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處世奇文-李邦獻<省心雜言> :原文 譯文

     劉傳開先生 2024-09-03 發布于北京

    圖片

    ·李邦獻撰。邦獻,懷州人。太宰邦彥之弟。官至直敷文閣。是書在宋有臨安刊本,題為林逋撰。或又以為尹焞所撰。至宋濂跋其書,則謂逋固未嘗著,焞亦因和靖之號偶同而誤,皆非其實。而王佖所編《朱子語錄續類》內,有《省心錄》,乃沈道原作之文,必有所據,當定為沈本。陶宗儀《說郛》錄其數條,仍署為林逋所作,迄無定論。今考《永樂大典》,俱載是書,共二百馀條,蓋依宋時槧本全帙錄入。前有祁寬、鄭望之、沈濬、汪應辰、王大實五序,后有馬藻、項安世、樂章三跋,并有邦獻孫耆岡及四世孫景初跋三首,皆謂此書邦獻所作。耆岡且言曾見手稿,而辨世所稱林逋之非。其說出于李氏子孫,自屬不誣。又考王安禮為沈道原作墓志,具列所著《詩傳》、《論語解》等書,并無《省心雜言》之名,足證確非道原作。宋濂遂因《朱子語錄》定為道原,其亦考之未審矣。其書切近簡要,質而能該,於范世勵俗之道頗有發明。謹厘正舛誤,定為李氏之書,而考證其異同如右。

    <省心雜言> 

    吉廬阜老圃祁寛序

    原文

    夫入德之門,莫大乎知,知斯能至,知而不至者,有矣,未有不知,而能至者也。是以教雖多術,一言以蔽之,曰知。

    譯文

    進入道德之門,沒有比 “知” 更大的了。知道了就能到達,知道卻不能到達的情況是有的,但沒有不知道卻能到達的。所以教育雖有多種方法,但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知”。

    原文

    故有志于天下國家者,亦以致知為本。寓直敷文閣領天臺祠事河內李公,知而至之者。昔獲見之于夔峽,今三十年,公日以通顯,分符將指,歴官中外,至八易使節,凡可以利民為國,有知必為嘗。因將漕帝畿數被召,對竭忠以告。上省費以紓民力,行所知,不少遜避。故于仕已,而無喜慍,俯仰而無愧怍然。

    譯文

    因此,有志于治理天下國家的人,也應以獲得知識為本。寓直敷文閣領天臺祠事的河內李公,是知道并且能做到的人。過去在夔峽見過他,如今三十年過去了,李公日益顯達,持符節擔任要職,在朝廷內外任職,共八次更換使節。凡是可以利民治國的事,只要知道就一定去做。曾因負責漕運京城多次被召見,他竭盡忠誠進言。建議節省費用以緩解民力,踐行自己所知,毫不退縮回避。所以對于仕途,他沒有喜悅或惱怒,俯仰之間也無愧于心。

    原文

    以是受知于君,亦以是取異于世,其表著于時者,如是。有松楸在巴蜀,將歸過九江,以《省心雜言》一編相示,皆平昔銘諸座右者,曰:毎患知之,弗至有得于心,輙榜之壁,以自警。兒輩録而藏之,積之久至,如此雖然,其敢示他人哉?姑欲付子孫以見吾志云耳,于戲今而。

    譯文

    因此他被君主賞識,也因此在世上與眾不同,他在當時表現顯著的地方就是這樣。他在巴蜀有祖墳,將要回去時路過九江,把一部《省心雜言》拿給我看,都是平時銘刻在座位右邊用來自我警醒的話。他說:常常擔心知道了卻做不到,有心得就寫在墻上,以自我警戒。孩子們記錄下來收藏,時間久了就積累成這樣。即使這樣,哪里敢拿給別人看呢?只是想留給子孫以表明我的志向罷了。

    原文

    后乃知公之表,著于時者之所自也。其多至數十百章,旁見雜出,從容中道,無所不用其極。非明于憂患與故知,至而至之者,不能如已。試之醫方已儲之寳,聚盍廣,其施俾人,得而知誠意正心推之,以及于天下國家是。乃竭盡所知報上,化俗之一端,而亦公所當任也。

    紹興庚辰八月初,吉廬阜老圃祁寛謹序。

    譯文

    哎呀!從今以后才知道李公在當時表現顯著的原因。這本書有很多篇章,旁征博引,不偏不倚,無所不用其極。如果不是明白憂患的道理和緣由,知道并且能做到的人,是做不到這樣的。像試用有效的醫方、已儲備的珍寶一樣,何不廣泛傳播它,讓人們得以知道誠意正心,并推廣到天下國家呢?這是竭盡全力報答君主、教化風俗的一個方面,也是李公應當承擔的責任。紹興庚辰八月初,廬阜老圃祁寬謹序。

    林下老人鄭望之書

    原文

    見性自悟,門入者不同十妷,以士舉訓兒孫雜言相示,敷闡經子與先圣道,不悖惜乎?桂林地下先生不親見之。

    丙子春,林下老人鄭望之書。

    譯文

    見性自悟,入門的途徑各不相同。十妷以科舉考試的教導訓示兒孫,把雜言拿給我看,闡釋經子與先圣之道,不相違背,可惜桂林地下的先生不能親眼見到。

    丙子春,林下老人鄭望之書。

    吳興沈浚題

    原文

    仲尼之學至今光明碩大者,曾子傳之于無窮也。曽子之學自一日三省其身為本,三審也,非數也,后世讀之不詳,不可不辯。此省心子之意也,因閱雜言,乃表而出之。

    三十年孟冬旦,吳興沈浚題。

    譯文

    孔子的學問至今光明宏大,是曾子將其傳承下去以至無窮。曾子的學問以一日三省自身為本,這里的 “三” 是多的意思,不是具體數字,后世之人閱讀不詳細,不能不加以辨析。這也是省心子的意思,因此閱讀雜言后,特地揭示出來。三十年孟冬旦,吳興沈浚題。

    玉山汪應辰書

    原文

    此心之用與天地,相為無窮。而或者梏于區區之形體,受役于物,恬不知。反以其未之省也。提刑敷文平居訓飭其家言,雖不一總,而名之曰省心,所以遺子孫者,豈不大哉!

    丙戌正月上旬,玉山汪應辰書。

    譯文

    此心的作用與天地一樣無窮無盡。但有的人被小小的形體束縛,被外物役使,卻安然不知反省。提刑敷文平時訓誡家人的話,雖然內容不一,但總稱為《省心》,留給子孫的,意義不是很大嗎!

    丙戌正月上旬,玉山汪應辰書。

    掲陽王大寳書

    原文

    敷文以家訓一冊見示,名以《省心雜言》。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又曰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所謂省心者,防危精微,以復其初。屛偽進德,以臻其至,如斯而已。

    戊子暮春,掲陽王大寳書。

    譯文

    敷文拿一冊家訓給我看,取名為《省心雜言》。書上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又說:“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所謂省心,就是防范危險、追求精微,以恢復本心。摒棄虛偽、增進德行,以達到極致,僅此而已。

    戊子暮春,揭陽王大寶書。

    <省心雜言>

    原文

    簡言擇交,可以無悔吝,可以免憂辱。

    無瑕之玉,可以為國器。

    孝悌之子,可以為家瑞。

    譯文

    選擇朋友言語簡要,可以沒有悔恨和遺憾,可以避免憂愁和恥辱。

    沒有瑕疵的美玉,可以成為國家的寶物。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子女,可以成為家庭的祥瑞。

    原文

    為政之要,曰公與勤。

    成家之道,曰儉與清。

    譯文

    治理政事的關鍵在于公正與勤勉。

    成就家業的方法在于節儉與清廉。

    原文

    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非圣賢不能。

    譯文

    聽到善言就拜謝告知,有了過錯就感到欣喜,只有圣賢之人才能做到這樣。

    原文

    寳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和以處眾,寛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譯文

    財寶貨物使用起來會有耗盡的時候,忠誠和孝順帶來的福澤卻享用不盡。

    以和善的態度與眾人相處,以寬厚的胸懷對待下屬,以恕道對待他人,這是君子的風范。

    原文

    坐宻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過。

    譯文

    坐在密閉的房間里卻如同處在四通八達的大道上一樣心境開闊,駕馭自己的內心就像駕馭六匹馬一樣收放自如,這樣可以避免過錯。

    原文

    讒言巧佞言甘,

    忠言直信言寡。

    譯文

    讒言往往花言巧語、阿諛諂媚且聽起來很悅耳,

    忠言通常直言不諱、真誠可信且話語簡潔。

    原文

    多言則背道,

    多欲則傷生。

    譯文

    言語過多就會背離正道,

    欲望過多就會傷害生命。

    原文

    語人之短不曰直,

    濟人之惡不曰義。

    譯文

    談論別人的短處不能稱之為正直,

    幫助別人做壞事不能稱之為有義氣。

    原文

    好勝者必爭,

    貪榮者必辱。

    譯文

    喜好爭強好勝的人必定會與人爭斗,

    貪圖榮耀的人必定會遭受恥辱。

    原文

    知足則樂,

    務貪則憂。

    譯文

    懂得知足就會快樂,

    一心貪求就會憂慮。

    原文

    好名則立異,

    立異則身危,

    故圣人以名為戒。

    譯文

    喜好名聲的人就會標新立異,

    標新立異就會使自身陷入危險,

    所以圣人把名聲作為警戒。

    原文

    內睦者家道昌,

    外睦者人事濟。

    譯文

    家庭內部和睦,家庭就會昌盛;

