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 萬字長文:如何選筆記軟件、做知識管理、建數字花園?

     小藏身館 2024-08-17 發布于上海


    最新:現在已轉用obsidian
    m.

    ---

    我挑幾個筆記類軟件,簡單說一下亮點和弱點:

    - onenote:亮點是可以和微軟的全家桶配合起來用,包括用有手機App、有剪藏插件、可以onedrive同步,不用折騰各種語法、各種插件、省事,弱點是卡片化、雙鏈、md編輯這些沒法實現。

    - mybase:一款很老的軟件,亮點是功能強大、有文檔目錄樹、有筆記內TOC,弱點是筆記都存在一個mybase的數據庫文件中,這樣有風險,還有一些細節體驗不夠好。

    - 印象筆記:亮點是綜合功能多、多端同步、剪藏方便、搜索快,弱點是md編輯不行、管理筆記麻煩、老是推廣告,其中最大的弱點是筆記一多了,打開軟件很卡。

    - 為知筆記:亮點同印象筆記,還有比印象筆記強的是目錄多層級、md編輯強一些,弱點是搜索慢且不夠精準。

    - 幕布:國內學習workflowy的大綱筆記,剛出來時感覺新鮮,但是里面存在筆記一多就頭大了,一方面是打開速度慢,一方面是不支持批量導出(這里吐槽一句:凡是不支持批量導出自己筆記的軟件,凡是導出專用格式而無法選擇其他通用格式的軟件,都是垃圾!)

    - trilium:亮點是多層級目錄樹、父筆記自動顯示子筆記列表、md編輯、克隆筆記(一處修改多處同步)、快捷插入文本和表格方便等等,弱點是默認了許多邊欄和按鈕,無法隱藏,會干擾注意力。

    - notion:亮點是block和database,以及樣式漂亮,用來搭建博客的話也不錯,弱點是需要聯網,以及不fq的話聯網速度慢。

    - wolai和flowus:國內仿notion的軟件,比起notion的優點是訪問速度快、功能和編輯體驗上適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弱點是沒有抄到notion的database;當然,它們這三款放在一起看,我不滿意的地方就是需要聯網,而且批量導出筆記不行。

    - obsidian:亮點是本地保存為md文件,以及社區插件眾多,弱點一個是一些筆記內置功能對于ob要靠社區插件補全、一個是沒有多選項卡、還有一個是所見即所得體驗不好。

    - logseq:亮點是大綱筆記 雙鏈 塊的顆粒度夠細,還有筆記在本地生成md文件,弱點是不夠穩定,會發生卡頓、丟筆記情況。這一類筆記的先行者是國外的roam research。這種大綱/雙鏈/顆粒度細的軟件,我用不習慣,其中一個原因是筆記中有許多[[]]符號,[[影響]]了[[閱讀體驗]],干擾[[注意力]]。

    - 思源筆記:就功能而言,它是最強的,相當于把文檔、模塊、可折疊大綱筆記、目錄樹、雙鏈、看板、多選項卡等特性融合到一起了,標簽可以有子標簽,還有內置很強大的graphviz、mermaid、plantuml繪圖功能,弱點一方面是生成sy格式文件,而不是md格式文件,一方面是雖然用md語法,但是它為了擴展功能,往里面加了些自定義的語法,這部分語法導出為md并不通用。

    - 石墨文檔、語雀、飛書:這三款都是主打團隊協作的,放在一起說;石墨適合小團隊協作編輯文檔;語雀適合個人或小團隊不用折騰代碼和配置就可以搭建知識庫,通常是對外展示的;飛書不僅是團隊協作文檔,更有一系列辦公功能、團隊管理功能嵌入其中。它們都不適合作為個人做筆記與搭建知識庫用,適合把需要與人協作的文檔或者需要對外展示的文檔放上去。

    - org-mode:堪稱最強編輯器,加上emacs里面的各種功能、各種插件,作為搭建知識庫的軟件來說,可以all in one了;弱點是學習成本太高,以及你在博文里也提到的,org-mode依賴emacs,它的強大很大程度是emacs賦予的,在別的軟件如vim中使用org-mode插件,發揮不出它在emacs里面的威力。

