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明朝眾多的著名宦官之中,馮保也是一個傳奇而又特別的人物。他貪財好貨,收受賄賂,不擇手段,排除異己,是一個標準的權宦、奸宦。但他又富有學識,擅長書法,精通音律,更會制琴。在掌權期間,他并沒有向別的宦官一樣縱容皇帝,反而是嚴格要求,在宮中刻印了《四書》、《通鑒直解》、《帝鑒圖說》等無數經典書籍。在朝政上,他又積極配合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明朝實現中興。 關于他上位的故事,也是同樣的充滿了傳奇,其中有兩個人可以說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一個是萬歷的生母李太后,另一個則是萬歷初期的首輔張居正。 馮保早年的經歷沒有人知道,他在史書中第一次出場是嘉靖在位期間。那時他就已經是司禮秉筆太監了,無限接近宦官所能達到的頂峰,僅次于司禮掌印太監。 嘉靖駕崩后,隆慶繼位,任命馮保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事。當時作為宦官之首的掌印太監正好空缺,按常理應該是由排位第二的馮保補上。但是隆慶不太喜歡馮保,所以就一直空缺著。于是內閣首輔高拱就推薦了陳洪,從此馮保開始恨上了高拱。 不久后,陳洪被罷免,馮保想這回該輪到我了吧,結果高拱又推薦了資歷遠遠不夠的掌尚膳監孟沖。這下馮保炸毛了,便開始和時任次輔的張居正合作,計劃除掉高拱。 這里說明一下,明朝時皇權得到了強化,皇帝擁有很大的決定權。而內閣只是相當于顧問機構,一般在一到七人,只有“票擬”的權利。大致過程就是將內閣商量出來的建議寫在一張紙上,上奏皇帝,皇帝批示上自己的觀點,即“批紅”,如果不同意會發回內閣修改,如果同意就會蓋印后發回內閣,再下發六部具體實行。 和宋朝相比,皇帝收回了蓋印決定權,也剝奪了內閣的駁回權,使得整個朝廷成為了只為皇帝一個人服務的私人機構。當然,大臣也不是只能被動執行,如果遇到特別不合理的情況,內閣成員會用辭職,其實就相當于罷工來進行抗議。 在明朝早期,皇帝還是比較勤奮的,每個奏章都自己親自批改,但是慢慢到后面就不行了。到了明宣宗宣德年間,皇帝更是一改宦官不能識字的祖訓,將“批紅”和“蓋章”兩大權利下放給了宦官。之后皇帝每天只是親自批閱最重要的幾份奏章,其他的由秉筆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來批改,再有章印太監蓋章。其實這也有皇帝培養宦官勢力,對抗文官勢力的目的存在。 所以一說到明朝,大家很容易會想到曹化淳、劉瑾、魏忠賢等權傾朝野的宦官,但大多數其實只是皇帝和文官對抗的工具而已。不過也有皇帝不理朝政,權柄被宦官篡奪的情況發生,不過這時候其實宦官和內閣的關系反而常常是融洽的。因為內閣需要宦官“批紅”、“票擬”的支持,而宦官必須依靠朝臣權利才能得到執行。 馮保和張居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組合,另外從嘉靖朝開始,利用次輔除掉首輔就是慣用的手法。嘉靖扶持張璁制衡除掉楊廷和,然后又扶持起了夏言除掉張璁,之后嚴嵩,徐階,一代后浪推前浪。到了隆慶,也繼承了他爹的基因,用高拱頂掉了徐階,現在馮保和張居正聯合,想要除掉高拱,只是繼承傳統而已。 1572年,登基才六年的隆慶皇帝突然病重駕崩。馮保先是利用李太后罷免孟沖,當上了夢寐以求的掌印太監,然后修改遺詔,將自己也列入顧名大臣的行列當中,獲得協理李太后負責萬歷皇帝教育的資格。 在萬歷皇帝的登基儀式上,馮保始終站在小皇帝的御座旁邊,這一舉動使得滿朝震驚,更引起了高拱的不滿。他打出“還政于內閣”的口號,并組織六科給事中程文、雒遵、陸樹德、十三道御史劉良弼等人彈劾馮保。 