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NING OF SPRING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著名的俗話,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 它的意思是指那些有權有勢的人,自己隨意可以胡作非為,可群眾百姓的正當活動卻都受到限制。 這句俗語的背后,有一個關于陸游寫的故事。 話說有一個地方太守的名叫田登,他這人比較講究,在哪任官都有點作威作福。 田登為了體現自己的逼格,甚至還特意下令治下的百姓,要對他的姓名避諱,不僅不能使用”登“字,就連與登同音的字也不能用,違反就得嚴懲。 到了一年一度上元節的日子,州里按例都要舉行賞花燈儀式。負責此事的吏員,這時就犯了難。 因為燈就和登同音,按照規定不準提燈,可又要完成上面交待的任務,這可怎么辦? 沒辦法,吏員只能發揮自己頭腦,將”燈“改成”火“字,這樣一來就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這可把人嚇壞了,官府這是抽什么風,放火三日那不得全城都燒沒了,還讓不讓人活。 后來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百姓虛驚一場的同時,也對州官非常鄙夷:“呸!昏官,你放火就可以,我們點燈都要管。” 口口相傳下,就逐漸變成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俗語了。 這個故事真偽不得而知,但從中可見古代對避諱這一事的重視。 一個州官尚且如此做派,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那就更不用說了。 很多時候規定皇帝、皇室成員,名字相同或相近的字,都一概不準用。 例如漢文帝劉恒即位后,“恒”字便成為避諱字,“恒山”因此改名為“常山”;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世”和“民”二字需避諱,“民部”遂改為“戶部”; 康熙皇帝玄燁即位后,“玄”字成為避諱字,“玄鳥”“玄武”等詞在文獻中被改為“元鳥”“神武”,“唐玄宗”也被改為元宗、唐明皇,李玄霸都得改成李元霸。 避皇帝諱它彰顯著皇權的至高無上,也反映出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其嚴重性超乎想象,稍有疏忽便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眾所周知,明代皇帝姓朱,而朱又和豬同音,可養豬、殺豬、吃豬肉在民眾生活中又有著重要地位,這就給老百姓帶來了尷尬和困擾。 那面對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改了一個字就完美解決了這個困擾。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身貧寒,自幼歷經磨難,曾為地主放牛,后入皇覺寺為僧。 元末民不聊生,各地紛紛爆發起義,朱元璋毅然投身于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的統治。并且憑借著自己的卓越才能和英勇善戰,在戰爭中逐漸嶄露頭角。 朱元璋廣納賢才,善于用人,先后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朝,年號洪武。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和百姓的疾苦,喜歡微服私訪,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治理國家。 有一年春節,在城中微服私訪的朱元璋,發現一戶人家特別顯眼,因為其他家都貼了春聯,就這戶人家門上空空如也。 見此情況,朱元璋一行便主動走上前去了解,得知這戶人家是以殺豬為生的屠戶。 屠戶本來日子苦點累點,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營生,一家人日子有個奔頭。可明朝建立后,人們為了避諱連豬都不敢叫了,更別說殺豬、吃豬肉了。 這樣一來屠夫既不敢叫賣,也不敢殺豬,這就導致他們生意下跌,全家生計困難,過年都沒錢買對聯。 得知這個情況,朱元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僅親手給屠戶家寫了一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對聯,而且還特意召開朝會討論這件事。 最終他親自拍板,昭告全國將“豬”字改為“豕”字。“豕”是古代甲骨文中表示“豬”的象形文字,本意也是“豬”的意思。 這樣改動既避免了與“朱”字的同音沖突,又不會影響百姓們養豬、吃豬肉的正常生活。 朱元璋此舉巧妙解決了皇帝忌諱的難題,因此得到了百姓們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避諱制度是那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很多時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有些姓氏因此發生過改了又改的情況。 敬姓就是如此,后晉時為了避諱石敬瑭,被迫改成文姓。后晉滅亡后他們第一時間又改回了敬。可趙匡胤建立宋朝后因為自己爺爺叫趙敬,這下敬姓又得要改成文了。 如今我們應該慶幸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否則指不定哪天就因為犯忌諱就一命嗚呼了。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