    與外人關系和睦,做事就會順利。

    原文

    不匿人短,不周人急,非仁義人也。

    譯文

    不隱匿別人的短處,不救助別人的急難,就不是仁義之人。

    原文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

    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譯文

    內心不清凈,就無法領悟道理。

    志向不堅定,就無法建立功業。

    原文

    結怨于人,謂之種禍。

    舍善不為,謂之自賊。

    譯文

    與人結怨,這叫做種下禍根。

    舍棄善事不去做,這叫做自我傷害。

    原文

    諾輕者,信必寡。

    面譽者,背必非。

    譯文

    輕易許諾的人,必定很少守信用。

    當面贊譽的人,背后必定非議。

    原文

    孝于親,則子孝。

    欽于人,則眾欽。

    譯文

    孝順父母,子女也會孝順。

    敬重他人,眾人也會敬重。

    原文

    聲色者敗德之具,

    思慮者殘生之本。

    譯文

    沉迷聲色是敗壞品德的工具,

    過度思慮是殘害生命的根源。

    原文

    為善不如舍惡,

    救過不如省非。

    譯文

    做善事不如摒棄惡行,

    彌補過錯不如反省錯誤。

    原文

    欲不匱,則博施。

    欲長樂,則守分。

    譯文

    想要財物不匱乏,就要廣泛施舍。

    想要長久快樂,就要安守本分。

    原文

    廣積不如教子,

    避禍不如省非。

    譯文

    廣泛積累財富不如教導子女,

    躲避災禍不如反省錯誤。

    原文

    勉強為善,勝于因循為惡。

    譯文

    勉強去做善事,勝過因循守舊去做惡事。

    原文

    責人者不全交,

    自恕者不改過。

    譯文

    苛責別人的人難以交到真心朋友,

    自我寬恕的人不會改正過錯。

    原文

    自滿者敗

    自矜者愚

    自賊者忍

    譯文

    自滿的人會失敗,

    自負的人很愚蠢,

    自我傷害的人能忍耐。

    原文

    多言獲利,不如黙而無害。

    譯文

    多說話獲取利益,不如沉默而不惹禍。

    原文

    寡言省謗,

    寡欲保身。

    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

    則蹷行險途者,畏而謹,故徐歩則不跌,然后知安樂。

    有致死之道,憂患為養生之本,可不省諸。

    譯文

    少說話可以減少他人的誹謗,

    少欲望可以保護自身。

    走在平坦道路上的人,因為肆意而疏忽,所以快速奔跑就容易摔倒;

    走在艱險道路上的人,因為畏懼而謹慎,所以緩慢行走就不會跌倒。

    由此可知,安樂之中有招致死亡的道理,憂患反而是養生的根本,怎能不加以反省呢?

    原文

    太廟之犧,被文繡,

    而悔不及鷦鷯深林一枝之樂也。

    廣積聚者,遺子孫。

    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譯文

    太廟中用作祭品的牛,披著華麗的錦繡,

    卻后悔比不上在深林中自由自在、擁有一枝可棲息的鷦鷯快樂。

    大量積聚財富的人,是給子孫留下禍害;

    過度沉迷聲色的人,是用斧頭殘害自己的性命。

    原文

    以眾資已者,心逸而事濟。

    以已御眾者,心勞而怨聚。

    譯文

    依靠眾人的力量來成就自己的人,內心安逸而且事情容易成功;

    用自己一人來駕馭眾人的人,內心勞累而且怨恨會聚集。

    原文

    自信者,人亦信之。胡越猶弟兄。

    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

    譯文

    自信的人,別人也信任他,即使相隔遙遠如胡地和越地的人也如同兄弟;

    自我懷疑的人,別人也懷疑他,仿佛自己周圍全是敵人。

    原文

    漁獵不同風,舟車不并容。

    飲食嗜好,禮義貪殘,四夷與中國殊若冰炭。

    至于推誠則不欺,守信則不疑,非但六合之內可行,

    動天地感鬼神,非誠信不可。

    譯文

    捕魚和打獵的方式不同,船和車不能同時容納。

    飲食喜好、禮儀規范、貪婪殘暴等方面,四方夷族和中原地區差異巨大如同冰與炭。

    至于推心置腹就不會有欺騙,堅守信用就不會有懷疑,不但在全天下都可行,

    甚至能感動天地、鬼神,沒有誠信是不行的。

    原文

    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確,而力猶恐不及。

    為惡如乗駿走坂,雖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譯文

    做善事就如同背著沉重的東西登山,志向雖然堅定,但力量還是恐怕不夠。

    做惡事就如同騎著駿馬沖下山坡,即使不揮鞭,速度也快得無法控制。

    原文

    務名者,殺其身。

    多財者,禍其后。

    譯文

    追求名聲的人,會害了自己的性命。

    擁有很多財富的人,會給后代帶來災禍。

    原文

    善惡報緩者,非天網踈,

    是欲成君子而滅小人也。

    譯文

    善惡的報應來得慢,不是天網稀疏,

    而是想要成就君子而消滅小人。

    原文

    禍福者,天地所以愛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萬物。

    故君子恐懼而畏,小人僥幸而忽。

    畏其禍則福生,忽其福則禍至。

    傳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也。

    譯文

    禍福,是天地用來愛護人的方式。就像雷、雨、雪、霜,都是想要生成萬物。

    所以君子因恐懼而敬畏,小人卻心存僥幸而忽視。

    敬畏災禍那么福就會產生,忽視福分那么災禍就會到來。

    正如《左傳》中所說禍福沒有定數,都是人自己招來的。

    原文

    薄于所親,而責人重者,不可與言交好。

    名欲速者,不可與共謀。

    貪而喜詐者,不可與同利害。

    忍而好勝者,不可與同逸樂。

    譯文

    對自己的親人刻薄,卻苛責別人很重的人,不能和他談論交好之事。

    追求名聲速度快的人,不能和他共同謀劃。

    貪婪而喜歡欺詐的人,不能和他共享利益和承擔風險。

    隱忍而喜好爭勝的人,不能和他一同安逸享樂。

    原文

    以忠沽名者,訐。

    以信沽名者,詐。

    以亷沽名者,貪。

    以潔沽名者,污。

    忠信亷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

    有一于此,鄉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譯文

    用忠誠來沽名釣譽的人,是好攻擊別人。

    用誠信來沽名釣譽的人,是狡詐。

    用廉潔來沽名釣譽的人,是貪婪。

    用高潔來沽名釣譽的人,是污濁。

    忠誠、誠信、廉潔、高潔,是立身的根本,不是用來釣取名聲的工具。

    如果有其中一種情況,那么那些偽善的人,又有什么可取之處呢!

    原文

    為已重者,不仁。

    好廣積者,不義。

    足恭者,無禮。

    貪名者,無智。

    譯文

    只看重自己的人,是不仁。

    喜歡大量積聚財富的人,是不義。

    過度恭敬的人,是無禮。

    貪圖名聲的人,是無智。

    原文

    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

    或聞之曰:欲可去乎?

    曰:不可。

    饑者欲食,寒者欲衣,無后者欲子孫,是甘于自殺也。

    然知足而不貪,知節而不滛,無沽名之心,而不求功,亦庻幾乎欲可窒也。

    譯文

    功名、官爵、貨財、聲色,都可稱之為欲望,都可能導致殺身之禍。

    有人聽到這里問道:欲望可以去除嗎?

    回答說:不可以。

    饑餓的人想要食物,寒冷的人想要衣服,沒有后代的人想要子孫,這是甘愿自殺式的行為。

    然而知足而不貪婪,知道節制而不淫亂,沒有沽名釣譽之心,也不追求功勞,這樣或許可以遏制欲望。

    原文

    立身之道,內剛外柔。

    肥家之道,上遜下順。

    不和,不可以接物。

    不容,不可以馭下。

    譯文

    立身的原則是內心剛強而外表柔和。

    使家庭富裕的方法是長輩謙遜而晚輩順從。

    不和睦,就不能與他人交往;

    不寬容,就不能駕馭下屬。

    原文

    天下有甚于饑食渴飲之道?

    而世或以名稱,已或以為能事,哀哉!

    臣之忠子之孝弟之悌是也。

    孔子以文學為孝悌之余事,孟子謂良知良能不出于學,是非圣人,強人以甚難耳。豈愛欲汩其心,而妻子爵祿為賊忠孝之具。

    間有得臣子之道者,宜乎表出于世,茍以孔孟之道反求諸已,則知舍孝悌不足以。

    為人移孝悌,為忠順則立身,行已之道當然,世或可稱,已何能之有?

    譯文

    天下有比饑餓時吃飯、口渴時喝水更重要的道理嗎?

    然而世人有的以名聲來標榜自己,有的以為自己有能力做事,實在可悲啊!

    臣子的忠誠、子女的孝順、兄弟的友愛就是這樣的道理。

    孔子把文學看作是孝悌之余的事情,孟子說良知良能不是從學習中得來,這并不是圣人強人所難。難道是愛欲淹沒了人心,而妻子、兒女、爵位、俸祿成為損害忠孝的工具嗎?

    偶爾有懂得臣子之道的人,應該在世上表現出來,如果用孔孟之道反過來要求自己,就會知道舍棄孝悌就不足以做人。

    把孝悌轉化為忠誠和順,那么立身行事的原則就自然恰當,世人或許會稱贊,但自己又有什么特別的能力呢?

