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看巧云 ◎駢國華 時光流逝,多少往事早已淡忘,但童年七夕看巧云的畫面,卻時常重現(xiàn)在眼前。 農(nóng)歷七月初七這天,是看巧云、乞巧的好日子。這天傍晚,村里那些些未成年的女孩子會躲在葡萄架下、絲瓜架下或長豇豆架下看巧云、乞巧。她們乞求上天眷顧,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在男耕女織的農(nóng)耕社會,一家人身上的穿戴,床上的鋪蓋,全靠女人的一雙手。織布、剪裁、縫制,樣樣拿得出手的心靈手巧的女孩,才能能嫁到一個好郎君。乞巧是不是靈驗,無從考究。但女孩們乞巧的真心誠意,則是毋容置疑的。 我們一群十來歲的男孩子,則和往常一樣,有的拎只小板凳,有的拎個蒲團,有的拎塊布墊,不約而同來到莊西頭陳大爹家的大棗樹下看彩云。天上的那些云朵,在霞光映照下,色彩斑斕,變幻奇妙,如詩如畫。一會兒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會兒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一會兒又是“孤帆一片日邊來”,“雁點青天成一行”;有一種神奇之美。最好看的當屬那一朵朵,一片片的火燒云,像飄飛的紅綢,像燃燒的火焰,燒紅了半邊天,我們似乎聽到了它們呼呼啦啦的燃燒聲,有一種驚心之美。 成年之后,七夕,我不再看巧云,怕人家笑話。那時,我已成家,并有了雙胞胎兒子。我在離家千里之外的黃海之濱的農(nóng)場工作,愛人在家鄉(xiāng)務農(nóng),平日里,難相見。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見的時刻,我心里自然也盼著有貴人相助,能早點批準我愛人調進農(nóng)場,結束夫妻、父子分居的生活。 看巧云如看閑書,既是是一種休閑,也是一種精神享受。節(jié)假日,我喜歡獨自或邀兩三好友,一起走進田野,走進山林,躺在草地上,依靠在樹干上,看天上云卷云舒,享受緊張奔忙之后的閑逸與寧靜。難忘1980年代仲秋時節(jié)的一個星期天,我和一位戰(zhàn)友在老子山游覽,走累了,在一棵松樹下歇息,兩個人一起躺在鋪開的塑料布上仰面觀云。蔚藍的天空中一片片,一團團、一堆堆純白的云在我們眼前飄移、聚散,一會兒變幻成又寬又長的白地毯,一會兒又堆積成山,幻化出滿山奔跑的羊群,我們兩人誰都沒說話,就這樣呆呆的看著。云無聲息,也無思想,我們無法與它交流,然而它卻輕而易舉地把我們帶入一種身心放松、物我兩忘的境地。不由想到南朝道士陶弘景在山坳里抬頭看云,詩興大發(fā):“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抒發(fā)發(fā)了看云的愉悅和無法把白云贈于朋友的遺憾。大詩人王維官場失意,看云看得感慨萬千:“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抒發(fā)了直面世事變幻,坦然淡然的胸懷,成為千古名句,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 “淡云幾許藏禪意”。一片云朵,一重山水,一弦清音。看巧云,領略巧云之美,體悟云水禪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修為。看巧云的時候,心,也如巧云般自由放飛。閑暇時,多抬頭看看天上的云吧,它能輕而易舉地把你帶入一種身心放松、浮想聯(lián)翩、感悟頻發(fā)的境地。 安瀾文學 圖片:網(wǎng)絡 排版:歲寒善友 淮陰人文薈萃。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