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是詩仙李白在黃鶴樓送別朋友時看到的景象。8月3日這天天氣晴朗,我們一家三口從美麗的濱海城市青島遠道而來,在姨侄父子二人的陪同下準備登黃鶴樓。登黃鶴樓的想法由來已久。說起來,我從家鄉荊楚大地到北國邊陲工作至今已有數十年的時間了,回老家探親也不少于30多次,每次乘火車、飛機中轉、換乘車都在武漢。在武漢往返、停留的時間不少于70多次;每次在武漢停留期間都想上黃鶴樓,但始終未能如愿。10多年前,攜老婆孩子回老家監利,途經武漢,在武漢逗留了好幾天,期間荊州的朋友專程趕到武漢為我們安排吃住行,并陪我們游覽黃鶴樓,結果都是在外圍轉轉,照個相了事,沒登上黃鶴樓。這次上小學三年級的孫女放暑假,我和老婆帶孫女專程到武漢旅游,在武漢工作的姨侄,帶上自己上大學的兒子,陪同我們興致勃勃地游玩了黃鶴樓,了卻了我們的心愿,真是爽快至極。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地處蛇山之巔,東起大東門,西至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堡,北臨京廣線,南靠武珞路和武漢長江大橋引橋,整個蛇山面積為40.3公頃,綠化面積35.6公頃,全園綠化率為88.34%,為武漢市地標建筑。黃鶴樓矗立在海拔約85米的蛇山上,在高樓林立的武漢城中,不顯高卻顯眼;與龜蛇二山、長江大橋,構成了武漢城市的中心。蛇山又稱黃鵠山、黃鶴山,與長江對面的龜山相望。很久以前,今天的武漢市中心是一片汪洋澤國,龜山、蛇山是人類唯二的落腳點。龜山是武漢市地理中心,也是長江與漢水的交匯處。龜山東西長1800米。相傳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亂,數載不克,后得靈龜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后靈龜化為一山,故此得名龜山。蛇山的由來,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巨蛇因修煉得道,化身為龍,但始終對這片土地懷有深情。它守護著這里的百姓,每當有災難降臨,它都會挺身而出,保護人們免受傷害。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巨蛇的力量逐漸減弱,最終化為一座山峰,永遠地守護著這片土地。蛇山據說還得名于南宋陸游“石城山繚繞如伏蛇”。一千八百年前,古人在龜山建起了初代“漢陽城”,在蛇山建起了初代“武昌城”。一千八百年后,今人用長江大橋把龜山和蛇山連在一起,這才終于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完整城市——武漢。
 說到龜蛇兩山,不能不提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軍隊將槍口對準了共產黨。緊要關頭,中共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陳獨秀堅持右傾遷就政策,對于毛澤東提出的“迅速加強土地斗爭”的建議不予采納。對抗不了敵人,又無法聯合戰友。革命的未來何去何從?當時,毛澤東住在長江東岸的湖北農民運動講習所,離今天武漢長江大橋不遠,黃鶴樓就在附近。不久之前,妻子楊開慧剛剛生下了第三個兒子毛岸龍。小家庭正蒸蒸日上,可革命事業卻多是艱難。毛澤東心情抑郁,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妻子楊開慧陪著毛澤東登上了長江邊的黃鶴樓。昔人已去,黃鶴樓猶在。登黃鶴樓,看萬里長江,煙波浩渺,嘆古往今來,離合悲歡。毛澤東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菩薩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主席寫下這首詞時,時年34歲,他正經歷著痛苦的掙扎。黃鶴樓因唐代詩人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和偉人毛主席的《菩薩蠻·黃鶴樓》“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而名揚天下。黃鶴樓自古有“天下絕景”之美譽,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為“武漢三大名勝”,與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山西運城的鸛雀樓一起,號稱四大名樓,吸引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據傳黃鶴樓始建于223年的三國吳黃武二年,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出于軍事目的,而在長江邊黃鵠磯上夏口城一角修建的一座軍事瞭望樓。孫權認為“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地名來源),筑城以守,建樓以瞭望。晉滅東吳以后,三國歸于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到了唐代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后一座“清樓”建于同治七年,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后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此后百年,再沒重建。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10月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耗時3年半時間,1985年6月落成。利用現代技術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飛檐五層,高五十多米,外覆金色琉璃瓦,檐牙高啄,形如黃鶴,展翅欲飛。1985年落成的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筑,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是“武漢十大景”之首、“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世稱“天下江山第一樓”,是國家最知名的5A景區。