    原文

    其出而用藥療疾,知古今無方可用。

    此無他,聞見力極則止。

    至于應變,則無有窮盡噫。

    豈但論醫也,士之學問,其失正在是。

    茍以是心反之,孳孳旦夜,自不知為有余,縱未能盡愈天下之疾,亦庻幾乎十失二三也。

    譯文

    那些出來用藥治病的人,知道古今沒有固定的方子可用。

    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見聞和能力達到極限就停止了。

    至于應對變化,就沒有窮盡了。

    唉!這哪里只是談論醫術呢?士人的學問,失誤也正在這里。

    如果用這樣的心態反過來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日夜努力,自然不會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即使不能完全治愈天下的疾病,也或許能減少十分之二三的失誤。

    原文

    知不足者,好學。

    恥問者,自滿。

    一為君子,一為小人,自取如何耳。

    譯文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愛好學習。

    以向人請教為恥的人,自我滿足。

    一個是君子,一個是小人,取決于自己如何選擇。

    原文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禍。

    不自滿者,受益。

    不自是者,博聞。

    吉兇悔吝自天然,無有不由己者。

    譯文

    不自我尊重的人,會招致侮辱。

    不自我畏懼的人,會招來災禍。

    不自我滿足的人,會受益。

    不自我肯定的人,會見識廣博。

    吉祥、兇險、悔恨、吝惜自然有其規律,沒有不是由自己決定的。

    原文

    壽夭在天,安危在人。

    知天理者,夭。

    或可壽忽人事者,雖安必危。

    譯文

    壽命長短在于上天,安危在于人自己。

    懂得天理的人,即使壽命短也可能長壽;

    忽視人事的人,即使暫時安全也必定危險。

    原文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仭。

    萬斛之舟溯于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

    勢使然也。

    若馳羣馬于平陸,集多士于大庭,非駿足竒才,不可得先。

    譯文

    千斤重的石頭放在陡坡上,一點力氣就可以讓它落下很深。

    萬斛重的船在急流中逆流而上,一片帆就可以行駛千里。

    這是形勢所導致的。

    就像在平地上驅使群馬,在大庭中聚集眾多人才,不是駿馬奇才,不可能領先。

    原文

    人之有過失,猶身之有疾病,

    攻之以藥石,誨之以廉恥,

    雖過失,不害為賢者。

    雖疾病,不失為全人。

    譯文

    人有過失,就像身體有疾病,

    用藥物和道理來治療,用廉恥來教誨,

    即使有過失,也不妨礙成為賢者。

    即使有疾病,也不失為完整的人。

    原文

    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見善,舜跖之徒自此分。

    舍生取義,固不可得。見利思義,圣人亦取之。

    殆哉!不可言。況可為乎?

    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譯文

    做善事的人不談論利益,追逐利益的人看不到善事,舜和跖這樣的人從此區分開來。

    舍生取義,固然不容易做到。看到利益能想到道義,圣人也會贊許。

    危險啊!不可言說,更何況去做呢?

    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話,非常正確。

    原文

    口腹不節,致疾之因,

    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譯文

    飲食沒有節制,是導致疾病的原因;

    念頭思慮不端正,是招來殺身之禍的根本。

    原文

    驕富貴者,戚戚。

    安貧賤者,休休。

    所以景公千駟,不及顏子之一瓢也。

    譯文

    對富貴驕矜的人,憂愁不安;

    安于貧賤的人,悠然自得。

    所以齊景公的千輛馬車,比不上顏回的一個瓢。

    原文

    外事無大小,中欲無淺深,有斷則生,無斷則死,大丈夫以斷為先。

    譯文

    外在的事情無論大小,心中的欲望無論深淺,有決斷就能生存,沒有決斷就會死亡,大丈夫應當把決斷放在首位。

    原文

    人皆有好生惡死之心,人皆有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

    譯文

    人都有熱愛生命厭惡死亡的心,人也都有舍棄生命走向死亡的行為,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不能明辨善惡。

    原文

    教子弟無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善根于心,則動容周旋,無非善。

    譬如胡越交居,再世則語音變,幼則視父兄,長則視朋友,雖然善惡有種,視先世如何耳。

    譯文

    教導子弟沒有別的方法,讓他們聽到的都是善言,看到的都是善行,把行善的觀念根植于心中,那么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無不是善。

    就如同胡人和越人共同居住,過兩代人的時間語音就會改變,年幼時看父兄,長大后看朋友,雖然善惡有遺傳因素,但也要看先輩的行為如何。

    原文

    有過能悔者,不失為君子。

    知過遂非者,其小人歟。

    譯文

    有過錯能夠悔改的人,不失為君子。

    知道過錯卻堅持錯誤的人,難道不是小人嗎?

    原文

    官爵富貴在人,謂之儻來。

    道德行義在我,謂之自得。

    儻來者足以驕妻妾,自得者可以輕公卿。

    君子所以修天爵而人爵,從之。

    譯文

    官爵富貴取決于他人,可稱之為偶然得來。

    道德品行道義取決于自己,可稱之為自己所擁有。

    偶然得來的東西足以讓妻妾驕矜,自己擁有的道德品行可以讓自己輕視公卿。

    所以君子修養天賜的爵位,而他人給予的爵位也會隨之而來。

    原文

    事親有隱,而無犯事。

    君有犯,而無隱事。

    師無犯,無隱。

    圣人不易之論也。

    古之所謂犯者,以己所見而陳之于君,不以犯上為犯也。

    后世所謂犯者,處卑位而言非,其職徒以沽名之心務行其說,直前詆訐,無益于世。

    愚以謂若能以事師之道事君,無隱則不敢逄君之惡,無犯則不忍暴君之失,諫可行,言可聽,膏澤可下于民,不亦美歟!

    譯文

    侍奉父母要有所隱瞞而不能冒犯,

    侍奉君主可以冒犯但不能隱瞞,

    侍奉老師既不能冒犯也不能隱瞞。

    這是圣人不變的道理。

    古代所說的冒犯,是把自己的見解陳述給君主,不是把冒犯上級當作冒犯。

    后世所說的冒犯,是處于卑下的地位卻談論不屬自己職責的事,只是出于沽名釣譽的心理竭力推行自己的主張,徑直詆毀攻擊,對世事毫無益處。

    我認為如果能以侍奉老師的方式侍奉君主,不隱瞞就不敢迎合君主的錯誤,不冒犯就不忍心無視君主的過失,勸諫可以被采納,言論可以被聽取,恩澤可以施予百姓,不是很好嗎!

    原文

    欲去病,則正本。

    本固,則病可攻,藥石可以效。

    欲齊家,則正身,身端,則家可理,號令可以行。

    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譯文

    想要去除疾病,就要從根本上著手。

    根本穩固了,疾病就可以治療,藥物就可以發揮效用。

    想要整治家庭,就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了,家庭就可以治理,號令就可以施行。穩固根本、端正自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原文

    事親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

    良知固存,雖妻子不能移。

    其愛推此以盡為臣之道。則爵祿安能易其守。

    子惟知有親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

    所以良知者,其可忘乎?

    譯文

    侍奉父母孝順的人,侍奉君主必定忠誠,怎么知道呢?

    因為良知本來就存在,即使是妻子兒女也不能改變這種愛。

    把這種愛推廣開來,盡到做臣子的道理,那么爵位俸祿怎么能改變他的操守呢?子女只知道有父母,怎么會不孝順呢?

    臣子只知道有君主,怎么會不忠誠呢?

    所以良知,怎么可以忘記呢?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須之理也。

    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后孝,弟不可待兄友而后恭。

    譬猶責人以信,然后報之以誠。

    盡己之當,為君子所以立身之道。非求偹于人也。以禮義為交際之道,以亷恥為律己之法,游息于是,朋友見欽,而不敢欺妻子。取法而不敢侮。

    盡思患預防之理,所以譬之四維,其可廢而不張乎。

    譯文

    父親慈愛兒子孝順,兄長友愛弟弟恭敬,這是相互需要的道理。

    然而子女不能等父親慈愛了才孝順,弟弟不能等兄長友愛了才恭敬。

    就好比要求別人講信用,然后自己以真誠回報。

    盡自己應當做的,是君子立身的原則,

    不是要求別人完備。以禮義作為交際的原則,以廉潔知恥作為約束自己的方法,在這樣的原則下生活,朋友會敬重而不敢欺騙,妻子兒女會效仿而不敢輕慢。

    充分考慮預防禍患的道理,就如同國家的四維,怎么可以廢棄而不加以張揚呢?

    原文

    畋獵聲色之娯,易而難反。

    車服口體之奉,相尚而無厭。

    皆非逸豫安樂之道。

    靜吉動兇,德休偽拙,圣人戒告甚切,至反身而求,樂莫大焉。

    知此為君子,昧此為小人。

    譯文

    打獵、沉迷聲色的娛樂,容易沉溺其中而難以自拔。

    對車輛服飾、飲食等物質享受的追求,相互攀比且沒有滿足的時候。

    這些都不是安逸愉悅、享受快樂的正確之道。

    安靜為吉、妄動為兇,美德美好而虛偽拙劣,圣人的告誡非常懇切。至于反躬自省去追求快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明白這個道理的是君子,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是小人。

    原文

    恐懼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懼,則畏。

    畏可以免禍。事后而恐懼,則悔。

    悔可以改過。

    知者以畏消悔,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

    故智者保身,愚者殺身,大哉所謂恐懼也。

    譯文

    恐懼是修身的根本。事情發生之前感到恐懼,就會敬畏。

    敬畏可以避免災禍。事情發生之后感到恐懼,就會后悔。

    后悔可以改正過錯。

    有智慧的人用敬畏消除后悔,愚蠢的人無所畏懼且不知后悔。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保全自身,愚蠢的人會害了自己,恐懼的作用真是重大啊。

    原文

    心可逸,形不可不勞,

    道可樂,身不可不憂,

    形不勞則怠惰,易弊。

    身不憂則荒淫,不立。

    故逸生于勞,而嘗休。

    樂生于憂,而無厭。

    是逸樂也,憂勞其可忘乎?

    譯文

    內心可以安逸,但身體不能不勞累;

    道理可以讓人快樂,但自身不能不憂慮。

    身體不勞累就會怠惰,容易衰敗。

    自身不憂慮就會荒淫,不能有所成就。

    所以安逸產生于勞累,且要時常休息。

    快樂產生于憂慮,且不會滿足。

    這樣的安逸和快樂,憂慮和勞累難道可以忘記嗎?

