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達 皋蘭一中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一)研究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縣域普通高中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法規,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等,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 為普通高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縣中振興關系到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全面提高縣中教育質量,關系到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在我國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戰略性地位。然而,在新的形勢下,縣域普通高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優質生源流失、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資源短缺等。為了促進縣域普通高中的可持續發展,探索特色發展策略成為當務之急。 (二)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新形勢下縣域普通高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探索適合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策略和路徑,為縣域普通高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以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教育政策和法規。 二、研究進展 (一)文獻研究 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對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和發展趨勢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深入研究了國家和地方出臺的相關教育政策和法規,把握政策導向。 (二)現狀調查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對皋蘭縣的普通高中進行了深入調研,了解了縣域普通高中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質量、校園文化等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三)案例分析 選取了部分具有特色發展經驗的縣域普通高中作為案例,選取了部分具有特色發展經驗的縣域普通高中作為案例,對其特色發展的模式、策略和成效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三、研究成果 (一)理論成果 1.形成“新形勢下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現狀與問題”的調查報告。(見附件) 2.論文:李明達老師撰寫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發表于2024年《皋蘭教育》第三期。 3.初步構建了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理論框架:從學校定位、課程建設、師資培養、文化營造等方面提出了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理論模型,為后續的實踐研究提供了指導。 4. 提出了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策略建議 (1)明確學校特色定位,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校自身優勢,確定特色發展方向,契合教育政策中對多樣化、特色化辦學的要求。例如,有些縣域普通高中可以依托當地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特色學校;有些可以結合當地的產業優勢,發展職業教育特色,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導向。 (2)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圍繞特色發展方向,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如校本課程、選修課程、實踐課程等,符合新課程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的相關政策精神。 (4)營造特色校園文化,通過校園環境建設、文化活動開展、制度文化建設等方式,營造濃厚的特色校園文化氛圍,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關政策要求。比如,打造以科技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科技長廊、科技實驗室、舉辦科技節等活動,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和能力。 (二)實踐成果 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案例 案例一:皋蘭一中 特色定位:皋蘭一中位于文化底蘊深厚的皋蘭縣,學校將特色定位為“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 課程建設:開發了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本課程,如“古詩詞鑒賞”“書法藝術”“書法藝術”“美術鑒賞“皋蘭名人傳記”“皋蘭風土人情”等。 師資培養:邀請高校的專家學者到校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講座,組織教師參加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和學術研討會,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 文化營造:建設了傳統文化主題校園,校園內設有詩詞長廊、書法碑林等文化景觀;舉辦了“傳統文化節”“詩詞大會”“書法比賽”“繪畫比賽”等文化活動。 通過這些舉措,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特色日益凸顯,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也不斷提升。 案例二:皋蘭職業教育中心 特色定位:皋蘭職業教育中心將特色定位為“職業教育特色學校”。學校把學生的培養目標具體化,部分學生以沖擊二本院校為目標,部分學生的培養目標定格為接受職業教育,分類推進,效果明顯。 課程建設:與當地或外地的企業合作,開發了“機械加工技術”“電子電工技術”“汽車維修技術”等職業教育課程;建立了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和實習機會。 師資培養: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學習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企業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 文化營造:營造了“崇尚技能、追求卓越”的職業教育文化氛圍,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和創新能力。 經過幾年的實踐,學校的職業教育特色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顯著提高,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 四、存在問題與困難 (一)存在問題 1. 研究樣本的代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的研究樣本主要集中在皋蘭縣,對于其他地區的縣域普通高中的情況了解不夠全面,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普遍性和推廣性。 2. 研究方法的運用還不夠靈活 在研究過程中,雖然綜合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但在方法的運用上還存在一些不夠靈活、不夠深入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3. 研究成果的實踐轉化有待加強 目前提出的特色發展策略建議大多還處于理論層面,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實踐檢驗和完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二)困難 1. 研究經費不足 研究過程中需要開展大量的實地調研、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工作,由于研究經費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的進度和質量。 2. 學校配合度不夠 在與部分縣域普通高中進行合作研究時,由于學校工作繁忙、對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學校的配合度不夠理想,給研究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五、下一步研究計劃 (一)擴大研究樣本 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選取更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縣域普通高中進行調研,提高研究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 (二)優化研究方法 靈活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如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深入開展研究工作,提高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三)加強實踐轉化 加強與縣域普通高中的合作,選擇部分學校作為實驗基地,將研究成果進行實踐應用和檢驗,不斷完善和優化研究成果,推動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 (四)爭取經費支持 積極爭取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和相關科研機構的經費支持,為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六、結論 本研究在前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在后續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研究方案,加強研究力量,提高研究質量,確保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為新形勢下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戰略。 備注: 進行縣域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策略研究時,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一、政策導向與法規遵循 深入研究國家和地方關于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政策文件,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等,確保研究方向與政策導向相一致,使研究成果具有政策適應性和可操作性。 關注教育法規,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確保研究過程和提出的策略建議在法律框架內進行,符合教育法律法規對學校辦學、教育教學等方面的規定和要求。 二、區域差異與因地制宜 我國縣域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人口結構、教育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研究時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差異,避免一刀切的策略,確保提出的特色發展策略能夠適應不同縣域的實際情況。 三、學校定位與特色挖掘 幫助學校明確自身的定位和發展目標,避免盲目跟風或模仿其他學校的特色模式。要基于學校的歷史傳統、師資隊伍、生源特點、辦學條件等因素,深入挖掘學校的特色發展潛力。 四、課程與教學改革 課程是學校特色發展的核心載體,研究要關注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優化,確保課程設置能夠支撐學校的特色發展目標。 五、師資隊伍建設 特色發展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師資隊伍,研究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特色教學能力的培養。比如,可以通過校本培訓、專家引領、校際交流、企業實踐等方式,提升教師的特色教育教學能力。還要關注師資隊伍的結構優化和穩定性,制定合理的師資引進、激勵和評價機制,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投身于學校的特色發展事業。 六、資源整合與利用 縣域普通高中的資源相對有限,研究要關注如何整合和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為學校特色發展提供支持。例如,學校可以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社區等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寬教育資源獲取渠道,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七、學生發展與評價 學校特色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研究要關注特色發展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發展評價體系。比如,除了傳統的學業成績評價外,還要關注學生在特色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情況。 八、實踐驗證與持續改進 提出的特色發展策略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和檢驗,研究要跟蹤策略實施的過程和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和改進。例如,可以選擇部分學校作為實驗?;蚴痉缎?,開展行動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完善策略方案。 九、社會認同與支持 學校特色發展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支持,研究要關注如何加強學校與家長、社會的溝通與合作,提高社會對學校特色發展的認知度和支持度。比如,通過家長會、社區宣傳、媒體報道等方式,向社會展示學校特色發展的成果和價值,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