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來臨,眾多的飲食男女們奔走相告,或微信、或電話,呼朋引伴,成幫成串地派對、私會、作樂狂歡,挖空心思地變著花樣隆重紀念這個包含著國人情結,浪漫絢麗的日子。 關于七夕的來歷歷來就有牛郎織女故事和乞巧之說。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不像今天的人們這樣單純地理解為異性之間的情意綿綿,男歡女愛,而是以女性為主體的極為莊重與浪漫的綜合性節日。 乞巧,是張揚女性個性的一次機遇。 由于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并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每逢這個節日,她們都會向織女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 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那時的七夕乞巧節異常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七夕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更具愛情象征意義。 牛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牛郎織女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 人們借助天上的牽牛織女星發揮無限的想象,虛構出一個貧苦農民牛郎與七仙女的戀愛故事,贊美一個是草根勞動者,一個是不愛慕虛榮,敢恨敢愛的天上仙女,為追求真愛,不畏權勢、跨越天地追逐自己的所愛。 人們借助牛郎織女托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展示了下層社會人民的美好愿望,表現了人們對真摯愛情超越一切身份地位的渴望。于是,七夕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情人節”。 并且,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然而,到了現代,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信息化進程推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道德水準卻嚴重下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負面問題比比皆是,層出不窮。 如,在金錢物資利益的驅動下,七夕節被許多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最富傳統積極意義的乞巧蕩然無存。如今的時代進入到了一個充分享受快樂的時代。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娛樂得以達到至死的目的。人類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就以年輕人來說,那么多的年輕人胸無大志、沒有夢想,宅文化盛行,整日沉溺于電子產品,甚至不婚不育,違背常倫,缺失感情、冷漠社會,生活無趣,對周邊的環境喪失了敏感度,什么都無所謂,只有當下的充分享樂,才是支撐其生命的基本動力。 當代年輕人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一直在“透支”,透支身體來賺錢,透支金錢來滿足當下,然后填自己挖下的坑,往復循環。 又是一個七夕節,在充斥著男歡女愛的瘋狂瞬間,在這個信息過載的互聯網時代,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后疫情時代,我們能否借助于當下的一場雷雨,澆醒發燒的頭腦,帶著內心困惑著的問題,向古老的傳統文化求教,向生命的本真發問: 如何知行合一,返璞歸真?如何不忘初心,保持住自己的本心,不被各種各樣的“大風”裹挾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