    原文

    毀譽雜至,觀其事,則毀譽明

    善惡混淆。公其心,則善惡判

    此在上之職也。

    若智効一官,能効一職,行其所當為,而不問毀譽,立乎其中道,則善惡如白黑也。

    譯文

    詆毀和贊譽紛紛到來,觀察事情本身,那么詆毀和贊譽就會分明;

    善惡相互混淆,秉持公正之心,那么善惡就能分辨

    這是處于上位者的職責。

    如果智慧能勝任一個官職,能力能做好一份職責,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而不關心詆毀和贊譽,站在中正之道上,那么善惡就如同黑白一樣分明。

    原文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

    所以古人臨大節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君子人則不然,無古、無今、無治、無亂、出則忠、入則孝、用則智、舍則愚。

    譯文

    古代的人修養自身來躲避名聲,現在的人修飾自己來求取贊譽。

    所以古代的人在面臨重大節操考驗時不會動搖,現在的人見到小的利益就容易改變操守。

    君子則不是這樣,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太平還是混亂,在外就忠誠,在家就孝順,被任用就發揮才智,不被任用就表現得愚鈍。

    原文

    事親孝,則專其愛,而妻子不能移。

    事君忠,則盡其職,而爵祿不能動。

    竭力于親者,不必湏士類。

    致身于君者,不必問品秩。

    譯文

    侍奉父母孝順,就會專注于這份愛,連妻子兒女也不能改變這份孝心。

    侍奉君主忠誠,就會盡到自己的職責,連爵位俸祿也不能動搖這份忠誠。

    竭力侍奉雙親的人,不一定必須是士大夫階層。

    獻身于君主的人,不一定必須詢問品級職位。

    原文

    黼藻太平,戡定禍亂,可以謂之忠乎?

    茍有隱于君,不若愚下不欺之忠也。

    列侯而封,擊鮮而食,可以謂之孝乎?

    茍有違于親,不若貧賤養志之孝也。

    譯文

    粉飾太平、平定禍亂,可以稱之為忠誠嗎?

    如果對君主有所隱瞞,不如那些愚笨但不欺騙君主的忠誠。

    被封為列侯、享受新鮮美食,可以稱之為孝順嗎?

    如果有違背父母的地方,不如那些貧賤卻能堅守志向奉養雙親的孝順。

    原文

    有圣賢之君,無忠直之臣,則聰明不能逹逺,雖圣賢,或可欺大哉!所謂為君難。

    譯文

    有圣賢的君主,如果沒有忠誠正直的臣子,那么君主的聰明才智就不能傳達到遠方,即使是圣賢之君,也可能被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做君主很難啊。

    原文

    財用足以富國家,一夫可為。

    風俗所以系治亂,非有位,君子不能變。

    必欲弭禍亂,致太平,非風俗淳儉不可。

    譯文

    財富足夠使國家富足,一個普通人也能做到。

    風俗關系到國家的治亂,沒有一定的地位,君子也難以改變風俗。

    如果一定要消除禍亂、實現太平,那么沒有淳樸節儉的風俗是不行的。

    原文

    愛君切者,不知有富貴。

    為己重者,不能立功名。

    譯文

    熱愛君主深切的人,不會在乎富貴。

    把自己看得很重的人,不能建立功名。

    原文

    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棟梁之材生。

    水有所養,則泉源壯,而流派長,灌溉之利博。

    人有所養,則志氣大,而識見明忠義之士出。

    可不養哉!故孟子所謂茍得其養,無物不長也。

    譯文

    樹木得到滋養,那么根本就會穩固,枝葉就會繁茂,棟梁之材就會生長出來。

    水得到滋養,那么泉源就會壯大,流派就會綿長,灌溉的益處就會廣大。

    人得到滋養,那么志氣就會宏大,見識就會明達,忠義之士就會出現。

    怎么能不加以滋養呢!所以孟子所說的如果得到恰當的滋養,沒有什么東西是不能生長的。

    原文

    財不難聚也,取予當,則富足。

    國不難治也,邪正辨,則丕平。

    風不難化也,自上及下,而風行。

    俗不難革也,自邇及逺,而俗變。

    譯文

    財富不難積聚,獲取和給予恰當,就會富足。

    國家不難治理,辨別邪正,就會太平。

    風氣不難教化,從上到下推行,風氣就會流行。

    風俗不難變革,從近處到遠處推廣,風俗就會改變。

    原文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曲盡其孝。

    以保富貴之策奉君,則無徃不忠。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譯文

    用愛妻子兒女的心去侍奉雙親,就能竭盡孝道。

    用保住富貴的策略去侍奉君主,就會無處不忠。

    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就會少犯錯誤。

    用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就能保全交情。

    原文

    士大夫若止以一官之廩祿計,則不知其為素餐。

    請以驅役之卒,奉承之吏,供帳居處,詳陳悉算,則廩然如履氷,岌然如臨淵,有媿于方寸者多矣。若于奉公治民之。

    譯文

    士大夫如果只以一個官職的俸祿來計算,就不知道自己是無功受祿。

    請把驅使的士卒、奉承的官吏、供給的帳幕居所等詳細陳述、全部計算,就會感到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心中有愧的地方就很多了。那么在治民之事上應當用心盡力、廉潔奉公、勤勉作為。

    原文

    道不加思,則竊人之財,不足為盜矣。

    譯文

    如果對為道之事不加思考,那么竊取別人的財物這種行為,相比之下都算不上真正的盜賊了。

    原文

    堂下逺于千里,況于九重之深,雖堯舜不能知。

    比屋有人,能以所聞所見上體人君,愛民求治之意,委曲詳陳之,則都俞之間,可以弭禍亂,不兵而致太平也。

    譯文

    殿堂之下的情況與千里之外一樣難以知曉,更何況皇宮深處,即使是堯、舜也不能全部了解。

    如果家家戶戶有人能夠把自己所聽到和看到的事情,體會君主愛護百姓、追求治理的心意,詳盡委婉地陳述出來,那么在君臣問答之間,就可以消除禍亂,不用戰爭就能實現太平。

    原文

    以忠孝遺子孫者,昌。

    以智術遺子孫者,亡。

    以謙接物者,強。

    以善自衛者,良。

    譯文

    把忠孝傳給子孫的人,家族昌盛。

    把智謀權術傳給子孫的人,家族敗亡。

    用謙遜態度待人接物的人,強大。

    用善行自我保護的人,優秀。

    原文

    爾謀不臧,悔之何及,

    爾見不長,教之何益。

    譯文

    你的計謀不好,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你的見識不長遠,教導又有什么益處呢?

    原文

    利心專,則背道。

    私意確,則確公。

    譯文

    利欲之心太專注,就會背離正道。

    私心太堅定,就會損害公正。

    原文

    能自愛者,未必能成人。自欺者,必罔人。

    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自忍者,必害人。

    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也。

    譯文

    能夠自愛(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未必能夠成就他人。自我欺騙的人,必定會欺騙他人。

    能夠自我節儉的人,未必能夠周濟他人。自我忍耐的人,必定會傷害他人。

    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做善事難,做惡事容易。

    原文

    子之事親,不能承顏養志,則必不能忠于君弟之事,兄不能致恭盡禮,則必不能遜于長上。

    譯文

    子女侍奉雙親,如果不能順從父母的臉色、奉養父母的志向,就必定不能忠誠于君主;弟弟侍奉兄長,如果不能做到恭敬有禮,就必定不能對長輩謙遜。

    原文

    家不和,無以見孝子;

    國不亂,無以見忠臣。

    如是則孝子忠臣不容見于世也。

    仆竊疑之,有人能克諧六親,欽順父母家,不使不和,莫大之孝也。

    有人能引君當道,將順正救國,不使之亂,莫大之忠也。

    譯文

    有人說家庭不和睦,就無法見到孝子;

    國家不混亂,就無法見到忠臣。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孝子和忠臣就不能在世上出現了。

    我私下對此表示懷疑。有人能夠使六親和睦,恭敬順從父母,不讓家庭不和睦,這是最大的孝。

    有人能夠引導君主走正確的道路,順從并匡正國家,不讓國家陷入混亂,這是最大的忠。

    原文

    嘗謂風俗不淳儉,則財用無豐足。

    葢貴富者,奢侈相尚。
    奉養之外,棄廢。

    寳貨窮極,土木惟務相勝,貧賤者專于工巧伎藝,古所未見。

    一日之直可以獲農夫終歲之利,故棄本逐末,

    耕桑者少而衣食者多,求其盈余儲積,不亦難哉!

    甲胄之士可以責以御侮,州縣之吏不過委以簿書,

    事君而變薄俗,非大有力者不可。

    譯文

    曾經說過如果風俗不淳樸節儉,那么財用就不會豐足。

    富貴的人,相互崇尚奢侈,在奉養之外,浪費寶物財物,極盡奢華地營造土木工程,只是追求相互攀比。貧賤的人專注于工巧伎藝,這是古代所沒有見過的。

    一天的收入可以獲得農夫一年的收益,所以人們舍棄根本追逐末節,

    從事耕桑的人少而衣食無憂的人多,要想求得盈余和儲蓄積累,不是很難嗎!

    披甲戴胄的將士可以被要求抵御外敵,州縣的官吏不過被委派處理文書之事,侍奉君主并改變淺薄的風俗,不是非常有能力的人是做不到的。

    原文

    婦人悍者,必淫。丑者,必妬。

    如士大夫繆者,忌險者,疑必然之理也。

    譯文

    兇悍的婦人必定淫蕩,貌丑的婦人必定嫉妒,

    就如同士大夫中乖謬的人必定忌恨、陰險的人必定多疑一樣,這是必然的道理。

    原文

    費萬金為一瞬之樂,孰若散而活餒者幾千百人。

    處眇軀以廣廈,何如庇寒士以一席之地乎?

    譯文

    花費萬金來獲取一瞬間的快樂,哪里比得上把這些錢散發出去救活饑餓的幾千幾百人呢?

    居住在高大的房屋里卻只有渺小的身軀,哪里比得上給寒士提供一席之地來遮風避雨呢?

    原文

    知足者貧賤亦樂,

    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譯文

    知足的人即使貧賤也快樂,

    不知足的人即使富貴也憂愁。

    原文

    夙興夜寐,無非忠孝者,人不知天必知之。

    飽食暖衣,恬然自衛者,身雖安,其如子孫何?

    譯文

    早起晚睡,一心都是忠孝之事的人,別人不知道但上天必定知道。

    飽食暖衣,安然地只顧自我保護的人,自身雖然安逸,但對子孫后代又能怎樣呢?

    原文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草木者,以其有為耳!皮毛齒角,禽獸以用。

    而名香味補,瀉草木以功,而著人之生也,無德以表俗,無功以及物,曾禽獸草木之不若也,哀哉!

