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后臺輸入授權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 —— 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數量達59項。 作為長達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落和城市空間組合體,北京中軸線歷經700余年的發展演變,成為如今具有強烈標志性的「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這條「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于2012年啟動申遺,歷經十二載終于成功。 歷經歲月洗禮,承載時代變遷。北京中軸線如同華夏民族的不朽豐碑,映射出一座古都的歷史與新韻,也生動述說著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將一切輝煌、屈辱全部凝結成為歷史的勛章。 本期聚焦這條凝聚歷史文明的「北京中軸線」,解讀承載民族基因和血脈的經典建筑,感受其中蘊藏的歷史與文化。 一個民族,留存了歷史,就留存了記憶 而擁有了記憶,就有了生生不息的靈魂 ▼ 來源:國家文物局 清,徐揚于絹本設色《京師生春詩意圖》 這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將建筑群、城市空間和考古遺址串成一條壓倒的主軸,將整個城市從空間組織上融會貫通,呈現出起伏的節奏韻律和完美的藝術效果。 中軸線以紫禁城為中心,彰顯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封建等級制度,既體現「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理想范式,也表達了都城規劃對禮儀和秩序的強調。 中軸線上的15處建筑遺產,涵蓋皇家宮苑建筑:景山、故宮、端門;皇家祭祀建筑:太廟、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城市管理設施:鐘鼓樓、正陽門和永定門; 以及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居中道路遺存:萬寧橋、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 五種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連接宏偉的禮儀場所和繁華的市井街市,形成前后起伏、左右均衡的景觀韻律與壯美秩序。 ![]() 《雍正帝祭先農壇圖》系列圖卷考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壇的選址反映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傳統,而北圓南方的建筑,則象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其中圜丘的蹬壇石階、各層臺面石和石欄板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數,以應「九重天」,祈年殿特有的三層藍色琉璃瓦象征天色,強調天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前門大街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外城前,前門大街是皇帝出城赴天壇、山川壇的御道,建外城后,則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明代以后至今,則是北京最著名的商業街。 原本的正陽門,是集城樓、箭樓和甕城為一體的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民國時期甕城被拆,只留下如今的城樓和箭樓。 天安門廣場是紫禁城正門外的宮廷廣場。如今這里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東側是國家博物館,西側是人民大會堂。 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城樓上的建筑分為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征皇權至高無上的「九五之尊」。 中軸線核心——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明永樂四年(1406年)營建,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皇宮。 來源:Macao News 內廷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古建筑之一。 中國古代禮制思想中重孝道、重祖先,祈求列祖列宗「保佑」江山永固,所以在宮殿左前方設太廟。 ![]() 作為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國家面臨重大抉擇時,進行祭祀的場所。如今則成為勞動人民文化宮。 古代,土地與糧食是國之根基,所以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之所。 ![]() 社稷壇上層按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區域,分別鋪設青紅白黑黃「五色土」。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象征國家統一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 社稷壇與太廟形成《周禮 · 考工記》「左祖右社」的格局,以禮制思想的物質形式,構成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理想范式。 景山公園保存著壽皇殿、觀德殿、護國忠義廟、綺望樓等古跡,曾是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場所。其中的萬春亭,被譽為北京中軸線制高點,京華覽勝第一處。 萬寧橋在什剎海前海以東的玉河故道上,始建于1276年,是中軸線上唯一的元代遺存,也中軸線上最為古老的橋梁。 ![]() 萬寧橋起初為木橋,后改建為石橋,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至今承擔著地安門外大街交通功能,是中軸線七座橋中唯一堅守在現代交通崗位上的古橋。 1420年,鐘樓和鼓樓同時建成。遺憾不久之后鐘樓被燒毀,直至乾隆年間,才復建為如今的磚石結構的鐘樓。 古代銅刻漏計時,鼓手聽到鐃響擊鼓定更,鐘樓聽到鼓聲撞鐘報時。600多年的時光,每日報時皆始于「暮鼓」止于「晨鐘」。暮鼓晨鐘交相輝映,氣勢磅礴。 始于鐘鼓樓,終于永定門。站在軸線最高處景山的「萬春亭」極目遠眺,向北可見氣勢恢宏的鐘鼓樓并肩而立,向南則是雄偉壯美的紫禁城全景。 ![]() ![]() 它如同廣博而謙遜的老者,見證著中國從封建王朝蛻變成真正的現代國家。中華民族的歷史在他身上烙下過傷痕,也積淀著力量,存留過塵埃,賦予了光輝。 誠如梁思成所言:「有這樣氣魄的建筑總布局,以如此規模處理空間,舉世無雙!」 Reference 回望中軸線,就看見了整個中國 | 箴言 24:3 | ? Copyrigh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