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枚“潞王墳”日戳。地名帶“墳”少見,人們希望帶個“陽光”地名。但這個祖輩代代相傳留下的地名是有紀念意義的,是帶有歷史傳承、文化底蘊的。 潞王墳位于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鳳凰山南麓,依山據嶺,四周泉壑幽深。占地400多畝,其實它不是“墳”,而是皇家陵園——潞王陵,這里下葬的是明代衛輝府的藩王——潞王朱翊鏐。但民間都叫它潞王墳。是中國目前保存現狀最好、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墓主潞簡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穆宗朱載垕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鈞唯一同一母弟。 朱翊鏐生母李太后原本只是嘉靖皇帝后宮中一個普通的使女,被其時還是皇子的朱載垕偶然的一次私幸之后,就生下了未來統治大明朝48年的萬歷皇帝朱翊鈞。母憑子貴,李氏后來成了隆慶皇帝的貴妃,又為朱載垕生下了皇子朱翊鏐。 李貴妃對自己大兒子朱翊鈞的管教極為嚴苛,對小兒子朱翊鏐卻極端溺愛,也被親皇兄寵愛有加。 朱翊鏐兩歲時,即被其父親明穆宗朱載垕封為潞王,萬歷十七年(1589年)出京就藩衛輝府,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四十七歲亡故,謚曰簡。朱翊鏐死后,其兒子朱常淓又世襲了潞王位,史稱潞閔王,因此,潞簡王陵或潞簡王墓是此一處更準確的稱謂。 潞王陵完全仿照北京明十三陵萬歷皇帝的定陵而建,人稱“中原定陵”。潞王陵同定陵一樣,共三進院落,內中所有建筑除少量磚木結構外,均以青石雕鑿壘砌而成,又有“中原石頭城”的別稱。即便“中原定陵”不能與北京的定陵同日而語,但潞王陵還是有它不可一世的鋪張。一些張揚之處,不但是萬歷皇帝的定陵,包括明朝所有皇帝的陵寢,甚至是朱家皇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都要自嘆弗如。 墓區前首,是一座雕工頗精的石坊,上刻潞藩佳城楷書。石坊東西兩側并列石華表兩座,雕云龍圖案。過石坊進入長189.5米神道,兩旁排列石人、石獸15對。形象有文臣、獬豸,狻猊,麒麟、駱駝、象、羊、馬及神化了的其它怪獸,或立或蹲或臥,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石人、石獸均采用整塊青石雕成,其中最大者高2.77米,最小者亦有1.55米。 明朝的典制帝王陵前的神道僅設獅、麟、象、駝、獬、馬六種石獸,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成祖朱棣的長陵概莫能外。潞王朱翊鏐并非皇帝,居然逾越祖制,一口氣在神道兩旁擺設了14種石獸,其驕奢之氣,在此又可見一斑。 走完神道,穿越一座用漢白玉砌成的三孔券御河橋,再北行百余步便是潞簡王墓的正門,一座宏偉壯觀的潞藩佳城展現面前。佳城外墻南北長324米,東西寬147米,城墻高達6米,全部用青色石條壘砌,整個城垣堅固而規整。 數百年來,潞王陵雖然早已被破壞得滿目瘡痍,價值連城的陪葬品也早已不翼而飛,但依原貌修整之后,呈現出來的模樣和排場依然讓人刮目相看,依然稱得上是中國保存現狀最好、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