    譯文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草木,是因為人有所作為。皮毛齒角,是禽獸的用處;

    名香味補、瀉,是草木的功效。而人的生命,如果沒有品德來為世俗做表率,沒有功績來惠及萬物,那連禽獸草木都不如,實在可悲啊!

    原文

    噐滿則溢,

    人滿則喪。

    譯文

    容器滿了就會溢出,

    人自滿就會遭受損失。

    原文

    用心專者,雷霆不聞其響。寒暑不知其勞。

    為己重者,不知富貴可以殺身,功名可以及后。

    行四通八達之衢者,不迷。

    思大公至正之道者,不惑。

    譯文

    用心專一的人,聽不見雷霆的響聲,感覺不到寒暑的辛勞。

    把自己看得很重的人,不知道富貴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功名可能會澤及后代。行走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的人不會迷路,

    思考大公至正之道的人不會迷惑。

    原文

    蠻夷不可以力勝,而可以信服;

    鬼神,不可以情通,而可以誠達,

    況渉世與人,為徒誠信,其可舍諸。

    譯文

    蠻夷之人不能靠武力戰勝,而可以靠誠信使他們信服;

    鬼神不能靠感情溝通,而可以靠真誠抵達。

    何況在世間與人交往,作為人,誠信怎么可以舍棄呢?

    原文

    歲月己徃者,不可復。

    未來者,不可期。

    見在者,不可失。

    為善,則善應。

    為惡,則惡報。

    成名滅身,惟自取之。

    譯文

    已經過去的歲月,不可再回來;

    未來的日子,不可預期;

    現在的時光,不可失去。

    做善事,就會有善的回應;

    做惡事,就會有惡的報應。

    成就名聲還是毀滅自身,全在于自己的選擇。

    原文

    以德遺后者,昌。

    以禍遺后者,亡。

    謙柔卑退者,德之余。

    強忍奸詐者,禍之始。

    譯文

    用美德留給后代的人,家族昌盛。

    把災禍留給后代的人,家族敗亡。

    謙虛、溫柔、謙卑、退讓,是美德的余韻。

    強橫、忍耐、奸詐,是災禍的開端。

    原文

    舜之所以為孝者,有頑父嚚母傲弟,人不幸,而有此。

    當克諧如舜,不為甚難。

    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譯文

    舜之所以被稱為孝順,是因為他有頑固的父親、愚蠢的母親和傲慢的弟弟。

    人如果不幸有這樣的家人,應當像舜一樣使家庭和諧,并不是特別困難。

    孟子說:“舜是什么人呢?我是什么人呢?有作為的人也會像舜一樣。”

    原文

    韓非作《說難》,而卒斃于說,

    豈非所謂多言數窮之戒耶。

    譯文

    韓非寫了《說難》,最終卻因游說而死,

    難道不是所說的 “多言數窮” 的教訓嗎?

    原文

    屈己者,能處眾。

    好勝者,必遇敵。

    譯文

    委屈自己的人,能夠與眾人相處。

    喜好爭勝的人,必定會遇到敵人。

    原文

    欲常服者,不爭。

    欲常樂者,自足。

    譯文

    想要長久安寧的人,不與人爭斗。

    想要常常快樂的人,懂得自我滿足。

    原文

    有限之噐,投之滿盈,則溢。

    太虛之空,物物自容,靜。

    躁寛猛視,量之如何耳。

    譯文

    有限的容器,投入滿了就會溢出。

    廣闊的天空,萬物自然能容納,關鍵在于安靜。

    急躁、寬容、嚴厲,要看度量如何。

    原文

    張飽帆于大江,驟駿馬于平陸,天下之至快,反思則憂,

    處不爭之地,乘獨后之馬,人或我嗤,樂莫大焉。

    譯文

    在大江上揚起飽滿的風帆,在平地上疾馳駿馬,是天下最快意的事情,但反思起來就會憂慮。

    處于不爭的境地,騎著落在最后的馬,別人也許會嘲笑我,但快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原文

    勝于己者,可師。

    拙于己者,可役。

    愛于己者,知善而不知惡。

    憎于己者,見惡而不見善。

    譯文

    比自己強的人,可以作為老師。

    比自己差的人,可以役使。

    喜愛自己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缺點。

    憎惡自己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

    原文

    強辨者,飾非,不知過之可改。

    謙恭者,無諍,知善之可遷。

    善惡在自為,父子不相授,堯為父,而有丹朱。

    舜為子,而有瞽瞍。

    堯與賢易,舜克諧,以孝難。

    譯文

    強詞奪理的人,掩飾錯誤,不知道過錯可以改正。

    謙恭的人,不與人爭執,知道可以學習善。

    善惡在于自己的行為,父子之間也不能相互傳授,堯作為父親,卻有丹朱這樣的兒子。

    舜作為兒子,卻有瞽瞍這樣的父親。堯

    把天下讓給賢人容易,舜能使家庭和諧盡孝很難。

    原文

    與善人交,有終身了無所得者。

    與不善人交,動靜語黙之間,亦從而似之。

    何耶?人性如水,為不善,如就下。

    交友之間,安可不擇?

    譯文

    與善人交往,有終身毫無所獲的人。

    與不善的人交往,在言行舉止之間,也會跟著相似。

    為什么呢?人性如同水,做不善的事,就像水往低處流。

    在交友之間,怎么能不慎重選擇呢?

    原文

    人之制性,當如堤防之制水,朝培暮植,猶恐蟻漏之易壊,若泛濫不固,一傾而不可覆也。

    譯文

    人控制性情,應當像堤防控制水一樣,早晚培土種植,還擔心像螞蟻洞穴那樣容易損壞,如果泛濫不堅固,一旦決堤就不可挽回了。

    原文

    近世士大夫多為子弟所累,是溺于愛而甘受其謗,殊不知父當不義,圣人猶許子諍。

    子弟不肖,而不能令是,納于邪而不知義,方之訓也。父兄之罪大矣。

    譯文

    近代士大夫多被子弟所拖累,這是沉溺于愛而甘愿接受他們的誹謗,卻不知道父親做不義的事,圣人尚且允許兒子直言規勸。

    子弟不賢能,卻不能教導他們,這是接受邪惡而不知義,進行訓誡的時候,父兄的罪過就大了。

    原文

    綺語背道,

    雜學亂性。

    譯文

    華麗不實的語言背離正道,

    雜亂的學問擾亂性情。

    原文

    邪正者,治亂之本。

    賞罰者,治亂之具。

    舉正措邪,賞善罰惡,未有不治者邪。

    正相雜賞,罰不當求,治亦難矣哉!

    譯文

    邪正之分,是治亂的根本。

    賞罰之法,是治亂的工具。

    推舉正直、摒棄邪惡,獎賞善良、懲罰罪惡,沒有不能治理好的。

    邪惡與正直相混雜,獎賞與懲罰不恰當,要想實現治理也很難啊!

    原文

    不臨難,不見忠臣之心。

    不趨利,不知義士之節。

    譯文

    不面臨危難,就看不到忠臣的心。

    不追求利益,就不知道義士的氣節。

    原文

    予奪者,上之柄,臣不得専。

    賞罰者,上之權,其可私以循人乎?

    譯文

    給予和剝奪,是君主的權柄,臣子不能擅自專權。

    獎賞和懲罰,是君主的權力,怎么可以徇私用來對待他人呢?

    原文

    天下有正道,邪不可干。

    以邪干正者,國不治。

    天下有公議,私不可奪,以私奪公者,人弗服。

    譯文

    天下有正道,邪惡不能侵犯。

    用邪惡侵犯正道的,國家不能得到治理。

    天下有公正的議論,私心不能剝奪,用私心剝奪公議的,人們不會信服。

    原文

    富貴在天,取舍在人,

    在天者聽,在人者斷,

    善良者聽之,道謙損者斷之本。

    譯文

    富貴由上天決定,取舍由人決定。

    由上天決定的就聽從,由人決定的就決斷。

    對于善良的人來說,聽從上天安排,以謙虛、自我減損作為決斷的根本。

    原文

    富貴以道得,伊尹是也。

    貧賤以道守,顏淵是也。

    俱為圣為賢,負鼎干湯,與簞瓢陋巷,

    勞逸憂樂不可同日而語也。

    譯文

    憑借正道獲得富貴的,伊尹就是這樣。

    憑借正道堅守貧賤的,顏淵就是這樣。

    他們都是圣賢之人,背著鼎去輔佐商湯和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簡陋生活,

    勞累安逸、憂愁快樂不可同日而語。

    原文

    圣賢師心,不師跡。

    雖百世,而道同。

    后世師跡,不師心,

    雖時同,而術異。

    譯文

    圣賢之人學習其思想,而不學習其行為。

    即使相隔百世,道理也是相同的。

    后世之人學習其行為,而不學習其思想,

    即使處于同一時代,方法也不同。

    原文

    目主明五色,可以盲其明。

    耳主聰五音,可以聾其聰。

    非耳目之罪,心不正,則視聽狂。

    聰不聰,明不明也。

    譯文

    眼睛主管分辨五色,可以使其明亮被蒙蔽。

    耳朵主管聆聽五音,可以使其靈敏被損害。

    這不是耳朵和眼睛的罪過,而是心思不端正,那么視覺和聽覺就會失常。

    就會聽也聽不真切,看也看不明白。

    原文

    大則治亂邪正,小則晝夜死生,皆反手耳。

    反邪則正,反亂則治,反夜則晝,反死則生,

    豈可猶豫茍且而為哉!

    譯文

    大到國家的治亂邪正,小到晝夜生死,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反對邪惡就會歸于正道,反對混亂就會實現安定,反對黑夜就會迎來白晝,反對死亡就會獲得新生,

    怎么可以猶豫不決、敷衍了事地去做呢!

