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如衡,一個通過堅持自律點亮人生的普通上班族,一個極致踐行“早跑冥讀寫”的終身成長者。
今天,我們聊聊改變自己。
凌晨4:00起床,約了跑團的一些跑友,挑戰一個全新的路線(全程30公里的心型)。
4:30在三門江森林公園門口集合,4:40正式開跑。 十余人組成的晨跑小隊,沿著預定路線,向著共同的目標奔跑前行,這種氛圍是獨自一人跑步沒法體會的。
由于每個人的跑步能力不同,開跑5公里后,逐漸拉開差距,隊伍分成了3個梯隊。
我的配速最慢,跑在隊伍最后的位置。
參加團跑幾次之后,我發現,跑長距離,千萬不能為了跟上大部隊,而瘋狂加速。這樣跑,中后程大概率就跑不動了。
正確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配速跑,體感好的情況下,適當提速5-10秒。
因為臨時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我在第15公里處開始折返。 最終,跑完21.19公里,用時1小時59分,平均配速537,心率153。
你可能會問:剩下的9公里怎么辦?
哈哈,我在路邊,搖了一輛出租車返程。 過去,經常有讀者問:“改變自己很難,如何才能改變自己?”
很多人覺得一件事難,然后就不去做它,當然沒辦法獲得想要的結果。
實際上,所謂的困難都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所謂的痛苦也都只是幻覺而已。
真正做了之后,困難和痛苦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當中,有這樣一句話: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這里“不改變”的決心,實際上就等同于過分放大困難,以至于遲遲無法行動。
我們常說“向內求”,但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無法改變的根本原因歸咎于:外在環境,即外部歸因。
比如,時間不夠、資金不足、缺少關系、時機還不成熟等等。
相較于充滿變化和未知的將來,我們更喜歡保持當下這種舒適圈內的生活狀態,至少過得踏實和有安全感。
即使現狀不那么滿意,不做總比做錯更好。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明知道自己體重超標,卻無法堅持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和運動。
明知道熬夜傷肝,卻還是刷著手機視頻到疲憊不堪的深夜。
......
你可能會找很多的借口,沒時間、吃飽了才有力氣減、這種方法我試過了沒用等等。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經常是既要又要還要。既想著要改變,又排斥改變與發展,和現實的行動形成一種強烈的沖突。
改變需要勇氣,尤其是需要克服內心恐懼和焦慮,只有你真正的下定決心,才能真正的實現改變。 這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方法:
一個簡單有效的改變自己的方法:堅持長期做一件事。早起也好,讀書也行,跑步寫作等等都可以。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我的“早跑冥讀寫”踐行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比如,晨跑。
最開始的我,基本上等同于零跑步基礎,但我從每天3-5公里開始練習,將近兩年的晨跑歷程,我現在已經能夠輕松跑完20+公里,這就是改變。
又如,寫作。
作為一個理工零寫作基礎的新手,我給自己設定了日更寫作1000字的寫作計劃。如今,這一計劃已經持續開展720+天(今天這篇文章是725篇,這也是改變。
我非常喜歡前“野球帝”洋媽說的一句話:練就有效。
洋媽給自己定下了每天投進300個3分球的目標,正因如此,他投三分球就跟吃飯喝水一樣自然。
其實,我們讀書、寫作、跑步也是如此。
行動了就有效,不要等著萬事俱備才開始,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萬事俱備”,殘缺與不完美,才是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