    - zim desktop wiki:這是我的主力筆記軟件。亮點是文檔目錄樹、筆記內懸浮TOC、wikitext語法且所見即所得、方便創建多種wiki鏈接、在本地生成txt文件、筆記可以導出為md/html/rst/latex等多種格式、有多種插件包括graphviz畫圖等、多選項卡同時打開多篇筆記、快速筆記功能可以記錄碎片、有日歷方便記daily notes、有gtd任務管理功能且用wikitext語法就可以設定與管理、有反向鏈接、每篇筆記的附件單獨放一個文件夾、可以連接git進行版本管理、各種快捷鍵比較多所以基本不用鼠標,還有一個我非常看重的亮點就是界面很簡單,不會用花里胡哨的設計來干擾寫作時注意力,同時背后又隱藏著強大的功能;正如它的名字顯示的,它適合用來搭建一個電腦本地的wiki知識庫;它的弱點是沒有手機App端,插入的表格簡單,沒有默認主題可以換,需要自己自定義顏色配置,沒有插入模板文字的功能,搜索體驗不夠好。

    - tiddlywiki:亮點是容器網頁化、功能插件化、操作快捷化、筆記卡片化、文本標記化、鏈接維基化,其實很多軟件也都有這些特征,但是在卡片化這塊,我認為tiddlywiki是最適合做卡片筆記的軟件,還有個亮點是它存儲為一個html,相當于把文本 樣式 功能都用卡片實現了,一條筆記是一張卡片,定義一個樣式也是寫一張卡片,裝一個插件還是寫一張卡片,很神奇。因為存儲為一個html,所以很適合把它直接發布為博客。當然,它的弱點也是因為html,一方面是不合適直接粘貼圖片,因為保存的那個html會很大,所以最好通過圖片上傳到圖庫然后插入圖片中圖庫中的鏈接,另一方面每次做一個修改,都會下載一個html文件在本地,當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比如TiddlyDesktop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學習成本高。

    總的來說,沒有一款完全滿意的,不是這里少點啥,就是那里缺點啥。

    目前用的是:
    錘子便簽:手機端記錄碎片
    minipad2:電腦端記錄碎片
    印象筆記:專門用于手機端和電腦瀏覽器端剪藏網頁
    zim wiki:把碎片放到zim的wiki知識庫里
    tiddlywiki:目前還在試用,準備把積累的筆記都卡片化和維基化到這里。

    對于大多數人,如果想一款軟件盡量有更多功能的話(all in one),我的建議是:

    初階版之大綜合:印象筆記
    初階版之大綜合 md編輯:為知筆記
    進階版之md編輯與雙鏈:obsidian
    進階版之模塊化與多維表格:notion
    進階版之大綱與雙鏈:logseq
    進階版之大綜合:思源筆記
    高階版之本地維基:zim wiki
    高階版之卡片筆記:tiddlywiki
    頂配版:org-mode

    另外有四點很重要:

    1. 內容>工具,堅持記錄、思考與寫作,哪怕是紙筆也能積累很多知識、寫出很多文章。

    2. 選擇什么工具,不可照搬,更不要跟風,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你拿這個工具用來干什么。

    3. 沒有一款軟件是完美的,沒有一款軟件可以all in one,關鍵是工作流與分類結構。

    - 工作流就是你用哪幾個工具組合起來做事,每個工具負責干什么,它們如何協作。
    - 分類結構就是你如何為你的知識、你的內容做分類。

    工作流和分類結構,相對比較穩定,你換一款工具,但是工作流和分類結構不一定換。

    4. 長期積累,不斷記錄、不斷回顧、不斷整理很重要,我發現有很多人折騰了許多工具,實際上筆記沒有記多少,文章也沒有寫幾篇。那倒不如用簡單的工具做到長期積累。(比如這個例子:randomthoughts.,從2009年10月到2022年6月,記了1萬2千多條碎片,這還僅僅是碎片,他還用tiddlywiki搭建了wiki知識庫,還有一個網站作為個人博客,分別負責寫碎片、寫卡片、寫長文。)

