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 2871 預計閱讀5分鐘 1.筆記應該是能提升思考效率的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信息。
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會在電腦或者手機中,下一個筆記軟件作為存儲信息的工具。 市面上流行的筆記軟件基本用過很多,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石墨文檔、幕布等等。 但是用久了,發現大部分筆記軟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印象筆記,分類層級就比較少。 有道云筆記可以多層級,但是文件夾多了,筆記切換很麻煩,而且經常忘了把某個內容放哪里。 還有大多數的可視化程度太低,用來做工作或學習計劃感覺不夠智能。 等等一系列問題,很容易讓人失去使用筆記的耐心,收藏的文章也會容易吃灰。 筆記軟件應該是能幫我們提升思考和知識生產的效率。 那么有沒有一款軟件能夠幫助我們更加高效的管理我們的知識,讓我們更專注于知識的生產創作,而不是在工具本身上花費太多精力。 這里給大家推薦兩款筆記軟件:notion和flomo。 flomo用起來則很輕松,真正做到了專注思考,培養記錄的習慣。 notion功能實在是太強大了,自由度很高,就如同搭積木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去搭建合適的框架。 OK,那我們先來介紹寫flomo。 2.碎片化筆記flomo這款軟件我主要用于記錄碎片化的信息。 知識的生產過程需要經歷三個步驟:輸入——處理——輸出 在知識輸入的階段,我會用flomo來記錄工作、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大量碎片化信息。 它讓記錄就像聊天一樣,把信息發出去,碎片化的記錄,形成一張知識卡片。 flomo的官方文檔↓寫了非常多的它的用法: 為什么我會用flomo,而不是直接用notion記錄,軟件切換不麻煩嗎? 原因在于**「沒有壓力」** 無論手機還是電腦,只要打開頁面,就能直接記錄你的想法,馬上保存。 小白第一次用幾乎不沒有使用門檻,用起來非常絲滑。 它與其他筆記工具的區別在于, 大部分筆記會聚焦在設計更好的「寫作體驗」 或者設計更豐富的「建立知識之間的連接」上,這與碎片化的體驗不符。 而flomo聚焦于思考,記錄想法。 比如當工作中,產生新的想法,如果需要打開筆記軟件,想好要存放的地方,一個個文件夾點開,再創建新的筆記,然后去記錄,記錄完還要想好打哪個標簽。 回顧一下,這種體驗是不是太繁瑣了? 但是碎片化的想法用flomo記錄就非常「沒有壓力」。 比如讀書時,看到一個知識點「勝任力模型」很有啟發,就可以打好標簽,記錄在flomo中,方便回顧時候查找。 這里要插一句:flomo中的標簽是可以建立二級三級標簽的,這樣就方便整理。 從功能角度上來說,flomo并不強大,甚至非常簡單。 但是正因如此,它讓我們聚焦于思考,不會再記錄的過程中花費多余的動作。 用得越久,你會發現有越多的思考想要記錄下來。 所以我在閱讀、工作的思考、日常的經歷等形成的碎片化信息都會記錄在flomo中,打好標簽。并且它會自動同步到notion中,我只需要定期整理就行。 這個時代需要思考的人越來越多,使用flomo輕松培養思考的習慣。 3.強大的知識管理工具notion我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知識管理,二是計劃管理 這里主要講我是用notion做知識管理的,下次再講計劃管理 如何高效的做知識管理呢? 我將notion主要是作為第二大腦來使用,定期(一般是周末空閑時候)對一周輸入的信息整理到notion當中。 整理的過程就是一次重新提煉的過程,冗余的信息會刪除,精煉知識點。 最后分類存檔,打上標簽,以便于未來需要時,快速調用。 這個過程中,notion起到的是一個存儲作用。 你可能會問,這些功能別的筆記也可以,為什么推薦notion呢? 原因就在于「自由度高」,同時信息整合和可視化功能強。 在用筆記軟件管理知識的時候,會希望它能夠有多層級分類,又想要它能夠跨分類進行相互連接,還希望操作能夠簡單,能快速篩選出要的內容,又不會影響體驗。 這在我用過的筆記中,沒有一個能夠滿足全部要求的,直到notion的出現。 notion就如同搭積木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去搭建合適的框架。 所以它對于初學者來說,可能不太友好,很多功能需要你去探索,但是一旦用上,再也回不去了。 接下來將會告訴大家,我是如何用一個功能來完成知識管理1.0版? 這個功能叫database,它看上去好像是一張普通的Excel表格,但卻整合了Excel、word、todolist、teambition等功能。 特別喜歡database這個功能,因為我可以將所有信息都整理到database中,但又不會顯得凌亂。
這很神奇對不對,下面來看下具體是怎么做的? 首先建立一個database,我將其命名為筆記系統,整合所有的筆記。 接著,我根據目前的幾種筆記類型,建立不同的Views(視圖)。如圖 包括讀書筆記、思考筆記、項目筆記等等。 在同一張database里能夠任意切換Views(視圖),并且每個Views(視圖)可以個性化設置獨立的系統,而不會影響其他視圖。 以Reading視圖為例,它是放我的讀書筆記,進去之后,會呈現出書的信息,這些都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設置。 點擊書名,是可以直接進入文本頁面,能夠看到讀這本書的感受或者摘抄。 而文本頁面又可以嵌套文本,或是其他功能。 同時,我還可以根據閱讀的狀態,建立了ReadingBoard中,就變成了todolist中的樣式,可以看到當下我在讀什么,哪些想讀的,哪些已讀的,可以自由拖動。 其他的思考筆記、項目筆記等也是如此,只不過我為他們單獨設計了各自的views。 所以這個database,真正可以建立自己的圖書館系統(知識體系),把讀書筆記、思考筆記、項目筆記、收藏的文章等分成不同書架存儲,每個書架又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標準。 既相互獨立,又可以自由切換。 這種就非常適合我這種懶癌患者,不需要再去建很多文件夾。 比如之前用的印象筆記或者有道云筆記,不知不覺就會新建很多文件夾。 多了之后,有時候想到某個知識點以前看過,但就是記不起存在哪個文件里。 現在呢,只需要一個database,在初期搭建好不同的views的功能,剩下就只用專注知識生產的過程即可。 如果之后我需要什么領域的知識,就可以用fliter功能,也能很快篩選出標簽的內容,并且自動分類排列。 當然,目前我只開發到1.0版,在使用的過程中慢慢完善體驗。 最后, 其他的功能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功能就不一一列舉,如果有機會,還會介紹如何用notion高效的做計劃。 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馬上下載起來,慢慢探索里面的功能,notion中會有很多小細節給你帶來驚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