    原文

    耳雖聞,目不親見者,不可從而言之。

    流言可以惑眾,若文其言,而貽后世,恐是非邪正失實。

    譯文

    耳朵雖然聽到,但眼睛沒有親眼見到的事情,不可以跟著傳言去說。

    流言可以迷惑眾人,如果把這些話記錄下來傳給后世,恐怕是非邪正會失去真實性。

    原文

    憂國者不顧身,

    愛民者不罔上。

    譯文

    憂慮國家的人不顧惜自身,

    愛護百姓的人不欺騙君主。

    原文

    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者,強辯,足以惑眾。

    以無為有,以有為無者,便僻,足以媚人。

    心可欺,天可欺乎?

    譯文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人,強詞奪理,足以迷惑眾人。

    把沒有的說成有,把有的說成沒有的人,諂媚逢迎,足以討好他人。

    人心可以欺騙,上天可以欺騙嗎?

    原文

    君子獨立而持正,故助之者鮮。

    小人挾黨以濟私,故從之者多。

    譯文

    君子獨立而秉持正道,所以幫助他的人很少。

    小人拉幫結派以謀取私利,所以跟隨他的人很多。

    原文

    君子周身以道,

    小人周身以術。

    譯文

    君子用道來規范自身,

    小人用權術來經營自身。

    原文

    憂天下國家者,

    其慮深,其志大,其利博,

    其言似迃,其合亦寡,其遇亦難,

    吾孔孟是也。

    譯文

    憂慮天下國家的人,

    思慮深刻,志向遠大,利益廣大,

    言語看似迂闊,與他們志同道合的人也少,他們的機遇也很難得,

    我們的孔子、孟子就是這樣的人。

    原文

    趨快捷方式者,不問大路。

    喜佞言者,不親正人。

    譯文

    追求捷徑的人,不會去問大路在哪里。

    喜歡諂媚之言的人,不會親近正直的人。

    原文

    得天地之至和者,為君子。故溫良慈儉。

    秉陰陽之繆盭者,為小人。故兇詐奸邪。

    譯文

    得到天地間極致和諧之氣的人,是君子。所以溫和、善良、慈愛、節儉。

    秉持陰陽錯亂之氣的人,是小人。所以兇險、狡詐、奸邪。

    原文

    重名節者,識有余而巧不足。

    保富貴者,智不足而才有余。

    智識明者,君子。

    才巧勝者,小人。

    譯文

    看重名節的人,見識有余而機巧不足。

    保住富貴的人,智慧不足而才能有余。

    智慧見識高明的人,是君子。

    才能機巧過人的人,是小人。

    原文

    善惡之性,不可易。

    如水不能燥,火不能濕,

    形色語黙之間,善惡自見。

    譯文

    善惡的本性,不可改變。

    就像水不能干燥,火不能濕潤一樣,

    在形體、臉色、言語、沉默之間,善惡自然顯現。

    原文

    古之人孝弟力田行著于鄉州,黨族名聞于朝,故命之以官。

    其臨民也。安得不豈弟?其從事也,安得不服勞?其事君也,安得不忠?

    譯文

    古代的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努力耕作,品行在鄉里、州中被稱贊,家族名聲在朝廷被聽聞,所以被任命為官。

    他們治理百姓的時候,怎么能不溫和快樂呢?他們做事的時候,怎么能不勤勞呢?他們侍奉君主的時候,怎么能不忠誠呢?

    原文

    愛身者,所以孝于親。

    愛民者,所以忠于君。

    譯文

    愛護自身的人,所以能孝順父母。

    愛護百姓的人,所以能忠誠于君主。

    原文

    高不可欺者,天也。

    尊不可欺者,君也。

    內不可欺者,親也。

    外不可欺者,人也。

    四者既不可欺,心其可欺乎?

    我心不欺人,其欺我乎

    譯文

    高不可欺的,是天。

    尊不可欺的,是君。

    內不可欺的,是親人。

    外不可欺的,是眾人。

    這四者既然不可欺騙,那么心可以欺騙嗎?

    我的心不欺騙別人,別人會欺騙我嗎?

    原文

    溺愛者受制于妻子,

    患失者屈己于富貴。

    譯文

    過分溺愛的人被妻子兒女所控制,

    害怕失去的人在富貴面前委屈自己。

    原文

    大丈夫見善明,故重名節于泰山,

    用心剛,故輕生死如鴻毛。

    譯文

    大丈夫看到善行明智,所以把名節看得比泰山還重;

    用心剛強,所以把生死看得比鴻毛還輕。

    原文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君善責臣者,責于冗賤。

    葢嗜欲可以奪孝,富貴可以奪忠。

    譯文

    善于教導子女的父親,在孩子幼年時就教導他們。

    善于要求臣子的君主,在臣子地位低微的時候就要求他們。

    因為嗜好欲望可以奪走孝心,富貴可以奪走忠心。

    原文

    為善易避為善之名,難。

    不患人易犯而不校,難。

    譯文

    做善事容易,但躲避做善事帶來的名聲卻很難。

    不擔心別人冒犯自己而不計較很難做到。

    原文

    渉世應物,有以橫逆加我者,譬由行草莽中,荊棘之在衣,徐行緩解而已。

    所謂荊棘者,亦何心哉!如是則方寸不勞,而怨可釋。

    譯文

    在世間待人接物時,有人蠻橫無理地對待我,就好比行走在草叢中,荊棘掛在衣服上,慢慢行走解開就好了。

    所說的荊棘,又能有什么壞心思呢?像這樣就能內心不勞累,而怨恨也可以消除。

    原文

    以言傷人者,利如刀斧。

    以術害人者,毒如虎狼。

    言不可不擇,術不可不擇也。

    譯文

    用言語傷害別人的人,其傷害如同刀斧一樣鋒利。

    用權術傷害別人的人,其毒害如同虎狼一般。

    言語不能不慎重選擇,權術也不能不慎重選擇。

    原文

    古人畏四知者,謂天地彼我必有一知者,不得不畏。

    況處八達之衢,為萬目所視,畏乎所當畏,行乎所無畏可也。

    譯文

    古人畏懼 “四知”,是說天地、他人和自己之中必定有一方知道,不得不畏懼。

    何況處于四通八達的道路上,被眾人所注視,畏懼應當畏懼的,在無所畏懼的事情上行動就可以了。

    原文

    誠無悔,恕無怨,

    和無仇,忍無辱。

    譯文

    真誠就不會有悔恨,寬恕就不會有怨恨,

    平和就不會有仇人,忍耐就不會有恥辱。

    原文

    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

    為人作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譯文

    為子孫謀劃富貴的人,十有八九會失敗。

    為別人做善事提供方便的人,以后會受到恩惠。

    原文

    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

    口不言人之過,庻幾為君子。

    譯文

    耳朵不聽別人的錯誤,眼睛不看別人的短處,

    嘴巴不說別人的過錯,差不多可以算是君子了。

    原文

    為善不求人知者,謂之陰德。

    故其施廣,其惠博,天報必豐。

    是故圣人惡要譽,君子恥姑息。

    譯文

    做善事而不追求被人知道的,稱之為陰德。

    所以這種善舉影響廣泛,施予的恩惠博大,上天的回報必定豐厚。

    因此圣人厭惡沽名釣譽,君子以無原則地寬容為恥。

    原文

    仁言不如仁心之誠,利近不如利逺之博,

    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幾于姑息。

    譯文

    仁慈的言語不如仁慈的心真誠,眼前的利益不如長遠的利益廣博,

    仁慈的言語有時可能失于口,眼前的利益有時可能接近于無原則的寬容。

    原文

    智大心勞者,狂。

    力小任重者,踣。

    譯文

    智慧大但心思勞累的人,會狂妄。

    力量小卻負擔重的人,會跌倒。

    原文

    知過之為過者,恐懼不敢為。

    不知過之為過者,殺身而后已。

    譯文

    知道過錯是過錯的人,會心懷恐懼而不敢再犯。

    不知道過錯是過錯的人,會一直犯錯直到招來殺身之禍。

    原文

    攫金于市者,欲心勝而不知有羞惡。

    求珠于淵者,利心專而不顧其沉溺。

    譯文

    在集市上搶奪金子的人,欲望之心強烈而不知道羞恥。

    在深淵中尋求珍珠的人,利益之心專注而不顧及自己可能會沉溺。

    原文

    晝之所為夜,必思之,有善則樂,有過則懼,君子人也。

    晝之所為夜,不敢思行險蹈禍,以茍僥幸,其小人之徒歟。

    譯文

    白天所做的事情晚上一定要思考,有善行就感到快樂,有過錯就感到恐懼,這是君子之人。

    白天所做的事情晚上不敢思考,行事冒險、踏入禍端,只是為了僥幸獲利,這是小人之流吧。

    原文

    沽虛譽于小人,不若受之于天。

    遺貨財于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譯文

    從小人那里獲取虛假的贊譽,不如從天那里接受。

    把財物留給子孫,不如去周濟別人的急難。

    原文

    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為己重者,不知利物。

    譯文

    私心過重的人,可以泯滅公心。

    把自己看得很重的人,不知道利益他人。

    原文

    不欺,不吝,不隘,不強者,可與人為徒。

    譯文

    不欺騙、不吝嗇、不狹隘、不強勢的人,可以與人交往。

    原文

    禮義亷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

    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渉世之道,是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譯文

    禮義廉恥可以用來約束自己,不能用來約束別人。

    約束自己就會少犯錯誤,約束別人就會很少與人投合,很少與人投合就不是處世之道,所以君子責備自己,小人責備別人。

    原文

    德有余而為不足者,謙。

    財有余而為不足者,鄙。

    譯文

    德行有余卻認為自己不足的人,是謙虛。

    財物有余卻認為自己不足的人,是鄙陋。

    原文

    愚勝智,拙勝巧,訥勝辯,知此者,全身。

    昩此者,蹈禍。

    譯文

    愚笨勝過聰明,拙樸勝過機巧,木訥勝過善辯,知道這些的人,可以保全自身。

    不知道這些的人,會遭遇災禍。

    原文

    合天地者,或不能周人情。

    圖近利者,必知其無逺慮。

    塊土不能障狂瀾,匹夫不能振頹俗。

    譯文

    能與天地相合的人,或許不能周全人情。

    只圖眼前利益的人,必定知道他沒有長遠的考慮。

    一塊土不能阻擋洶涌的波濤,一個普通人不能振奮頹敗的風俗。

    原文

    蘇張通六國,而皆合。

    孔孟走天下,而不遇。

    易進難,入王霸之道,豈止如霄壤。

    譯文

    蘇秦、張儀能讓六國聯合,而都能實現合作。

    孔子、孟子奔走天下,卻不被任用。

    容易進入而難以退出,王霸之道,難道只是像天和地的差別嗎?