    ---

    在回復評論的過程中,又寫了一些內容,都匯總到這篇帖子里,便于閱讀。

    ---

    手機端記碎片想法和碎片摘錄,推薦:

    1. flomo
    2. 滴答清單
    3. 錘子便簽
    4. 各款手機自帶的便簽(尤其是蘋果手機便簽)

    我目前手機記碎片主要用錘子便簽,原因有兩點:一點是不管在手機上用什么工具記,它都是我的碎片中轉站,碎片都要導出放進wiki知識庫里進行結構化,另一點是這些年一直在用,習慣了。

    如果做碎片記錄 輕度任務管理的話,推薦滴答清單。

    如果想打標簽歸類筆記,或者把一張卡片筆記生成圖片發內容平臺(flomo生成的卡片圖,視覺體驗非常好),或者把碎片內容一鍵導入notion與logseq里面進一步整理,那么推薦flomo。

    ---

    關于flomo

    flomo的優點,主要有5個:

    1. 像微信聊天框一樣輸入,快速、沒有壓力;
    2. 可以打標簽,并且標簽有父子層級;
    3. 每條筆記可以生成卡片,分享到朋友圈、微博、即刻等處,分享圖簡約美觀;
    4. 打通了得到、logseq、notion等軟件,可以作為碎片筆記中介;
    5. 筆記日歷和每月筆記報告,這種激勵的設計,有助于刺激人記下更多。

    flomo的缺點,主要有2個:

    1. 如果你攢了幾千條碎片筆記,試圖把它們結構化,就會發現這件事難度非常大,因為結構化需要更多功能來支撐的,flomo的功能還撐不起來;
    2. 對于flomo沒有打通的軟件,flomo里面的筆記沒法直接導入,只能下載為一個html文件,一條條復制粘貼,這個工作量也非常大。

    ---

    如果想all in one,也就是說想包攬【輸入-整理-輸出】的全流程,那么幾乎每一款筆記軟件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

    所以,最好是把【輸入-整理-輸出】三環節分離,梳理自己的工作流,用幾款工具進行組合。當然,工具也不要多,三款就差不多了。

    如果你一定要all in one,那么解決方案是:

    初階:印象筆記或為知筆記選一款
    進階:obsidian或思源筆記選一款
    高階:zim wiki或tiddlywiki選一款

    如果有對外發布的需求,又不想寫代碼折騰配置,類似于搭建一個簡易博客,那么語雀或飛書選一款。 //@永不原諒: flomo怎么樣啊

    ---

    現在一些新型筆記軟件,需要折騰手機端同步,確實是個問題。本來想雇個助手,幫你做事,結果請個了祖宗,還得百般伺候。所以,印象筆記盡管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是從綜合功能來看,還是大多數普通人的首選。

    你提到的“無壓輸入”這一點,確實很重要。很多筆記軟件想做到all in one,也就是一款軟件解決輸入、整理、輸出,這樣做不免讓軟件過重,在輸入這一環節就會給人帶來壓力。logseq這一點做的很不錯,flomo的微信聊天式輸入也有助于記下更多。

    基于這一點,我考慮了一下自己的做法,發現之所以我對logseq無感,就是因為我把輸入、整理、輸出做了分離,用不同工具嵌入工作流。

    比如,在手機上記的碎片都放在錘子便簽上,在電腦上記的碎片都放在minipad2中,這兩款工具都很輕,相當于起到daily notes的作用。然后這兩處的碎片,會經過結構化,整理到zim wiki中,zim是我的知識庫,支撐我在各處的輸出(比如在即刻發帖子),在在輸出過程中產生的增量內容(比如我回復你的評論)又會通過錘子便簽中轉,最后匯總到zim wiki中。

    當然,最好能有一款工具來實現這個工作流,以前是拿印象筆記,但是印象在知識結構化這塊,缺乏一些功能支持,而且印象的界面設計太復雜,各種框各種按鈕會干擾注意力,所以就用幾款工具來組合了。

