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今年43歲,正值職業生涯的攀升階段,頻繁穿梭于各類商務應酬之間,加班成為了生活的常態。 三個多月前的一天,應酬結束后歸家途中,老劉突感腹部不適,隨后出現了腹瀉癥狀,并意外地發現排泄物中夾雜著少量血液。面對這一狀況,他起初并未重視,習慣性地將其歸咎于長期困擾他的痔瘡復發,于是自行前往藥店購買藥物來緩解不適。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老劉服用藥物后,便血狀況非但未見好轉,反而每況愈下,從原先的一天一次腹瀉加劇至一天三次,伴隨著持續的疲倦與體力衰退,體重也顯著下降。盡管內心隱隱覺得事有蹊蹺,他仍固執地認為這只是頻繁應酬、飲食雜亂無章所致,遲遲未選擇就醫。 直至某日,突如其來的劇烈腹痛伴隨著嘔吐與眩暈,經過一系列詳盡而嚴謹的檢查,診斷結果如同晴天霹靂,讓他震驚不已——是腸癌晚期。 01 大便出現三種異常, 警惕是腸癌信號 每日攝入的食物在人體內經過消化和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被小腸吸收,而未被吸收的殘留物則進入大腸。這些殘留物在腸道的蠕動作用下,最終形成大便并被排出體外。這一過程中,大便成為了人體每日新陳代謝的直觀產物。 大便的最終形態會受到消化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大便的形狀、顏色和氣味等特征,來初步評估身體的健康狀況。當大便出現異常情況時,我們應當提高警惕,因為這可能是身體健康狀況發生變化的信號。 腸粘膜在正常情況下演變為腸息肉需要經歷10至30年的時間,而腸息肉進一步演變為大腸癌則需要5至15年。由于大腸表皮缺乏神經末梢,因此在腸道出現問題時并不會產生痛感,這也導致早期腸癌常常無明顯癥狀,難以被察覺。然而,在息肉轉變為腸癌的這段平均十年的期間內,若能進行腸鏡檢查,便可及時摘除息肉,從而有效預防腸癌的發生。我們強烈建議40歲以上以及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接受腸鏡篩查。 如果您的大便出現以下異常情況,請務必及時就醫檢查: 1.糞便形狀的改變:當腸道內出現息肉或腫瘤時,腸腔會變窄,導致糞便可能變得更細或扁平。如果出現便血或排便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2.肛門墜脹感加重:如果您感到肛門有明顯的墜脹感,并且這種感覺逐漸加劇,應警惕可能是腸癌的征兆。 3.排便習慣的改變:如果您的排便習慣突然發生變化,如頻繁腹瀉、頻繁便秘,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并且這些癥狀持續不見好轉,最好盡快進行檢查。 02 別把腸癌當痔瘡, 出現這些癥狀要小心 腸癌與痔瘡雖然在初期癥狀上有所相似,但實際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病癥。許多人因未能準確辨識而延誤了治療的關鍵時機。然而,只要細心觀察,我們仍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區分這兩者: 1.癥狀持續時間的差異 痔瘡導致的出血往往是間歇性的,排便后出血會暫時停止,且不會持續太久。 相比之下,腸癌引發的出血則是持續不斷的,可能會長時間流血,并有可能逐漸惡化。 2.血液顏色的區別 痔瘡出血時,血液通常呈現鮮亮的紅色。 腸癌導致的出血,其血液可能呈現暗紅色或黑色,這是因為血液在腸道中停留并經過消化和氧化的結果。 3.伴隨癥狀的不同 痔瘡患者常常會感到肛門疼痛、瘙癢以及肛周區域的不適。 腸癌患者除了便血外,還可能出現腹痛、腹脹、可觸及的腹部腫塊、體重下降以及食欲減退等癥狀。 4.大便質地和變化的觀察 痔瘡通常不會顯著改變大便的質地。 而在腸癌的情況下,大便的形狀可能發生改變,出現稀爛或便秘的現象,同時排便的頻率也可能增加或減少。 03 關于順暢排便的一些小妙招 1. 早晨醒來,在空腹狀態下,務必飲用一杯水。 2. 為了身體健康,應適時攝入適量的益生菌。 3. 日常生活中,不妨經常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腹部。 4. 用餐完畢后,適宜食用一些新鮮水果。 腸道作為我們消化系統的中心環節,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大便則是這一消化旅程的最終產出。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腸癌,其他與消化系統相關的疾病,以及肝膽方面的問題,都可能通過大便傳遞出微妙的信號。所以,在如廁之后,別忘了留意一眼自己的排泄物,它可能是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示器。 |
|
來自: hercules028 > 《健康&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