    原文

    陶淵明無功德以及人,而名節與古忠臣義士等。

    何耶?

    豈顏氏子以退為進,寗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歟!

    譯文

    陶淵明沒有功德施予他人,但是名節卻與古代的忠臣義士等同。

    為什么呢?

    難道他是像顏回那樣以退為進、像寧武子那樣愚笨得別人比不上的人嗎?

    原文

    巧辯者,與道多悖。

    拙訥者,渉世必踈。

    寜踈于世,不可悖于道。

    譯文

    巧言善辯的人,大多與道相悖。

    拙笨木訥的人,在世間處事必定疏略。

    寧可在世間疏略,也不能與道相悖。

    原文

    華藻見于外者,謂之文。

    今古積于中者,謂之學。

    茍見道不明,用心不正,徒只以文過飾非,所以在德行言語政事之下。

    譯文

    華麗的辭藻表現在外的,稱之為文。

    古今的知識積累在心中的,稱之為學。

    如果對道不明白,用心不端正,只是用文辭來掩飾過錯,所以在德行、言語、政事之下。

    原文

    求師問友,急于教子弟者,始于章句中。于文彩終于科第。

    所謂入孝出悌,泛愛親仁,則瞢然如冥行,豈不違吾宣圣之言乎人。

    譯文

    尋求老師詢問朋友,急切地教導子弟的人,開始于章句中的文采,最終于科舉考試中及第。

    而所說的在家孝順父母、出外敬愛兄長,廣泛地關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卻像在黑暗中行走一樣懵懂無知,這難道不是違背了我們的先圣孔子的話嗎?

    原文

    性如水,曲直方圓隨所寓,善惡邪正隨所習,富貴聲色皆就下,不勞習者也。若非見善明,用心剛強,忍力行,則決堤壞防,不流蕩者,幾希。

    譯文

    人的本性如同水,曲直方圓隨所處的環境而變化,善惡邪正隨所學習的東西而改變。富貴、聲色都趨向低處,這是不需要學習就會的。

    如果不是看到善行明智,用心剛強,努力踐行,那么就如同決堤壞防,能不隨波逐流的人很少。

    原文

    責越人以鞍馬,強胡人以舟楫,其猶詢民瘼于貴游,索寳玩于寒士,艱哉!

    譯文

    要求越人擅長騎馬,強迫胡人擅長劃船,這就如同向富貴之人詢問民間疾苦,向貧寒之士索要珍寶玩物一樣,太難了!

    原文

    用不節財,何以豐民,不蘓國,何以足?

    譯文

    使用財物不節制,怎么能使百姓富足?不使國家復蘇,怎么能充足?

    原文

    君容而斷,臣恪而忠,父嚴而慈,子孝而敬,兄愛而訓,弟恭而勞,夫和而莊,婦貞而順,人倫之道,盡矣

    !處內以睦,處外以義,檢身以正,交際以誠,行己之道至矣。

    譯文

    君主有包容之心且能決斷,臣子恭敬且忠誠,父親嚴厲且慈愛,子女孝順且恭敬,兄長友愛且教導,弟弟恭敬且勤勞,丈夫溫和且莊重,妻子忠貞且溫順,這樣人倫之道就全了。

    對內和睦,對外以義,自我檢點要端正,與人交往要真誠,為人處世之道就達到極致了。

    原文

    飽藜莧者鄙膏粱,樂貧賤者薄富貴,

    安義命者輕死生,逺是非者惡臧否。

    譯文

    吃藜莧等粗食的人鄙視膏粱等美食,以貧賤為樂的人輕視富貴,

    安于義命的人看淡生死,遠離是非的人厭惡褒貶。

    原文

    不欺暗室者,肯自欺于心乎?

    不媿屋漏者,肯有媿于人乎?

    不欺于心,無媿于人,庻幾可以希君子。

    譯文

    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虧心事的人,會自己欺騙自己的心嗎?

    在屋漏之時也無愧于心的人,會有愧于他人嗎?

    不欺騙自己的心,無愧于他人,差不多就可以接近君子了。

    原文

    外重者內輕,故保富貴而喪名節。

    內重者外輕,故守道義而樂貧賤。

    譯文

    注重外在的人內心就輕視,所以保住富貴卻喪失了名節。

    注重內在的人對外在就輕視,所以堅守道義而以貧賤為樂。

    原文

    愛親者,保其身。

    愛君者,輕其位。

    譯文

    熱愛親人的人,會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熱愛君主的人,會看輕自己的職位。

    原文

    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

    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譯文

    飽食美味、穿著輕暖的衣物卻不知節制的人會減損福氣。

    廣泛積聚財富、驕奢于富貴卻不知停止的人會招來殺身之禍。

    原文

    窮不易操,達不患失,非見善明,用心剛者不能。

    譯文

    窮困時不改變操守,顯達時不擔心失去,這不是看到善行明智、用心剛強的人做不到。

    原文

    身之中有小疾痛,則醫卜雜進,愈而后已。

    殊不知烹宰物,命以快口腹,豈不甚于己之疾痛乎?

    戒之哉!戒之哉!

    譯文

    身體有小病痛時,醫生和占卜之人紛紛前來,直到病好才停止。

    卻不知宰殺動物,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難道不比自己的病痛更嚴重嗎?

    一定要引以為戒!一定要引以為戒!

    原文

    人有過失,己必知之,己有過失,豈不自知?

    喜是非者檢人,畏憂患者檢身。

    譯文

    別人有過失,自己一定能知道,自己有過失,難道自己會不知道嗎?

    喜歡議論是非的人會檢視別人,畏懼憂患的人會檢視自身。

    原文

    人以巧勝天,天以直勝人、小人。

    譯文

    人用巧詐與天相爭,天用正直戰勝人。

    原文

    詐而巧,似是而非,故人悅之者。

    眾君子誠而拙,似迃而直,故人知之者寡。

    譯文

    小人用巧詐看似能勝一時,卻不能長久。狡詐而巧妙,似是而非,所以喜歡這樣的人的很多。

    君子真誠而拙樸,看似迂闊卻正直,所以了解君子的人很少。

    原文

    君子小人不并用,如熏蕕不同噐。

    用君子,則逺小人。

    用小人,則害君子。

    譯文

    君子和小人不能同時任用,就如同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里。

    任用君子,就要遠離小人。

    任用小人,就會傷害君子。

    原文

    舜耕于歴山,伊尹耕于莘野,圣賢力田,見于經傳。

    后世以文學明道,其弊至于菽麥不分,豈止不知稼穡艱難也!

    譯文

    舜在歷山耕種,伊尹在莘野耕種,圣賢之人親自耕作,在經傳中有記載。

    后世之人用文學闡明道理,其弊端甚至到了分不清豆類和麥子的程度,豈止是不知道耕種的艱難呢!

    原文

    哀哉!人以麟鳯比君子,以豺狼比小人,徒論其表耳。

    麟鳯能瑞世,而不能移風易俗,君子能厚風俗,致太平,以來麟鳯。

    豺狼能害人,其狀易別,人得以避之。

    小人深情厚貌,毒人而不可防,閑豺狼之不若也。

    譯文

    可悲啊!人們把麒麟、鳳凰比作君子,把豺狼比作小人,只是從外表來比較罷了。

    麒麟、鳳凰能為世間帶來祥瑞,卻不能移風易俗,君子能使風俗淳厚,實現太平,從而引來麒麟、鳳凰。

    豺狼能害人,其樣子容易辨別,人們可以躲避。

    小人內心深沉、外表和善,毒害他人卻讓人難以防備,比豺狼還不如。

    原文

    善惡之報速,則人畏而為善。

    天網雖勿漏,恐太踈,則流中下之性。

    譯文

    善惡的報應如果迅速,那么人們就會畏懼而做善事。

    上天的法網雖然不會遺漏,但如果太稀疏,就可能會讓中下等品性的人放縱。

    原文

    少不勤苦,老必艱辛,

    少不伏勞,老不安逸。

    譯文

    年少時不勤奮辛苦,年老時必定艱辛;

    年少時不習慣于勞作,年老時就不會安逸。

    原文

    明出處者,可以保身。

    輕死生者,可以守節。

    譯文

    明白出仕和退隱之道的人,可以保全自身;

    輕視生死的人,可以堅守節操。

    原文

    梁棟朽者,屋傾。

    賢不肖分者,國治。

    上節下儉者,財用足。

    本重末輕者,天下平。

    譯文

    棟梁腐朽了,房屋就會倒塌;

    賢能和不賢能的人區分開來,國家就能得到治理;

    在上位的人崇尚節制、在下位的人崇尚節儉,財用就會充足;

    重視根本、輕視末節,天下就會太平。

    原文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

    量寛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譯文

    不看重錢財就足以聚集眾人,嚴格要求自己就足以使人信服,

    氣量寬宏就足以得到人心,身先士卒就足以率領眾人。

    原文

    無常德者,不可以作醫,存亡所系耳。

    庸人假醫以自誣,其初則要厚利,虛實補瀉未必適當,幸而不死,則呼湏百出,病者甘心以足其欲。

    不幸而斃,則曰飲食不知禁,嗜欲不能節,非藥之過也,厚載而去。

    死者何辜焉?世無扁鵲,望而知死生,華佗滌腸而愈疾輕,以性命托庸夫,何如畏致疾之因,固養其本,以全天年耶?嗚呼哀哉!