    就許多軟件不方便無壓記錄、做不好手機端來看,這里就有了flomo 的發展空間,flomo專注于輸入這一環節,把無壓輸入做到極致,圍繞無壓輸入這個核心點設計功能,然后打通其他筆記軟件,由其他功能更多更重的軟件(比如notion、logseq、tiddlywiki、obsidian、思源筆記)來解決整理和輸出。這樣一方面可以控制開發成本,一方面避開同質競爭,反而可以和其他軟件形成共生。

    ---

    我試用過logseq一段時間,搞丟了幾條筆記,所以當時就否定了。筆記安全>其他。就像銀行一樣,各種小服務做的很好,但是把你的存款搞丟了,那么小服務都是白搭。

    或許我等一兩年再試試吧,那時候功能更穩定一些。

    目前在用的主力軟件zim wiki很穩,沒有發生過丟筆記的情況,同時界面簡潔,而簡潔的背后藏著強大的功能。

    ---

    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選擇困難癥”的階段,經歷過這個階段,就更清楚自己的需求了,根據需求確定工作流、工具、分類結構就好了。

    ---

    對于大多數人,其實印象筆記是一個很好的all in one的選擇了。對于印象,做好分類結構、搭配好工作流、長期積累,也能發揮知識庫的作用。

    很多人放棄印象,包括我,很大一個原因是對會員也瘋狂推廣告,這一點很煩人。

    thebrain之前也用過一段時間,感覺不適合大多數人使用,所以就沒有放進去點評。

    ---

    了解過,設計理念很新穎:

    - 卡片記筆記
    - 腦圖和流程圖方式(卡片位置、線條、方向、備注)建構卡片關系
    - 時間軸視圖/白板視圖/卡片圖書館視圖來展示

    不太適合我的需求,所以就沒有用,我更喜歡純文本的、帶文檔目錄樹、標簽、筆記內TOC、維基鏈接的筆記軟件,不談軟件好壞,只是我習慣了,這樣做記筆記、積累卡片、寫文章更有效率。

    我覺得Heptabase可能更適合小說作者寫大綱、游戲設計師做設計、產品經理梳理產品架構、互聯網運營畫活動流程圖。

    像是Scrivener Writeathon ProcessOn Xmind部分功能的一個綜合。

    不過感興趣的即友也可以了解下,不滿足我的需求,也許滿足你的需求。

    可以先看看這兩篇文章了解下:

    1. 王樹義老師寫的《可視化卡片筆記寫作?我試了最近才開放的 Heptabase》:mp.weixin.qq.com

    2. spike112在少數派網站寫的《Heptabase:面向未來的知識操作系統》:

    ---

    關于差異化的設計思想這一點,我想到:作為開發者,要想產品在市場上能冒出來,必然要有一個差異化的設計思想,這樣便于營銷和冷啟動,否則產品連存活機會都沒有,而開始做一款軟件時,時間、人力、資源都是有限的,只能有所取舍,把精力放在基于這個設計思想來搭功能,正因為如此,很難做到all in one,而這也正是我發現每款筆記軟件都有不滿意地方的背后原因。

    就目前新出來的一批軟件來說,我更看好思源筆記,一方面它目前的功能足夠強大,融合了多款筆記軟件的特性,而且這些功能都是內置在軟件里面的,體驗很流暢,不像obsidian需要依賴社區插件來補足,另一方面它的開發者很勤奮,版本更新非常快。

    ---

    也許有的筆記軟件開發者,把傳統筆記軟件的特性,都當作“落后”,看不上,掃進了垃圾堆。

    比如有的雙鏈筆記開發者,認為大腦的工作方式是網狀的,而非線性的,于是把所有線性的結構都認為是落后的。其實,這就偏激了。不管是網狀的還是線性的,不管是純文本、富文本、文檔、卡片、清單、表格、腦圖、流程圖、看板、目錄樹、大綱、雙鏈、反鏈、書簽、標簽、復選框、腳注、標記符號,都是人類組織信息的方式。

    為什么現實中組織信息基本都是線性的?這背后有一個被雙鏈筆記開發者忽略的更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世界太復雜了,現實中的人需要借助工具來【控制復雜度】。

