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這句話描述了觀世音菩薩在深入禪定中,通過智慧(般若)看到所有構成人的因素(五蘊)都是空虛的,從而超越了一切的痛苦和苦難。※**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是佛教中的一位重要菩薩,也被稱為觀世音菩薩或觀音菩薩。這位菩薩以慈悲為懷,傾聽眾生的苦難,并施以援手。※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里指的是觀自在菩薩深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即通過智慧達到彼岸的修行方式。般若(Prajna)意為智慧,波羅蜜多(Paramita)意為到彼岸,合起來就是通過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構成個體存在的五個方面。這句話意味著觀自在菩薩通過深入的禪定和智慧,洞察到五蘊的本質是空無自性的,即它們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度一切苦厄**:由于洞察到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能夠超越一切苦難和困境,達到涅槃的境界,同時也能夠幫助眾生解脫苦難。這句話體現了佛教中關于空性的核心教義,即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無我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通過深入的修行和智慧,可以超越苦難,達到解脫的境界。 【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話闡述了物質(色)與空性(空)之間的關系,指出所有物質的本質是空,而空性也體現在物質中。※**色不異空**:這里的“色”指的是一切物質現象,而“空”指的是無自性、無固定不變的本質。這句話意味著物質現象并不是與空性相異的,即物質現象的本質就是空性。※**空不異色**:反過來,空性也不是與物質現象相異的,空性就體現在物質現象之中。※**色即是空**:進一步強調物質現象本身就是空性,沒有獨立存在的實體。※**空即是色**:同樣,空性也體現在物質現象之中,空性并不是一個脫離物質現象的抽象概念。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物質現象與空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即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在佛教中,這種理解有助于人們超越對物質世界的執著,認識到一切現象的無常性和無我性,從而達到解脫的境界。 【3】 這句話強調了所有現象的本質都是無常的,變化是宇宙的常態。※**諸行**:指的是一切有為法,即一切由因緣和合而生的現象,包括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悉皆無常**:意味著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即它們是不斷變化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這句話強調了宇宙間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無常的,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這種理解有助于人們認識到執著于任何事物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們最終都會變化、消失。在佛教中,認識到無常是達到解脫、超越苦難的重要步驟之一。 
【4】 這句話指出,所有的認知和見解本身就是無明的根源,即不明白或不了解事物真實本質的根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句話出自《楞嚴經》,是佛教中關于心性和覺悟的重要論述。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在知與見上建立起一種分別和執著時,這種執著本身就是無明的根本。這里的“知見”指的是我們的認知和見解,而“立知”則是指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一種固有的認知或偏見。這種固有的認知或偏見會阻礙我們真正地理解和體驗真理,因為它是一種虛妄的分別心。※在佛教中,“無明”是指一種愚癡和迷惑的狀態,它使我們遠離了智慧和覺悟。而這句話則指出,這種無明實際上是由于我們在認知上的錯誤和執著造成的。因此,要達到真正的覺悟和解脫,我們需要超越這些虛妄的知見,達到一種無分別、無執著的心境。這句話強調了在修行中去除分別心和執著心的重要性,是達到內心清凈和平等的重要步驟。通過這種超越,我們才能真正地接觸到我們本來的真實面目,即涅槃的境界,這是一種無漏的、真正的清凈狀態。 
【5】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這句話提醒人們,如果心靈有所執著,那么這種執著本身就是不自由的。 ※**若心有住**:這里的“心有住”指的是心有所執著,即心被某種事物或概念所束縛,有所停留。※**則為非住**: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心有所執著,那么這種執著本身就是一種非真實的狀態,因為它違背了事物的本性,即無常和無我。這句話強調了在修行中去除執著心的重要性。在佛教中,執著被視為一種障礙,它使我們遠離了智慧和覺悟。而這句話則指出,任何形式的執著都是不真實的,因為它們違背了事物的本質,即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無我的。因此,要達到真正的覺悟和解脫,我們需要超越這些執著,達到一種無執著、無分別的心境。這種心境被稱為“無住”,即心無所住,不執著于任何事物,從而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這句話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來自于內心的無執著,而不是外在的執著。通過這種超越,我們才能真正地體驗到事物的真實本性,即空性和無我,從而達到解脫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