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月開始小趙有大便帶血的情況,但是小趙之前患有痔瘡,誤以為是痔瘡復發,只是涂抹痔瘡膏,并未過多在意,但是痔瘡膏治療的效果并不好,便血情況仍然出現。 在忍受了一個月的不適后,小趙終于前往醫院進行檢查。醫生建議他做腸鏡,小趙滿不在乎,認為只是痔瘡沒必要做腸鏡。在醫生的堅持下,小趙終于不情不愿的接受了腸鏡檢查。 然而,腸鏡剛進肛門10cm左右,就發現了有腫物占道,醫生判斷是“直腸腫瘤”。小趙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2020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確診人數高達56萬,死亡人數達29萬,結直腸癌已經成為了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惡性腫瘤。 早期直腸癌經過手術后可以獲得良好的預后,根據日本最新的數據顯示,早期結直腸癌手術后5年生存率高達99.1%。可見,直腸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而想要早發現,提防異常信號很重要。 便血,是腸道“預警燈” 很多人看到自己便血了,就覺得是痔瘡,實際上,便血的原因可真不少。 ![]() ▲圖片來源:gastrosav 01 非疾病性便血 有時候出現便血的現象,是因為食用了一些食物或者藥物,比如豬肝、動物血、補血的鐵劑、中草藥等,食用這些東西后可能會使得大便的顏色發生改變,這種情況并不是真的便血,停止食用后大便顏色就會恢復正常。 02 痔瘡 痔瘡是便血最常見的原因,大部分是在飲酒后、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是排便的時候太過用力,使得痔瘡破裂出現了便血的情況。 痔瘡的便血往往會有一定的疼痛感,而且血液并不會混合大便,多是點滴狀或是噴射狀,用紙巾擦可以看到血液,一般在排便完后就能止血。 03 直腸息肉 如果腸道內有息肉并且長到一定程度,也會引起便血,一般血液顏色鮮艷,不會和大便混合,但如果息肉長在內部的位置,血液和大便就有可能混合使得顏色改變。 04 腸癌 腸癌往往也會出現便血的情況,這是因為癌腫出現了破潰出血,腸癌的便血,一般為大便表面帶著血液和粘液,有的長時間沒有排便還呈黑色,往往還會伴隨著排便習慣或性狀的改變。 ![]() ▲圖片來源:cloudinary 值得注意,痔瘡和腸癌的便血往往會被混淆,但是這兩種情況的便血還是有區別的。 痔瘡導致的便血發生一般會有明顯的誘因,如飲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而直腸癌導致的便血可以沒有明顯的刺激因素,甚至可以每一次大便都出現便血的情況。 直腸癌會損傷腸道功能和消化功能,因此直腸癌患者往往會有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的情況。患上直腸癌,還會擾亂之前養成的排便習慣,多數患者還會經常覺得自己有便意,但排便量并未增加,而且在癌腫的擠壓下,大便在排出后往往是細長的。 除此之外,直腸癌患者可能還有其他的癥狀,如輕重不一的中下腹部疼痛、消瘦乏力、貧血、水腫等,有些患者在腫瘤壞死或感染的時候,會出現發熱的癥狀。 發現便血,如何做檢查? 雖然便血不一定是由腸癌引起,但這個癥狀不能忽視,出現便血之后,一定要做肛門指檢和腸鏡,這兩個檢查是診斷便血原因的“黃金組合”。
哪一類患者是直腸癌的高危人群? 直腸癌早期癥狀多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如果40歲以上患者有以下危險因素,則需要做腸鏡檢查。 1.直腸癌有家族遺傳性,如果直系親屬有直腸癌病史,需要提高警惕。 2.有癌癥病史或腸腺瘤、腸息肉病史。 3.大便常規檢查隱血陽性或有便血、解粘液便病史者。 4.體檢腫瘤標志物升高患者,特別是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升高者。 5.有不明原因腹痛的患者,且腹痛定位不明確。 如果發現暗紅色便血、膿血便,大便習慣改變(便意頻繁、大便變細等)或伴有腹痛、消瘦、乏力,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誤以為痔瘡等疾病,延誤診斷和治療。如希望了解自身癥狀是否為直腸癌或了解更多有關直腸癌治療的內容,歡迎聯系我們。 參考來源: [1]2021最新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 [2]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emorrhoids And Cancer [3] Hemorrhoids vs. Colon Cancer: Know the Differences: California Colorectal Surgeons: Colon and Rectal Surgery [4]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本文由厚樸方舟編譯,版權歸厚樸方舟所有,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注明"轉自厚樸方舟官網(www.hopenoah.com)"字樣,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網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