    對我來說,面對zim wiki的目錄樹,內心是輕松愉悅的,面對obsidian的知識圖譜,突然壓力就大了,這種圖譜不僅派不上實際用場,還給人增加壓力,可謂是【形式>功能】。類似這樣的自嗨設計還有很多。正如你說到wolai,真正實用的功能不做,盯住一些沒啥用的形式在搞。

    ---

    每一款筆記軟件,都有最適合它的應用場景,可以分為三個環節來看:

    輸入

    錘子便簽、flomo、滴答清單,都適合手機端輸入,記錄碎片。這方面最適合的是flomo,如果有任務管理需求,那么選滴答清單。而我用的是錘子便簽,因為每周我都會導出碎片,然后清空錘子便簽,錘子完全就是一個中轉站,而我也只需要一個碎片中轉站。

    minipad2、boogunote、flashpad,適合電腦端記錄碎片,這三款軟件非常輕。我用的zim wiki的快速筆記功能,也適合電腦端記錄碎片。

    整理

    整理就是把各種碎片進行分類、標簽、大綱、鏈接、引用等結構化。

    適合手機端整理的我不知道,因為我用了那么多軟件,沒有一款適合手機端整理,生產力工具還是要靠電腦。

    適合電腦端整理筆記的,logseq、思源筆記、obsidian、zim wiki、tiddlywiki,都可以。

    輸出

    輸出主要有三種形式:導出為PDF、分享鏈接、發布為博客。

    導出PDF最佳的是typora,但它文檔管理功能很弱,用思源筆記可以替代,obsidian在這方面不行,ob導出的pdf不帶書簽,而且樣式不好看。

    分享筆記鏈接給別人,最好選語雀,如果兼顧團隊協作,則選飛書,如果聯網沒問題,則選notion。

    發布為博客,最好的是tiddlywiki,因為這個軟件本身就是一個html網頁,把內容 樣式 功能,用html css javascript集成到一起了。

    ---

    北野的解讀到位 ????

    飛書wiki向,適合做團隊知識庫;
    語雀blog向,適合做產品幫助文檔。 //@duoyeeee: block > docs > book
    文檔組件 > 單篇文檔 > 文檔集合(小冊子)

    飛書,前兩者做的很絲滑,用起來很爽。在第三步做成了wiki,成了內部知識庫,做成了文件夾。
    語雀,還是按照傳統文檔工作來做docs,對于block涉足還不多,但是勝在第三步做成了book,成了外部內容網站的呈現,做成了個人獨立站。

    從這個角度上,語雀適合做內容基地。

    ---

    謝謝你的分享,給我提供了一個用語雀做newsletter的思路與樣板。

    目前看來,我還是傾向于做一個獨立站,作為內容基地,統領wiki、blog、newsletter等,其他地方作為分發地。

    ---

    記在哪里其實無所謂,關鍵在于四點:

    1. 有一個滿足你需求、貼合你習慣的知識管理的工作流。貼合習慣意味著做起來不累,可以長期做下去。

    2. 有一個結構化的wiki知識庫作為基地,可以有許多小溪,但要有一個海讓小溪“百川入海”。

    3. wiki里有一個適合你的分類結構,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出個完美的分類結構,可以隨著知識積累而修改。

    4. 工作流的一個步驟是:把記在各處的碎片定期匯總到這個wiki知識庫里進行結構化,容易結構化的就結構化,暫時不容易結構化的先編號放在一起,定期回顧一下。

    參考Soren Bjornstad的做法

    碎片:randomthoughts.
    卡片:
    zettelkasten.
    長文:


    ---

    一個完美的數字花園(digital garden)

    【幫助】
    moc(數字花園的索引地圖)
    tag(數字花園的標簽云)
    search(數字花園的搜索入口)
    guide(數字花園的使用指南)
    link(數字花園的友情鏈接)
    changelog(數字花園的更新日志)

    【工具】
    website(個人常用網站導航)
    rss(網絡閱讀的訂閱源)
    news(由幾個網站新聞匯總的每日新聞簡報)
    reading(書單/書摘/書評)
    movie(影單/臺詞/影評)
    music(歌單)
    tool(工具清單/工具指南)
    skill(技能清單)
    wishlist(好物清單)
    food(菜譜)
    file(自建的常用資料網盤)
    talk(聊天記錄)
    email(郵件備份)

