票O護病房(CCU)觀察 一段時間后再轉回普通病房,均需監測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等情況,請不要自行拆除監護設備。 飲食飲水 術后患者無惡心、嘔吐即可進食,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的飲食。術后少量多次飲水,一 般約為 6~8h 內飲水 1000~2000 ml ,以便使注人體內的造影劑通過腎排泄,觀察尿量情況。 穿刺處觀察及肢體活動 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滲血、血腫,肢體動脈搏動情況、皮膚顏色、溫度及活動有無異常。出現以上情 況及時通知醫務人員。 為預防術后血栓形成,術后常規給予抗凝治療,用藥期間觀察出血傾向,如穿刺處滲血、牙齦出血、鼻出 血、尿血等。 橈動脈穿刺處:使用專用止血裝置局部加壓止血,手腕部需保持平直、避免彎曲,可做手指抓握運動,促 進血液循環,止血閥勿自行拆卸,護士會按需放氣直至拆除,拆除后保持穿刺處干燥清潔,避免提重物, 防止出血。 股動脈穿刺處:給予繃帶加壓包扎 24h ,并用沙袋壓迫 6-8 小時,術肢肢體伸直,避免屈腿,12 小時后可 在醫護及家屬的協助下翻身,踝泵運動,穿刺側肢體限制屈曲活動 24 小時后拆除彈力繃帶可自由活動。 ![]() ![]() 小貼士 ![]() ![]() 手術做完并不代表可以一勞永逸、高枕無憂,術后保養非常重要!雖然冠脈介入治療技術目前很成熟,但 畢竟也是亡羊補牢,它不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繼續發展,我們仍需高度警惕,對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等加強控制,堅持服藥、合理飲食、戒煙限酒、規律運動、調整心態、定期隨訪, 才能盡力減少心血管危險事件再發生! 供稿:呂燕 初審:查麗玲 余玲 終審:彭小平 ![]() 一附院心內團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