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徜徉在濉溪山水之間,寫下了美妙的詩句: 秋燈夜寫聯句詩 春雪朝傾暖寒酒 陴湖綠愛白鷗飛 濉水清憐紅鯉肥 無獨有偶,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描寫咸海(今屬吉爾吉斯斯坦,當時屬大唐疆土)景色時寫到: 海上眾鳥不敢飛 中有鯉魚長且肥 詩人描述當時的咸海中,生長著一種又長又肥的鯉魚。唐朝的鯉魚也如楊貴妃一樣,以肥為美嗎?答案是:非也! 唐朝的鯉魚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純屬養肥的。 在唐代,除去武周十五年,李姓主宰江山達二百七十四年。在這二百多年里,中國人是無福享受美味鯉魚的。鯉魚做為普普通通的水產品,就因為與皇族“同姓”,竟然成為了國魚。 當時《唐律》中明文規定:嚴禁食用鯉魚,捕撈到鯉魚的漁民要立即放生,如果在江河中釣鯉魚吃,在集市上販賣鯉魚,要受到六十大板的刑罰。嘴饞屁股是要受苦滴,誰要忍不住吃了鯉魚,六十大板可是夠受的,整不好六大板下去,人就殘了。 因為“李”與“鯉”諧音,唐朝統治者就嚴禁捕食鯉魚嗎?問題就是這么個問題,但情況卻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 皇帝姓李,就不讓天下人吃鯉魚,這多么令天下人恥笑!為了不失皇家風范,而又達到不食鯉魚的目的,統治者要找到充分的理論依據。 具有鮮卑血統的唐代皇族,自稱是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聃的后代,道教在當時屬于國教。皇族信奉道教,老百姓自然也要信奉。 道教中有“道不食鯉”的教義,道家認為鯉魚通過躍龍門可以成龍,鯉魚身上有三十六片鱗,三十六符合中國傳統的吉祥含義,又因為每片魚鱗皆有黑斑點,屬于崇拜太陽的象征,所以也稱“赤鯉公”。 道教認為吃掉鯉魚是要遭到天譴的,因而唐朝從皇帝到大臣,從官員到百姓,不僅不能吃鯉魚,還要崇拜鯉魚。皇族佩戴鯉魚形狀的玉佩,當時的兵符也改用鯉魚形狀。平民百姓為了避諱,稱呼鯉魚為“我鮮公”。
國家的禁止吃鯉魚的荒唐法律,是無法全面控制百姓的。曾經就有后梁醫學家陶弘景贊譽鯉魚“諸魚之長,食品上味”,所以為了這“上味”,還是有人會冒著被懲罰的危險,偷偷品味“我鮮公”。 大詩人白居易被貶往江州,在船上發現船家偷煮鯉魚,白紙黑字證據確鑿: 船頭有行灶 炊稻烹紅鯉 豬,在明朝時被老百姓稱為“萬里哼” 有人說倘若把封建王朝比作女人,那唐朝就如同大家閨秀,宋朝就是小家碧玉,明朝則是女漢子。大明王朝本該繼承漢唐遺風,而實際上,明朝卻只繼承了其糟粕的部分。 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奪取天下后,結束了近百年的避諱制度又重新死灰復燃。皇帝姓朱,關于避諱首當其沖的就是一個“豬”字。 “豬”、“朱”諧音,養豬殺豬劁(音敲,即閹割)豬吃豬都要避諱,幸好漢字豐富,豬可以用“彘”、“豕”等字代替。
明朝自朱元璋開始,皇室發生喪事,天下要禁止屠宰。元朝以前及以后的中國人很少殺牛,因為牛是田里的主要勞力。 備注:這里所說的屠宰主要是指豬羊等家畜,豬肉是國家祭祀最高禮儀“太牢”三牲之一(祭祀時用牛、羊、豬三種牲畜的肉,稱之為太牢,是最高規格,只用羊、豬,稱之為少牢,規格次之,如果只用羊,那就不成體統了)。 據《明會典》記載:朱元璋的老婆馬皇后去世,朝廷治喪委員會規定:“自聞訃日為始,在京禁屠宰四十九日,在外三日。”也就是說,皇室死了人,南京城的老百姓四十九天之內不能殺豬宰羊,京城以外禁止三天。自此之后,這條規定就成了大明朝的法律條文,但是民間卻逐漸訛傳為朝廷不讓殺豬!
另據野史記載:朱元璋曾經給一個劁豬戶寫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這個傳說可以感知,實際上明朝初期忌諱說殺豬養豬劁豬吃豬之類的話,但是并沒有禁止民間養豬吃豬肉。
公元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朱厚照南巡,曾于十二月間在儀真 (今屬江蘇儀征)下令禁止民間養豬殺豬,在儀真縣舉行“丁祀”祭孔時規定不供豬頭只供羊頭。
皇帝的意思很明朗:本大帥俺姓朱又屬豬,字不同但音同,再說了吃豬肉還傳染口蹄疫豬流感,就應當全面禁止。倘若誰觸犯了條例,那對不起,我就把你和你們全家發配到老少邊窮地區,永遠也別想回來。再說了,豬肉類似人肉,吃了它不吉利,所以要禁食。 一時間,舉國豬貴。 老百姓不敢養豬了,你那不是養皇上嗎? 殺豬就更不行了,你膽敢殺皇上? 養不是,殺也不行,放跑了那不白瞎了? 被逼無奈,直隸、山東等地的百姓偷偷宰殺所養的豬,連剛剛出生的小豬都埋掉了。 “禁豬令”下發三個月后,留守在北京城的大臣楊廷和給遠在江南的朱厚照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豕疏》的折子。 折子中表示:請求廢除禁豬令,因為民間豬肉價格暴跌,以至于小豬崽子都沒人要了,豬肉關乎國計民生,老百姓現在都無所適從了。再者,就要到舉行國家大祭的三月了,禮部認為祭祀必須有豬肉,如果用羊肉代替,根本不符合祭祀禮法。 朱厚照采取折中辦法,規定只允許皇室內部食用、使用豬肉,民間照禁不誤。 朱厚照下江南回去不久就染病死掉了,“禁豬令”只維持了一年多就宣布流產。倘若一直堅持下去,“二師兄”很可能會成為珍稀野生動物,家豬或許絕種,那樣的話,今天的國寶就不是大熊貓了。 歡迎關注我的UC訂閱號:奔跑吧歷史 微信公眾號:lishi3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