 據在黃鶴樓游玩過的親朋好友對我講,一座黃鶴樓,一部跨越千年的歷史,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出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也不是寥寥幾筆可以道盡它的歲月之美的。黃鶴樓馳名中外,光耀千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不絕的對象,凡路過此地者,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凡夫俗子,必先登之而后快。金秋時節是八月,黃花似金是八月,秋菊盛開是八月,八月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喜悅的季節。黃鶴樓作為我們這次旅游的首選,是我們必打卡地之一。我們一行五人興致勃勃,在“八一”建軍節后的第三天,專程從北國邊陲而來喜登黃鶴樓。這天的天氣太陽高懸,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將大地烤得熾熱無比。陽光熾烈,仿佛萬物都被這無邊的熱浪所包圍,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灼熱的氛圍,讓人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炎熱與活力。盡管酷熱難當,也阻擋不了我們一家五口游覽黃鶴樓的雅興,我們按照原計劃照常去登黃鶴樓。早晨在武漢市洪山區太湖路維也納酒店吃過早點后,九點出門,姨侄已經駕車在酒店門前等候,他拉著我們四人行駛了不到30分鐘就到了黃鶴樓,購買門票準備進入。黃鶴樓作為一個旅游景區不僅僅是一座樓而是一座黃鶴樓公園,東西相距約1公里,面積達40萬平方米接近一個天安門廣場。如此大的黃鶴樓公園,究竟該從什么地方開始游玩呢?我們犯難了!大家商議著,最后定下來,游覽黃鶴樓,首先從參觀主樓開始,黃鶴樓的主樓共有五層,為四邊套八邊形體、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飛檐五層,攢尖樓頂,頂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圓柱支撐,樓上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整樓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檐下四面懸掛匾額,正面懸書法家舒同題“黃鶴樓”三字金匾。四個牌匾,樓東為“楚天極目”,樓西為“氣吞云夢”,樓南為“南維高拱”,樓北為“北斗平臨”。在樓西有勝象寶塔,據傳該塔始建于元代的佛教建筑。我們仔細觀看黃鶴樓主樓,驚嘆不已。然后我們穿過“三楚一樓”牌坊便來到了黃鶴樓前,樓前綠池中赫然佇立的“龜蛇鶴銅雕”引人注目,傳說龜蛇是上天派往人間協助大禹治水的兩名大將,后化為龜山和蛇山,鶴是上天派往人間體察民情的使者,后化為黃鶴樓。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像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筑。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我們一行五人饒有興趣,很認真,一個不漏地游覽了一遍。在黃鶴樓門口有兩座石像,左邊是龜,右邊是蛇,《菩薩蠻。黃鶴樓》里寫了這樣一句詞“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在黃鶴樓的第一層有一座近三米高的石像,是三只黃鶴,黃鶴的雕刻十分細致,栩栩如生,看過的人都會不禁贊嘆古人的鬼斧神工。
 黃鶴樓外觀五層,內部實際有九層,隱含九五至尊之意,八方飛檐的鶴翼造型體現了黃鶴樓的獨特文化,使中國傳統建筑特色與文化意蘊完美結合。我們在主樓四面拍照留影后,從黃鶴樓腳下的登樓處沿著盤山步道,一邊攀登一邊欣賞周圍的景色。步道兩旁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讓我們心曠神怡。登上黃鶴樓后,我們先在底層參觀歷史陳列館,了解黃鶴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然后逐層向上,每一層都有不同的景觀和體驗一樓高大寬敞的大廳正中藻井高達10余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云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白云黃鶴》是彩釉陶板畫,講述黃鶴樓“辛氏酒樓”“仙人駕鶴”的神話傳說,出自“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美術家”周令釗之手,他的藝術手法含蓄不張揚,典雅而寧靜。