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 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作者:每晚Leyla 來源:每晚一卷書原創(chuàng) ![]() 作家畢淑敏說: “一個人將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狀態(tài),才能變成一縷柔紗,與千瘡百孔的世界溫暖相擁。” 什么是最好的狀態(tài)? 年少輕狂時,我們以為有香車寶馬相伴、三五親朋相擁才是最好的。 隨著閱歷的增長,才發(fā)現(xiàn)那些看似浮華的生活,都不過是夢幻泡影,只會讓人不堪重負。 其實人這一生,需要的并不復雜。 人靜、物簡、心安,就是余生最美的狀態(tài)。 1 人靜 梁文道說:“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集體病癥。” 社交媒體的普及,讓爆炸性的信息,每天如潮水一般涌入我們腦中。 目光所及,皆是名利場上的角逐,和暗流涌動的攀比。 接觸的人越多越雜,內(nèi)心就會被急功近利所驅使,焦慮必然接踵而來。 法國藝術家保羅·塞尚,就曾遇到這樣的困境。 那時的他,剛剛步入中年,創(chuàng)作生涯正值巔峰。 隨著名聲如日中天,他的生活逐漸被各類社交活動與無休止的邀請?zhí)顫M。 漸漸地,塞尚感到喘不過氣來,內(nèi)心充滿了焦躁。 尤其是每次去巴黎創(chuàng)作,頻繁的人際交往讓他倍感窒息。 于是,在事業(yè)鼎盛時,他毅然告別了喧鬧的巴黎,到一座小城隱居下來。 每天傍晚,他獨自扛著畫架,在鄉(xiāng)村田野間創(chuàng)作。 遠離了人群的紛擾,他的創(chuàng)作力激增,最終開創(chuàng)了后期印象派的藝術新紀元。 在這段寂寞的旅程中,他的內(nèi)心也終于回歸了真正的平靜。 現(xiàn)實中,許多人整日處于喧囂的世界中,惶惶然把自己活成了一頭困獸。 但真正的自由,唯有在靜默獨處中才能抵達。 在一次采訪中,作家周國平說過自己的心聲。 在他成名之后,不斷有人邀請他到各地參加講座。 但每每置身于喧囂的人群中,周國平都倍感束縛和壓力。 所以對于這些邀約,他總是“能躲則躲”。 更多的時候,他會選擇關掉手機,孤身待在家里看書、寫作、賞花…… 遠離世俗的打攪,他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寫出一系列深刻雋永的作品。 恰如周國平所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中年人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選擇遠離嘈雜的人聲,在獨處的光陰中沉淀自己。 因為站在人聲鼎沸處,你望見的是便只有喧囂; 唯有處于孤獨無人處,你才能看到山高水遠、云淡風輕。 當你能遠離喧囂,在獨處中消解壓力,就能讓心緒變得豁達。 沉浸在自己的孤獨中,你才能在心中開辟出一方精神的凈土,獲得真正的平和。 2 物簡 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奉行一個準則:過最簡單的生活,做最豐富的精神思考。 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即使是饅頭就著豆腐乳,也吃得有滋有味。 文學家葉嘉瑩,日常生活更是簡單到極致。 她經(jīng)常是清水煮幾片菜葉,再加碗米飯,就能美美享受一頓飽餐。 在這個時代,許多人都在追逐物欲的路上,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 可就如稻盛和夫所說:人生并不是一場物質(zhì)的盛宴,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 追求物質(zhì)的滿足,永遠欲壑難填。 刪繁就簡,才能享受靈魂的豐盈。 央視曾報道過一位名叫喬桑的博主。 年輕的時候,喬桑深受物質(zhì)主義觀念的影響,對于名牌服飾、電子產(chǎn)品有著病態(tài)般的追求。 她沉迷于購物時的短暫快感,幾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 但時間久了,家里瑣碎物品堆積成山,銀行卡的余額卻少得可憐。 更重要的是,每次買完東西,她就感到內(nèi)心一陣陣空虛。 偶然的機會,喬桑搬家時扔掉了一些陳年舊物。 看著干凈的房間,她突然感覺身心一下子輕松起來。 從那以后,她下定決心只過最簡單的生活。 快用完的牙膏,把包裝剪開,可以再多用一個月。 每天上班,能自己做飯就絕不花錢點快餐。 小到一個指甲刀,大到閑置的家電統(tǒng)統(tǒng)被她處理掉。 衣服從145件減到16件,沙發(fā)、電視、冰箱等家具一件都沒留。 一個月下來,喬桑只花了300元生活費。 堅持幾年后,喬桑不僅攢下了一大筆存款,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 《極簡生活》中說:“身邊的雜物,就跟我們身上的贅肉一樣。贅肉越少,心就越輕松。” 很多時候,過多的物質(zhì)并沒有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反而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 人生的進程越往后,越要學會給生活做減法。 斷舍離的過程,不僅是收獲一個更加干凈的居所,也能還內(nèi)心一片清凈。 它讓我們真正看清自己的需求,珍視每一個重要的擁有。 物簡,就是中年人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 3 心安 人到中年,看過繁華三千,經(jīng)過世事無常。 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所謂幸福,源自內(nèi)心的安定,而非外界的賜予。 只要心是平和的,一切紛擾不過浮云。 特殊年代,汪曾祺被下放到鄉(xiāng)村進行勞動改造。 當時的知識分子,每天要扛170多斤的糧食,還要砌豬圈、刨豬糞。 繁重的農(nóng)活之下,同行的很多文人整日垂頭喪氣。 但汪曾祺的臉上,卻始終帶著明媚的笑容。 他說:“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有我這里一點是熱的。” 下放期間,除了日常的勞作,他還被安排給“馬鈴薯”畫圖譜。 寂寥廣袤的實驗田里,只有他一個人孤獨地作畫。 這樣無聊乏味的生活,在他看來卻別有滋味: “每天蹚著露水,到實驗田里摘幾叢花,插在玻璃杯里,對著花描畫。” 他還為自己寫詩:坐對一叢花,眸子炯如虎。 就這樣,他從馬鈴薯花畫到馬鈴薯塊,又畫到馬鈴薯根莖,最終堅持到光明歲月的到來。 縱觀汪曾祺的一生,歷經(jīng)無數(shù)艱辛。 但無論境遇幾何,他都能用一顆安定之心對待。 也正是這樣的心態(tài),讓他熬過重重苦難,最終成為一代文學大家。 詩人泰戈爾說:“生命不是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跳舞。” 人過四十,生活中難免會遭受各種暴風驟雨的擊打。 正所謂,心寬則安,心安則樂。 就像蘇軾一生顛沛,卻能發(fā)出“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感慨。 人若心安,到哪里都是歸處。 縱使生活刁難,只要你不因生活窘迫而怨天怨地,不因一時的失意而垂頭喪氣。 那么無論順境逆境,你都能將日子過得從容而失意。 只要靈魂得以棲息,余生處處都是風景。 ▽ 楊絳說:“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曾幾何時,我們什么都想要擁有。 到了一定年紀,才發(fā)現(xiàn)這一生就是從激進到平緩,從繁雜到簡單。 不需要高朋滿座,不需要綾羅綢緞。 只要生活回歸于人的平靜、物的簡樸、心的安詳,便是余生中最值得珍惜的狀態(tài)。 點個在看,和朋友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