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太監,人們往往會嗤之以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影視劇中那丑惡的嘴臉,貪婪的形象。 而歷朝歷代的太監也確實大多都是宦官奸臣之流,他們殘害忠良、構陷大臣,為了一己私利,將朝堂搞得烏煙瘴氣。 有些甚至還勾結后宮,形成了宦官當道,凌駕了皇權,對朝政造成了極大影響。 但是歷史上就有這樣一位太監。不僅達到了權力的巔峰,還持身公正,深受皇帝信任,大臣的敬仰,死后被授予“清忠”的名號。 他就是明神宗年間禮監掌印太監兼任東廠提督——陳矩。 今天就來說說他的故事吧。 01、中國太監的前世今生太監的由來最初并不是為了服侍,早在古羅馬時期,他們是用來宗教的祭祀,甚至還頗具地位。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封建王朝的建立,皇權集中,男性地位的提高開始出現了男尊女卑。 而皇帝皇室成員眾多,就需要大量的服侍人員。宮女大多十歲出頭就被選到宮中,做起了丫鬟、宮女,貼身服務皇帝,妃子。 但是宮廷事物眾多,難免也需要一些男子來干體力活,但是又害怕和后宮妃子有染,淫亂后宮,破壞皇家血脈。 因此太監就登上歷史舞臺,在影視劇《中國最后一位太監》,可以看到這些太監大多也都出生于貧寒人家,父母無力撫養。 而且當時將孩子送進宮當太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出路。最起碼可以保孩子此生衣食無憂,不用過著出體力勞動的辛苦生活,朝不保夕。 甚至有些還將它作為了晉升之道。在宮里邊兒混的好,也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唯一的缺陷就是成為一名不完整的男人,斷了自家香火,此生都無法綿延子嗣。 這是封建王朝的產物,也是時代落后的一種職業,隨著清朝的滅亡,太監這一角色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歷史上太監身份的名人也比比皆是,大多是開頭所說那般奸臣之輩,如秦朝的趙高、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李蓮英.... 這些人都是從最底層的小太監。憑借著機靈聰明,擅長拿捏人心,一步一步上位,成為皇上或太后最信任的人,甚至手握大權,能夠左右統治者的意念。 而在掌握這樣的權力之后,生理上的殘缺導致心理的扭曲,開始危害朝政,貪圖富貴、窮奢極欲,在皇上面前乖巧順從,背地里專橫跋扈。他們不容小視,有些甚至影響了歷史的進程,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很多仁人志士也殘死他們之手。但是,難道所有的太監都是如此? 其實不然,也不乏名臣太監,有的甚至彪炳史冊,比如“七下西洋”的三寶大太監,鄭和;為李白脫靴的高力士;這些人不僅頗具才華,知書達理,甚至能夠積極為皇上諫言,規勸他們的行為。 所以對于太監這樣的角色,不能一概而論,他們首先是人,是人就有好有壞,有善有惡。 行善還是作惡,是不同人的不同選擇,太監們深藏深宮大院,習慣了以皇帝為中心,似乎沒有自己的世界。 但其實這樣的角色能做的有很多,可以盡忠職守,作為皇帝的親密人物,有機會參與國家治理,成為一代名臣,打破千百年來人們對于太監的刻板印象。 02、名臣太監的崛起之路太監陳矩幼因家中貧寒被送入宮中,明朝年間,此時的太監管理體系已經非常完整,制度森嚴,有司禮監,掌印監,內務等等部門。 陳矩還算幸運被分到了大名鼎鼎的司禮監。但陳矩也是聰明機靈的。在一堆小太監里他被當時的大太監高忠注意到,并被收入門下。 要知道這個高忠可正是當紅的太監,司禮監秉筆太監這個職位可不是誰都能做的,需要有足夠多的學識。 他們從小和皇帝一起學習,相當于伴讀。因為只有有足夠多的知識,寫的一首好字,才能替皇上擬制圣旨,執掌重要的文書工作,在宮中也頗具地位。 不僅如此,高忠曾經以太監的身份上馬作戰,抵抗北方韃靼,當時敵軍逼近京師,情況危急,太監高忠全副武裝參與戰斗,立下功勞。 陳矩得知師傅的事跡,深受感化,以師傅為榜樣,立志要報效朝廷,匡扶社稷,從此學習政治、經濟學問。 所謂名師出高徒,陳矩在高忠的教導之下成長的很快,隨著高忠的年紀漸長,陳矩逐漸參與更多的核心工作。 而他的機靈和正直也被當時的明神宗也就是萬歷皇帝注意到,但他為人謙虛低調,并不事爭權,遲遲沒能接替師傅的位置。 但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萬歷26年,陳矩正式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深受皇帝信賴還同時監管東廠,可以說一時間風頭無兩。 東廠作為重要的監督大臣的秘密機構,甚至手握生殺之權。但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權勢滔天而肆意妄為,反而更加的嚴謹,低調。 那么他都做了哪些好事?值得如此高的評價。 