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貫穿北京老城南北,由古代皇家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等多種歷史遺存構成,始建于13世紀,成型于16世紀,經過700多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軸線。那么,北京中軸線彰顯了哪些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都城規劃理論呢? 
北京中軸線 構成理想都城秩序的結晶和范例 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全稱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關于“理想”,早在先秦時期,《周禮·考工記》中就提到儒家對于中國理想都城規劃范式的經典描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北京中軸線是歷經元、明、清及近現代超過7個世紀發展的結果。其中每個階段的規劃格局和景觀秩序都得到了尊重和延續、保護和傳承,展現出持久的生命力,它反映了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一以貫之的傳承。北京中軸線研究學者李建平說,這一范式強調辨方正位的重要性和居北面南的朝向,重要的功能性建筑或沿中軸線南北依次排布,或沿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反映出中國傳統觀念里的“擇中”思想。關于“秩序”,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認為,這是北京中軸線最核心的價值。 此次他和團隊所編纂的申遺文本中提到:“北京中軸線以其宏大的規模、均衡的規劃格局和組織有序的城市景觀,成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建筑群。”在呂舟看來,北京中軸線涉及中國人對國土的理解,對國家秩序和人的生活秩序的構建。“做申遺文本的時候,大家討論北京中軸線最核心的價值,是一個理想都城秩序的結晶和范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1條,北京中軸線屬于文化遺產中的“建筑群”類型,共包含15處遺產構成要素:- 全長約7.8公里,北起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
- 涵蓋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遺存五種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
15處遺產點中,故宮、天壇早在1987年和1998年已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萬寧橋也在2014年隨同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呂舟認為,這其中包含對遺產認知的發展過程。“故宮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候,是將它作為明清時期皇家建筑群的建筑成就進行申報的,關注的是故宮的建筑問題,沒有涉及它對城市整體的影響。進行中軸線申遺的時候,我們重構了新的體系化的東西。”- 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以及“中”“和”的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重要貢獻,符合世界遺產標準3;
- 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成熟階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符合世界遺產標準4;
- 同時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
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申遺歷時12年,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褚建好介紹:- 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同年北京實施天壇、景山、社稷壇、太廟、鐘鼓樓、正陽門等中軸線重要文物建筑保護修繕;
- 2020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7月—2023年6月)》正式印發,包括價值闡釋、保護管理、環境整治、公眾參與、保障機制等方面;
- 2022年10月,北京中軸線被確定為我國2024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此后北京市出臺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不斷推進考古發掘研究,取得正陽橋、天橋、南段道路遺址等重大發現,填補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空白”;
- 2023年1月,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提交申報文本,在經歷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現場技術評估、兩次提交補充說明材料,并赴巴黎參加專業答辯;
- 2024年5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形成評估報告,作出將“北京中軸線”直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最高評估結論,為申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北京正陽門箭樓上俯瞰南中軸線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及北京市政府將繼續扎實推進北京老城區的整體保護,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發揮以“北京中軸線”為代表的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用與公共教育作用。此外,還將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讓“北京中軸線”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
監制/樊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