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接近尾聲,同學們的學習也暫告一段落,應一些同學家長要求,針對高中古文的句式,總結固定句式十種:疑問、反問、感嘆、假設、選擇、強調、比較、揣測、指代、認定,大家可收藏細看。 一、表示疑問的習慣用法 1.“如……何”“若……何”“奈……何”。這是三個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中間可以插入名詞、代詞和短語,可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怎樣對付(處置、安頓)……”。“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連用,表詢問或商量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怎么樣”“為什么”“怎么”等。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高考鏈接 ①(2022新高考I)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怎么辦)? (《戰國策·魏策三》) ②(2022全國乙)將奈其士眾何(怎么辦)?(《說苑·貴德》) 2.“何(奚)以…為”(“何以”是“以何”的倒裝,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憑什么”)、“何(奚、曷)……”,譯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為什么要……呢”。 ①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二、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1.“不亦……乎”,語氣比較委婉,可譯為“不也是…嗎”或“難道不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2.“不為……乎”,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算是……嗎”。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兩小兒辯日》)公 3.“何(焉)……為”,可譯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著…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4.“豈……乎(哉)”,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嗎”“怎么……呢”。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5.“非……歟”,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是……嗎”。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 列傳》) 6.“其.乎(歟)”,譯為“難道……嗎”。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7.“安…乎”“安…哉”,表疑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怎么…呢”“哪里…呢”。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三、表示感嘆的習慣用法 1.“何其……”譯為“多么”,有時也譯為“怎么那么……”或“為什么這么”。至 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傳序》) 2.“何也”,可譯為“怎么這么……呢”,也可譯為“怎么那么……呢”或“為什么這么… 呢”。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曹瞞傳》) 四、表示假設的習慣用法 1.“誠……則……”,可譯為如果……那么(就)”。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史記·魏公子列傳》) 2.“向使”可譯為“假如,如果”。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3.“自非”,可譯為“如果不是”“除非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 五、表示選擇的習慣用法 1.“與其……孰若(毋寧)……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與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2.“不……則”“不……即……”,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是(這樣),就是(那樣)”。 ①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教戰守策》)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書何易于》) 3.“……,抑……”,譯為“是……,還是……”或“……,或者……”。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五代史伶官傳序》) 4.“非……則……”,相當于“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六、表示強調的習慣用法 1.“唯(惟)…為(是、所)…”,可譯為“只有(只)…”“任憑…”。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莊子·說劍》) 2.“非惟……,抑亦……”,可譯為“不僅……而且”,表示遞進關系。非推天時,抑亦 人謀也。(《隆中對》) 七、表示比較的習慣用法 “……何如”“……何若”“……孰與(孰若)……”,意即……與……孰”,相當 于現代漢語的“……和(同跟)……相比,誰(哪個、哪樣)……”“……比……怎么 樣”“孰若”,譯為“哪里比得上”。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泰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惠》) 八、表示推測、揣度、商榷的習慣用法 1.“得無……乎(耶)”“無乃乎(與)”,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莫非、恐怕、豈不是只怕是)……吧”。 ①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使楚》)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吧”。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九、表示指代的習慣用法。 1.“有所”“無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譯為“有什么(沒有什么)……的(人、物、事)”。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1.“有以……”“無以……”,可譯為“有什么(可以)用來……”“沒有什么(何以)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勸學》) 十、表示認定的習慣用法 1.“是故(是以)”,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以故”,可譯為“因此”“所以”。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抑亦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2.“所以……”,有兩個意義,譯為“用來……的方法”或“…的原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0-語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