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定陵是唯一被打開的一個。至于為什么挖十三陵,主要是因為吳晗是研究明朝歷史的專家,但是史料文物都不夠全,這個時候最好的法子就是開挖十三陵。于是吳晗聯合了郭沫若等學者擬定了一個請求開挖明十三陵的報告呈交給政府。
1956年5月17日,對定陵的挖掘工作正式開始。發掘隊先在寶城內側外挖一條寬3.5米,長20米的深溝。剛挖到一米多深,考古隊員就在寶城內側的墻壁上發現了隧道門,十幾天后又在城墻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券門,還在深溝兩側發現了兩道磚墻,兩墻之間形成一個隧道,伸向寶城的深處,這應該就是歷史記載中,通向地宮的隧道,考古隊沒有繼續深挖第1條溝,而是在其延長線上挖開了第2條探溝,奇怪的是,第2條探溝一直沒有新的發現。第1條探溝中的隧道磚墻也消失了,挖掘工作一時陷入困境。
轉機出現在9月,這一天,一個參與挖掘的農民在第2條探溝的深處,發現了一塊小石碑,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金剛墻就是地宮的墓墻,這段話就明確提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所以考古隊又根據提示,挖了第3條探溝。
次年5月份,考古人員找到了墳墓的外墻,金剛墻。其上有一個梯形開口,就是萬歷皇帝入葬時的入口,接下來,就可以通過這個入口進入地宮,整個地宮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一條縱向的中軸線,把地宮分為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的地面上,鋪滿了腐爛的條狀木板,中殿內擺放著用白石雕刻成的座椅,座椅上雕有龍的圖案,座椅前面是一口盛滿了黃蠟的大瓷缸,即民間傳說中,用來祭祀的萬年燈。后殿隱藏在地宮最深處,在里面發現了三口棺槨,印證了定陵是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合葬墓,考古人員打開了萬歷的棺槨,上面蓋著一層金被,萬歷的尸體,被層層文物疊壓著,已全部腐爛。定陵中,出土文物達3000多件,絕大多數都是萬歷皇帝和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一件袞服。翼善冠,金絲編織而成,是明代金銀細工的杰作。孝端皇后的九龍鳳冠,還有許多精美的首飾。這些發現,都可謂是稀世之寶。
在當時那個年代,由于對考古經驗的不足,缺乏對文物的保護意識,有些文物遭到了破壞,絲織品被氧化,對于我國是不小的損失。定陵發掘教訓深刻,代價極為慘痛,從此國家不主動發掘帝王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