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戲樓、鐘鼓樓三座建筑屋面結構組合連接,是一座三位一體的建筑。介休五岳廟的建筑頂部脊飾全部以孔雀藍為主調的琉璃飾件裝飾,色澤純正,造型優美,均為當地燒造 。 2006年5月25日,介休五岳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介休五岳廟創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 。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介休五岳廟發生火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介休五岳廟。道光十二年(1832年),介休五岳廟住持募化重修。光緒十六年(1890年),再次重修介休五岳廟 。 建筑格局:介休五岳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東側另建小偏院),占地面積為3271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為臨街影壁(帶東掖門、西掖門)、山門、戲樓、鐘鼓樓、獻殿(獻亭)、正殿、后寢殿。
介休五岳廟內的觀賞區域在整個廟宇空間中所占比例較大。戲樓與山門合二為一,臨街影壁與山門之間、獻殿與正殿之間距離都不足1米,節省了廟宇空間。山門與獻殿之間的距離為16米,戲樓前面的觀賞區域約300平方米,在布局設計上將較大的空間留給觀眾 。 主要建筑:臨街影璧由青磚建造而成,須彌形基座,頂部為仿木構建筑樣式,單檐歇山頂,頂覆黃藍琉璃瓦,脊部有龍形浮雕。影壁中間有磚制浮雕,前面雕著二龍戲珠、后面雕有五個麒麟 。 山門戲樓:山門戲樓名為“海蜃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山門,上層為戲樓,整體前出抱廈。 戲樓整體為單檐歇山頂,黃藍琉璃瓦,抱廈為單檐卷棚歇山頂,兩邊樂池部分為十字歇山頂。在抱廈中心部位用黃琉璃做成方勝圖案。屋頂有龍珠、寶閣、鴟尾、仙人、瑞獸、垂獸、戧獸、套獸等 。 山門:山門為青磚建造,有5個拱形門洞,門洞高2.66米。山門兩側為八字影壁,其形制同臨街影璧,影壁中部浮雕,東邊為福字,西邊為壽字 ,落款陳摶書 。 抱廈面闊一間,圓木柱,石鼓礎,木柱貫通上下兩層,柱頭承接大小額枋、平板枋。雀替部位雕刻為二龍戲珠。平板枋上安放斗拱 。
明間耍頭作龍形。老檐柱后為兩排金柱,前排金柱采用移柱造手法,使得明間的空間加大。后墻中間三間未砌實,下部為墻,上部為窗戶,后檐柱的上半部分裸露在外。內部梁架為五架梁上承接三架梁,三架梁上安放脊瓜柱 。 獻殿:獻殿面闊三間11.2米,進深二間5.4米,基高0.67米,單檐卷棚歇山頂,前出抱廈,平面呈“凸”字形,筒瓦灰脊,琉璃剪邊,屋頂有龍珠、寶閣、鴟尾、垂獸、戧獸等,正脊部位有浮雕。 獻殿圓木柱,石鼓礎,柱頭承接小額枋,雀替成象鼻狀。小額枋上安放不出跳斗拱,斗拱上承接大額枋、平板枋。平板枋上安放斗拱12朵,其中柱頭科⒉朵、角科2朵、平身科8朵, 正殿:正殿面闊五間19.6米,進深三間12.7米,臺基高0.67米,單檐硬山頂,筒瓦灰脊,琉璃剪邊,圓木柱,柱頭承接大小額枋,額枋上安放五踩雙下昂斗拱15朵,其中柱頭科4朵、平身科11朵,柱頭科挑尖梁頭作耍頭。正殿正面有檻墻,檻墻上面為檻窗,其形制為現代改造而成。 正殿內明間金柱上有“二龍戲珠”懸塑 。 后殿:后殿面闊九間,硬山頂,筒瓦灰脊,圓木柱,石鼓礎,柱頭承接大小額枋,有龍形雀替,額枋上為不出跳斗拱。 文物遺存:石碑 介休五岳廟現存三座石碑,一座在正殿前,另外兩座在正殿東西兩側的墻壁上 。五岳真形圖以及五岳神的姓名、封號與主管事務。 五岳之神掌管的事務: 西岳:世界金銀銅鐵兼羽翼飛禽之事 北岳:世界江河淮濟兼四足負荷之類 中岳: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之種 南岳: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魚龍之事 岱岳:世界人民官職及定死生之期,兼主貴賤之分長短之事 脊飾:清·黃藍釉四獅抬瓶琉璃脊飾,原是介休五岳廟鐘鼓樓頂的脊飾,現存放在介休市博物館。四個獅子中間原有寶瓶,取其諧音喻意為“世世太平”“四時太平”“事事太平”,整座脊飾使用孔雀藍色燒制 。 歷史文化祭祀:五岳祭祀自古為重祀,介休五岳廟正殿東側壁碑記載了五岳之神掌管的事務。從明代開始,介休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祭祀五岳 。 每年三月份進行五岳祭祀時,常伴隨著規模較大的廟會,參與廟會的除介休本地的群眾外,鄰境的平遙、靈石群眾也會來參加。在廟會期間,經常有戲曲演出,1949年以前一般先演神戲,后面是加官戲,最后是開本戲 。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介休五岳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