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汗的形成,中醫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意思是身體陰津充足的話,加點陽氣,汗就會自動出來,這種自動出汗的情況也叫自汗。所以運動后會出汗,動則生陽啊,曬背也會出汗,曬太陽生陽,泡腳也會出汗,水溫就是陽啊。 夏天氣血浮于外,又因為溫度高,毛孔是張開的。吃飯,飯里就有水,特別是喝粥水就更多了。 如果陽氣充足,或者在太陽底下,借天陽之力,如果喝完飯汗出后不疲倦、反而神清氣爽,這種汗出是正常的,加強了新陳代謝。 但汗出多,津可能消耗太多,只需要補津就可以了,比如喝點烏梅湯,斂一斂,氣收一收,不要出太多就可以了,不需要過多治療。 如汗出后精神差,神疲乏力,說明氣不固,隨著津液脫失了,那么就要補氣,比如昨天說的用點參須補氣,但具體下來,肺主皮毛,老是出汗,肺氣肯定不固,參須補五臟,黃芪補肺氣,但你會發現玉屏風散止汗效果不好,因為他里面只有補氣沒有收斂的,那么合上生脈飲就會好很多。 如汗出后不單精神差,神疲乏力,心慌心悸,說明不只氣傷血,汗血同源,血也傷了,那么就要補氣血,補哪里的氣血?心不舒服,最明顯就是補心氣血,那么可以試試人參歸脾芄,人參可以補元氣,龍眼肉、當歸等可以補心血。 如汗出后五心煩熱,頭暈頭痛口澀口干,說明不止傷了血還傷了陰,那么就要補陰精,比如六味地黃芄、知柏地黃芄等。 如果汗出后發冷,大汗淋漓,摸著是冷汗,是陽氣虛,氣不攝津,就要補陽,用四逆湯或腎氣芄等。我這么一說,大家就能分辯了,看到正常的汗出也不用慌張了吧。 文中的中藥,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