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提籃橋監獄 對上海人來說,提籃橋監獄既神秘又“熟悉”。 坐公交車每當聽到報提籃橋站名時,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去參觀過的人,對那張一尺來寬,無法翻身的床,以及逼仄的環境印象深刻,生發出“千萬不能犯事坐牢”的感慨…… ![]() 提籃橋監獄始建于1901年,今年123歲了,是我國使用歷史最悠久的監獄。這里關押過普通犯人,關過漢奸、日本戰犯,也關過進步文人、革命志士;既遭受過日機轟炸,也絞死過重刑犯。歷史上,它曾被稱為“死亡之城”、“遠東第一監獄”、“東方巴士底獄”。 ![]() 那扇佇立在鬧市區的黑色大門,肅穆而神秘,滿足了看客們的獵奇想象。隨著歷史煙云的消散,提籃橋監獄所處的位置成為上海城市中心地帶,周圍居民密集、高樓林立,每每談及搬遷,都會引發坊間熱議。如今,讓我們再一起走進記憶和歷史中的提籃橋監獄。 ![]() 提籃橋監獄名字源于一座橋,“提籃橋”原來是一座寬六尺、長三丈的小木橋。乾隆年間,香客們總提著籃子,帶著貢品,過橋到下海廟為漁民祈福。 直到1901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拿著6萬兩白銀在這里豎起高墻,建起了監獄,這個名字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 1903年5月18日,提籃橋監獄啟用,它的正式名稱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監獄”,因地處租界,被稱為“西牢”。主要建筑有兩幢4層的監獄,牢房480間,加上食堂、辦公樓、醫務所等,總共占地10畝。 監造提籃橋監獄的英國人參考了美國監獄的布局建造囚室,將傳統木門換成了鐵柵欄。 隨著監獄犯人的增多,牢房不夠使用,為了擴大收押量,從1928年起,監獄陸續向東擴建。發展到占地面積達60.4畝,建筑面積70000㎡。遠遠大于印度的孟買監獄和日本的巢鴨監獄,號稱“遠東第一監獄”。 此監獄,解放前曾關過我們的同志: ![]() 民初革命黨人章太炎、熱血青年鄒容被關死在監獄、曾任閘北區區委副書記的張愛萍也被關過、還關過任弼時同志。 抗戰勝利時,關過日本戰犯和漢奸。 解放后這里關押著一大批刑事犯罪分子。 提籃橋監獄沿用至今,早已成為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監獄。 據悉,百年監獄——上海市提籃橋監獄近日已經完成整體搬遷。面對繁重的搬遷任務,監獄全體干警攻堅克難,圓滿完成罪犯換押任務,做到了“大動作、小動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