    【知識】
    idea(無法歸類的碎碎念,按日期和編號依次記)
    wiki(卡片為本體,標題/時間戳/目錄樹/標簽/鏈接構建的個人知識庫)
    howto(自己常做事情的方法與流程)

    【行動】
    okr(目標管理)
    project(項目管理:做過/在做/要做)
    task(任務管理)
    calendar(落到每一天的日程)
    journal(日記)
    money(收支記錄)
    review(周總結/月總結/年總結)

    【關系】
    family(為家里每個人建立一份個人檔案)
    friend(為每個好朋友建一份個人檔案)
    team(為團隊每個成員建一份個人檔案)

    【個人】
    history(個人自傳)
    resume(個人履歷)
    photo(照片集與照片故事)
    service(個人可以提供的服務清單與案例)
    contact(聯系方式)

    【作品】

    blog(發長文的獨立博客)
    newsletter(每周好文推薦 摘錄 思考)
    book(個人所寫的紙質書/電子書)
    podcast(個人所做的播客節目)
    vlog(個人所做的視頻節目)
    github(個人所寫的代碼)

    ---

    期待你早日搭建出你的數字花園,我也借鑒一下。

    對了,這里有兩個網頁,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參考:

    一個是國外數字花園實例:
    github.com

    一個是中文獨立博客列表:
    github.com

    ---

    國內缺一個幫人搭建「數字花園」的平臺。

    語雀想這么做,但是它對數字花園的理解不夠深,在功能設計上也無法支撐搭建一個數字花園。

    在這方面,最像一個數字花園平臺的,其實是豆瓣,但是豆瓣做的太亂了,需要重新梳理。如果豆瓣定位為「你的數字花園」,或許可以煥發第二春。

    即刻碎碎念 滴答清單 知乎問題 語雀文檔/notion文檔 豆瓣書影音 小宇宙播客 豆瓣小組/即刻圈子 知識星球付費圈子 抽屜新熱榜 微信訂閱號,這樣才算撐得起一個數字花園。

    碎片想法 → 即刻碎碎念
    碎片任務 → 滴答清單
    寫文章記在wiki里 → 語雀文檔/notion文檔
    寫文章去回答問題 → 知乎問題
    寫文章去評價書影音 → 豆瓣書影音
    寫文章推送給粉絲 → 微信訂閱號
    錄播客推送給粉絲 → 小宇宙播客
    碎碎念/文章/播客選擇話題 → 豆瓣小組/即刻圈子
    平臺每天的熱門文章/熱門碎碎念/熱門書評影評/熱門播客 → 抽屜新熱榜
    吸引粉絲加入付費粉絲團以解答問題和提供付費服務 → 知識星球付費圈子
    newsletter → 知識星球付費圈子

    對于內容創作者,需要使用很多工具,發布到很多平臺,真是累人。

    如果有一個all in one的平臺,包含了idea、todo、article、wiki、book、movie、rss、podcast、tag、hot、group、newsletter,那么就省事了。

    問題是,對于任何一個創業團隊來說,做這么一個大而全的平臺,都很難,而且從競爭策略上說,沒有必要。如果基于現有平臺去改造,那么最適合的就是豆瓣了。

    ---

    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內容塊的鏈接,而非管理筆記。

    ?容器網頁化(存儲為一個html)
    功能插件化(積木般組合功能)
    ?操作快捷化(用快捷鍵全鍵盤操作)
    ?筆記卡片化(顆粒越小越容易復用)
    ?文本標記化(純文本寫作,富文本展示)
    ?鏈接維基化(鏈接可指向多種信息)
    ?
    ?在這六個方面,?做的最好的軟件是TiddlyWiki。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乱人伦无码中文视频在线| 天天影视网色香欲综合网| 草裙社区精品视频播放|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 在线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三级三级三级A级全黄| 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老司机精品成人无码AV| 内射女校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影视大全免费观看| 人妻综合专区第一页|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一区二区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不AV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 久在线精品视频线观看|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蜜臀av乱码久久|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小妖精又紧又湿高潮H视频69| 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