但是高拱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就是性格暴躁,口無遮攔,這曾經讓高拱在官場上屢次受挫,可他就是不改。這次,他又親自給馮保送上了一次整倒自己機會。在隆慶剛剛駕崩,萬歷還未登基前,高拱有一次曾在內閣非常悲痛地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本意其實是悲痛隆慶早逝,留下只有十歲的萬歷,年齡尚幼難以自理天下。 然而經過馮保的一次轉述,說:“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聽到李太后的耳朵里味道就完全變了。這不是想要造反嗎?《明史·馮保傳》記載,馮保說這句話的時候,萬歷也在旁邊,“太子聞之亦色變”。 于是在李太后的支持,張居正的協助下,馮保以這句話為把柄,使高拱被革職回家閑住,支持高拱的大臣也紛紛被查辦,張居正也順利的當上的首輔。但馮保早已對高拱恨之入骨,并不想就這樣放過他,不久又發生了一件奇案,給了馮保報復的機會。 萬歷元年正月十九日清晨,萬歷出宮視朝,在乾清宮迎面遇到一名身穿內侍服裝的男子。侍衛見其神色慌張就將他擒下,并搜出刀劍各一把,于是萬歷下旨將他押送東廠審問。 而這東廠正是馮保的地盤,于是他和張居正商量后,先是好吃好喝的招待,再用重金收買這名男子。不久審問結果就出來了,這名男子叫王大臣,是薊遼前線戚繼光部的逃兵,受到高拱的指使,由陳洪內應,準備刺殺皇帝。 馮保拿到口供,馬上派緹騎包圍了高拱府,希望借此機會族滅高拱全家。一時間,朝野洶洶,到處都傳馮保和張居正勾結要害死高拱。同時吏部尚書楊博與左御史葛守禮力保高拱,認為他不可能做出這種事。 張居正迫于輿論的壓力,上疏要求由刑部、督察院與東廠共同審理共同審理此案。結果在錦衣都督朱希孝提審的過程中,王大臣突然翻供:“許我富貴,乃掠治我耶!且我何處識高閣老?”這下朱希孝不敢再審下去了。 馮保也擔心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于是命人用生漆酒毒啞了王大臣,然后匆匆移交法司問斬結案,判高拱無罪。 后來高拱臨終前,還將這事寫在了《病榻遺言》,稱是馮保和張居正勾結的陰謀。張居正死后,這本書也成為了萬歷清算張居正的重要依據。 王大臣一案雖然沒有達到目的,并使滿朝官員都痛恨馮保,但也使馮保和張居正坐穩了位置。此后,馮保內有李太后的支持,外有張居正這個盟友,可以說是權傾朝野,連萬歷皇帝都懼怕他三分,稱其為“大伴”。 不過馮保上位之后,雖然收受賄賂,甚至為自己建造生祠,但是在大是大非上卻從不糊涂。在政事上,他全力支持張居正進行“一條鞭”改革,從未有任何拖后腿的舉動,是張居正最信任的合作伙伴,甚至還寫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公預作壽藏記》,對馮保歌頌不已。 而宮內,馮保非常關心萬歷的教育問題。在宮里刻印大量教導萬歷如何成為明君的書籍,又對張居正說:“皇上現在年幼,不要送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以免玩物喪志。”而萬歷寵幸孫海、客用,常常夜游別宮,迷戀奇巧之物等事,或者哪天沒有好好讀書,都會被馮保告知李太后。 另外,他還時常約束子弟,讓他們不敢胡作非為,使他在京城的民間有不錯的形象。李太后、張居正、再加上自身在大是大非上的把握,成為了馮保能夠順利上位,并保持權柄的重要支持。 1578年,萬歷六年,皇帝大婚,太后歸政。1582年,萬歷十年六月,張居正病逝。由于兩大支柱的失去,萬歷十年十二月,萬歷開始了對馮保的清算。最后馮保被抄家,本人發配南京孝陵種菜,并于1583年病死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