03、“清忠”太監的政治智慧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陳矩押送罪犯,事情辦完以后,路過家鄉時,準備回鄉祭祖,此時的陳矩已經位極人臣,算是完成了父親的囑托和期望,出人頭地了。 當時很多宦官外出辦事,都是鳴鑼開道,儀仗龐大,耀武揚威,陳矩反而是輕車簡從,一路上并不聲張,回到家鄉,完成祭祀。又悄悄地返回了京城,一路上沒有驚動任何官員和當地百姓。 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最具權勢的太監,所以他這一行為也得到了朝中大臣的贊賞,民間有人稱他為“佛”。 他并不是那種爭權奪利的奸佞之輩,很多忠臣之士也愿意與其私交,但是陳矩從來不拉幫結派。 他清楚的知道伴君如伴虎,而萬歷皇帝是猜忌多疑之人,很多清白無辜的大臣因為黨爭或者案件的牽連入獄,陳矩念對方是能臣,是國之棟梁。 不忍心他們就此喪命,會私下里托關系刑部加以優待,甚至會親自為這些人求情,救出這些無辜的良臣,這樣一來,他的威望在朝中更深,但他始終秉持內心的正義和公道。 不僅如此,陳矩還具有超高的情商和處理事情的周全能力,當朝駙馬和公主吵架,竟然不見蹤影。 萬歷非常生氣,下令陳矩查辦相關人員,陳矩卻認為這是夫妻之間的私事,不該驚動皇上,更不應該宣揚出去,有傷皇家顏面,于是直言相諫。 擬旨告訴大臣,統一口徑,就說駙馬因為個人事情,到固安縣去了。皇帝欣然同意,隨后召駙馬回來,簡單的懲罰他學習禮儀,最終大事化小,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這場鬧劇。 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當時礦稅對百姓的壓力很大,民不聊生, 許多大臣先后上諫,皇帝都重罰他們。 當大學士進諫時,陳矩支持他,也積極進言,最終礦稅很快叫停。其中,參政大臣因為上疏觸怒了萬歷,要杖罰他。 陳矩曾經極力勸阻皇上廷杖朝臣,如今這件事再次發生,自己不能忘記初心,于是他再次勸諫,阻住了再次廷杖大臣。 萬歷三十四年,也是因為礦稅,云南發生民變,殺了當地的貪官,皇帝震怒,將要徹查,并準備將相關人員下牢獄,陳矩得知后,認為不妥,便向皇帝奏言,說這些官員有可能是無辜的,他們對朝廷的法度一定是遵守的,但他們的手下人有可能仗勢欺人,無知惹事。 如果是這樣派東廠去逮捕他們,在京城審問,只怕會鬧的沸沸揚揚,滿城風雨,造成動蕩,反而不妥,還是在當地調查清楚,從寬處理為好,這樣既能查清真相,也能安撫邊遠地區。 皇帝聽他說得懇切有理,便采納了意見,原本一場腥風血雨就這樣被他巧妙化解了。 萬歷31年,發生了這樣一樁怪事,史稱“妖書案”。 一天早上,很多王公大臣門口收到一封書信,文中內容,直言當朝寵妃鄭貴妃聯合大臣密謀更換太子。 一時間震驚朝野,萬歷皇帝得知后,十分震怒,下令徹查。敕令陳矩和錦衣衛進行大搜查,一時間風聲鶴唳,鐵騎遍布京城,弄得人心惶惶。 其實這是一樁陰謀,是有些人想以此為由發起黨爭內斗,鏟除異己,而陳矩負責調查此案。 很多大臣擔心被牽連,他們都使人囑托陳矩幫忙,陳矩正言厲色地拒絕了他們。 陳矩始終能夠秉持公正,以清晰的思維和旁觀來看待案件,經過他緊密的分析,不僅迅速解決此案徹查兇手,也從中抽絲剝繭,盡全力減少牽連,減少對朝野的震動。 這件案子也讓他收獲更多大臣的敬佩與感激。社會秩序亦得以恢復平靜,此后,許多和他并不相識的官員,想和他結交,但陳矩只是友好地一揖,不過多的拉扯關系。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萬歷年間著名的首輔張居正和陳矩,可以說是互為欣賞。 二人一內一外,雖說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但是仍能造就萬歷中興的局面,與二人有著極大的關系。 外有張居正改革,內有陳矩建言輔佐,雖說張居正被蒙難冤枉,但直到張居正死后,很多的改革措施仍然實施,這與陳矩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 他敬佩張居正,但也對皇上足夠了解,清楚朝堂局勢,順勢而為,保存實力,讓明朝這個大廈不至于全盤傾倒。 也正是因為陳矩不菲的功績,朝臣的敬仰,萬歷皇帝對這位太監也給了極高的殊榮。 御賜九壇,并為設置祠堂,親自提筆“清忠”。下葬時,文武百官紛紛到場,為他扶棺下葬,而他的遺像也被供奉,在德勝門中的祠堂。 時至今日仍有人祭拜,來訪者絡繹不絕,陳矩始終相信三尺頭上有神明,頭上三尺有神明。他要做不一樣的太監,極力維護朝堂穩定,陳矩的一生足以讓他成為后世太監學習的楷模。 在太監這個行業里稱之為標桿也毫不為過。“祖宗法度,圣賢道理”是他一生信奉的原則。 他一次又一次的化解危機,在明朝這個動蕩的朝代,黨政伐異,殘害同僚的事情比比皆是。 也產生了不少的禍國殃民的大反派太監。但是陳矩能在這樣的動蕩的時代背景下依然秉持公心,一心為國,可以算得上是明朝之福。 ▽▽▽ 來源:世界歷史網 |
|
來自: 落花流水水無情 > 《明朝那些事~素材成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