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筑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當然也有名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四樓大廳用屏風分隔成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五樓建筑風格為清代風格。樓內設有餐廳和觀景臺。在五樓觀景臺上觀看整個武漢的城市風光一覽無余。 沿著樓梯逐層上升,我們欣賞到了江城美景的變幻。每一層都設有觀景臺,站在觀景臺上,可以遠眺長江的壯麗景色,感受大江大河的磅礴氣勢。同時,也可以俯瞰武漢市區的全景,感受這座城市的繁華與活力以及歷史的厚重。同時,主樓內還陳列著豐富的歷史文物和古籍書畫,讓游客深入了解黃鶴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除了主樓外,黃鶴樓景區內還有白云閣和碑廊等景點值得一游。白云閣位于黃鶴樓的西側,登高遠眺,長江美景盡收眼底。而碑廊內則陳列著歷代名人題寫的詩文碑刻,讓您感受到黃鶴樓的深厚文化底蘊。南樓是黃鶴樓的附屬建筑之一,在這里,我們在領略江南園林風格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書畫展覽。黃鶴樓有五個入口,東門,東2門,東南門,西門和南門。黃鶴樓離火車站很近,交通十分便利。黃鶴樓最壯觀的門是東門,與西門相呼應的則是東門,東門地方廣闊,是黃鶴樓最豪華氣派的大門。東門門樓有“黃鶴樓公園”題名,門樓之下是巨大的廣場,廣場上有一牌樓正反兩面書有“近仙人居”與“白云黃鶴”四字十分壯觀。從黃鶴樓公園東門外,可以直接進入首義公園,這是一個免費景區,上有武昌起義軍炮臺、首義人物群雕像、首義紀念碑、首義槍聲等諸多景點。東門外就是黃鶴樓停車場,我們開車前往黃鶴樓就是在這里停放的。在西門與東門之間于黃鶴樓東路的邊緣是南門,稱之為最豪氣的門,這里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題字氣勢雄壯,豪氣萬千,成為人們排隊拍照的地方。南門外有黃鶴樓有六條公交站點可以到達,馬路對面是辛亥革命紀念館由地下通道連通。西門是最熱鬧的門,由于地方面積所限,黃鶴樓西門可以說是三個大門最不氣派的一個門,它既沒有牌坊樓,也沒有大字匾額,如果你不登上臺階走到大門面前都不知道這里還有一個門,但就是這樣一個門,卻成了黃鶴樓最熱鬧的大門。 黃鶴樓自創建經歷1700多年,被譽為天下名樓,吸引了歷代眾多名人、詩人在此舞文弄墨,題詩作畫。僅舊志中收錄的詩文就多達近400多篇(首),著名詩詞有唐代崔顥《黃鶴樓》、閻伯理《黃鶴樓記》、王維《送康太守》、李白的《望黃鶴樓》和《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以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現代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所有詩句中,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被歷史公認為最佳詩作,以至于天才詩人李白登臨此樓,縱然滿腹經綸也不得不擱筆而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沒有人質疑,李白是中國最頂尖的詩人。思鄉、懷古、愛情,什么題材都能駕馭,傳唱的千古名句數不勝數。可是,萬能詩人李白,在崔顥面前卻敗下陣來。這一年,崔顥來到黃鶴樓,寫下一首《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氣格音調,千載獨步。此詩一出,再也沒有黃鶴樓詩超過崔顥,連李白也沒能超越。崔顥去世1173年后,一個叫毛澤東的人來到了黃鶴樓:我來!大筆一揮,寫下一首黃鶴樓詞,讓人回味無窮。黃鶴樓從北宋至20世紀50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言:“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跡。”《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圣跡。美好的時光都是短暫的,夕陽西下,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巍峨壯觀的黃鶴樓,但是它會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讀完本文順便點下面的“在看”,以資鼓勵!您的“轉發”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 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研究生學歷,自由撰稿人。歷任村團支部副書記、新兵連副班長,夜航大隊傘勤主任,軍、師、團、夜航大隊政治部(處)干事;殲擊機團、強擊機團副政治教導員、政治教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軍政治部宣傳處副處長,海軍某高炮團代政委,軍后勤部政治處主任等職,曾被《解放軍報》《人民海軍》報聘為特約記者。海軍上校軍銜。現為公安二級高級警長,三級警監警銜。閑暇時喜歡寫一些通訊,散文,詩歌,小說,隨感,數10年來,有3000余篇作品散見于軍內外報刊雜志、廣播電臺及微信公眾號,其中有百余篇榮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著有《海天壯歌》等多部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