    譯文

    沒有恒定品德的人,不可以做醫生,因為這關系到人的生死。

    平庸的人借助醫生來欺騙自己,一開始就索要豐厚的利益,用藥的虛實補瀉未必恰當,僥幸不死,就會不斷提出各種要求,病人也心甘情愿地滿足他們的欲望。

    不幸而死亡,就會說飲食不知道禁忌,嗜好欲望不能節制,不是藥的過錯,然后帶著豐厚的財物離開。

    死去的人多么無辜啊!世上沒有扁鵲那樣一看就知道生死的人,也沒有華佗那樣能洗滌腸胃治愈疾病的人,輕易地把性命托付給平庸的醫生,哪里比得上畏懼生病的原因,鞏固養護身體的根本,以保全自然的壽命呢?唉,真是悲哀啊!

    原文

    憂患疾痛皆養生,善知識,放逐閑廢,皆仕宦。

    善知識,不有憂,安知樂可為戒?

    譯文

    憂患和疾病痛苦都是養生的好老師,被放逐和閑置廢棄,都是仕途為官的好老師。

    如果沒有憂患,怎么知道快樂值得珍惜呢?可以引以為戒。

    原文

    女相妬于室,士相嫉于朝,古今通患也。

    若無貪榮擅寵之心,何嫉妬之有?

    譯文

    女子在室內相互嫉妒,士人在朝廷相互嫉妒,這是古今的通病。

    如果沒有貪圖榮耀、專擅寵愛的心思,哪里會有嫉妒呢?

    原文

    情相親者,禮必寡。

    道相悖者,術不同。

    禮簡者,誠術異者爭。

    譯文

    感情親近的人,禮節必定少;

    道理相悖的人,方法也不同。

    禮節簡約的人真誠,方法不同的人會爭斗。

    原文

    人不可無識。

    識暗者,小人。

    無識者,禽獸。

    小人舍正而趨邪,假善而為惡。識明者果如是乎?

    禽獸不知父子之親,君臣之分,識安在哉!

    譯文

    人不能沒有見識。

    見識昏暗的人是小人;

    沒有見識的人是禽獸。

    小人舍棄正道而趨向邪道,假借善行而做惡事。見識明智的人難道會這樣嗎?

    禽獸不知道父子之親、君臣之分,見識在哪里呢?

    原文

    利可共而不可獨,

    謀可寡而不可眾,

    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譯文

    利益可以共同享用而不能獨占,

    謀劃事情可以少數人商議而不可眾人參與,

    獨占利益就會失敗,眾人謀劃事情就容易泄露機密。

    原文

    火之炎上,水之就下,

    順其性,則烹飪之功成,灌溉之利博。

    譯文

    火向上燃燒,水向下流淌,

    順應它們的特性,那么烹飪的功效就能達成,灌溉的好處就會很大。

    原文

    越鳥巢南,胡馬嘶北,

    物之直情,而況于人乎?

    譯文

    越地的鳥筑巢在南方,胡地的馬向北嘶鳴,

    這是事物的本性,何況人呢?

    原文

    葢棺能定士之賢愚,

    臨事能見人之操守。

    譯文

    蓋上棺材才能確定一個人的賢愚,

    面臨事情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操守。

    原文

    食能止饑,飲能止渴,

    畏能止禍,足能止貪。

    譯文

    食物能止住饑餓,飲品能止住口渴,

    畏懼能止住災禍,知足能止住貪婪。

    原文

    猛虎能食人,不幸而遇之,必疾走以避。

    小人能媚人,人喜與之親,不幸而同利害,必巧為中傷,毒人而人不知,然機穽之設,未若天網之勿漏也。

    譯文

    猛虎能夠吃人,不幸遇到它,一定要快速逃跑躲避。

    小人能夠諂媚人,人們喜歡和他們親近,不幸有了共同的利害關系,他們必定巧妙地加以中傷,毒害別人而別人卻不知道,然而設置機關陷阱,不如上天的法網不會遺漏。

    原文

    父之教子必以孝,君之責臣必以忠,子不子,臣不臣,安則為之。

    譯文

    父親教導兒子必定用孝,君主要求臣子必定用忠,兒子不像兒子,臣子不像臣子,卻安然處之。

    原文

    以仁為宅,以禮為門,以義為路,

    居處于是,踐履于是,安得不謂之君子。

    譯文

    把仁作為住宅,把禮作為門戶,把義作為道路,

    居住在這里,踐行在這里,怎能不稱之為君子呢?

    原文

    仁義忠信本自修,人必欽崇之,

    放辟邪侈本自賊,人必輕鄙之。

    譯文

    仁義忠信本來是自我修養的,人們必定欽佩尊崇,

    放縱、邪僻、奢侈,本來就是自我傷害,人們必定輕視鄙夷。

    原文

    莫尊于事君,莫嚴于事親,

    莫逺于天地鬼神,莫踈于禽獸夷狄,

    一于誠,則交際之道無不至矣。

    譯文

    沒有比侍奉君主更尊崇的事,沒有比侍奉雙親更嚴格的事,

    沒有比天地鬼神更遙遠的事,沒有比禽獸夷狄更疏遠的事,

    一概用真誠對待,那么交際之道就沒有做不到的了。

    原文

    內不欺于妻子者,事親必孝。

    外不欺于朋友者,事君必忠。

    譯文

    在家里不欺騙妻子兒女的人,侍奉雙親必定孝順。

    在外面不欺騙朋友的人,侍奉君主必定忠誠。

    原文

    人性如水,水一傾則不可復,性一縱則不可反。

    制水者必以堤防,制性者必以禮法。

    譯文

    人的本性如同水,水一旦傾倒就不能再收回,本性一旦放縱就不能再返回。

    控制水一定要用堤防,控制本性一定要用禮法。

    原文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無欲易,無名難。

    譯文

    保養生命的人要少欲望,保護自身的人要避開名聲。

    沒有欲望容易,沒有名聲難。

    原文

    善人種德降祥于天,

    惡人種禍貽殃于后。

    譯文

    善良的人積德行善,上天就會降下祥瑞;

    邪惡的人種下禍根,就會給后代留下災禍。

    原文

    妻子之書,可以示朋友,

    袵席之言,可以白神明,

    俯仰無媿,君子之樂也。

    譯文

    妻子兒女的書信,可以展示給朋友;

    床笫之間的話語,可以告訴神明,

    俯仰之間沒有愧疚,這是君子的快樂。

    原文

    以巧得者,不肯以拙守巧,過則失。

    以力進者,不肯以謙退,力窮則墜。

    譯文

    靠機巧得到的人,不肯用拙樸來守護,機巧過頭就會失去。

    靠力量進取的人,不肯用謙遜來退讓,力量用盡就會墜落。

    原文

    人欲有所為,不必謀于人,當謀于心。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若我心為可,則人亦必以為可,或人心有不可為者,我豈可為耶。

    譯文

    人想要有所作為,不必和別人謀劃,應當和自己的心謀劃。

    一個人的心,和千萬人的心是一樣的,如果我的心認為可以做,那么別人也必定認為可以做,或許有別人心里認為不可以做的事情,我又怎么能去做呢?

    原文

    孝弟忠信之在身,猶金玉寳貨之在室,擴而行之。

    于己猶發,而施之于人,豈不美哉!

    放棄而不知求,埋藏而不知用,是誰之過歟?

    譯文

    孝、悌、忠、信在自身,就如同金玉財寶在室內,推廣并施行它們。

    對于自己就如同散發出去,施予別人,難道不是很好嗎?

    放棄而不知道去求取,埋藏而不知道去使用,這是誰的過錯呢?

    原文

    天下無甚難事,若度己而取,量才而授,事罔不濟;

    若責聾者修聲,瞽者司火,非不為,是不能也。

    譯文

    天下沒有特別難的事情,如果估量自己的能力去獲取,根據才能去授予,事情沒有不成功的。

    如果要求聾子去修正聲音,瞎子去掌管火,不是他們不去做,而是他們不能做到。

    原文

    大匠掄材、梁棟、榱桷,非一律。

    良醫用藥、溫涼、補瀉,不槩用。

    譬猶造屋瓦者,不可為盤盂,鑿柱礎者,不可琢璞玉。

    似是而非,非工之過,用者之不審也。

    譯文

    技藝高超的工匠挑選木材,梁、棟和椽子,不是一個標準。

    良醫用藥,溫、涼、補、瀉,不會一概使用。

    就如同制造屋瓦的人,不能制作盤盂,開鑿柱礎的人,不能雕琢璞玉。

    似是而非,這不是工匠的過錯,而是使用者考慮不周全。

    原文

    出必告,反必面,昏定晨省,問寢視膳,是人子之于親,無頃刻忘也。

    今士大夫之家,子弟幼則視,乳哺長則命,師友非不愛也。

    及其一命在身,則挈妻攜子從事于外,以親為客寄。

    父欲子之進,而忘其愛子,欲自致顯宦,而忘其親。

    是父不父,子不子,豈不為名教罪人。

    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固不足誅。

    賢父兄之過亦多矣。

    譯文

    出門一定告訴父母,回來一定面見父母,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問候就寢情況查看飲食,這是子女對于父母,沒有片刻忘記的表現。

    現在士大夫之家,子弟年幼的時候照顧他們,長大就命令他們跟隨老師朋友學習,不是不愛他們。

    等到他們有了一官半職,就帶著妻子兒女到外面任職,把父母當作客人寄居在別處。

    父親希望兒子晉升,卻忘記了疼愛兒子;兒子希望自己獲得顯要官職,卻忘記了父母。

    這樣就是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難道不是名教的罪人嗎?

    從孝子之門尋求忠臣,本來就不值得譴責.

    但是賢能的父兄的過錯也很多啊。

    原文

    用過其才則敗事,

    享過其分則喪身。

    譯文

    使用超過自己才能的事情就會失敗,

    享受超過自己本分的東西就會喪身。

    原文

    量有余,則不隘。

    力有余,則不乏。

    德有余,則不爭。

    色有余,則不妬。

    譯文

    氣量有余,就不會狹隘。

    力量有余,就不會缺乏。

    德行有余,就不會爭斗。

    姿容有余,就不會嫉妒。

    原文

    用舍在人,不在我。

    行藏在我,不在人。

    在我者道,在人者時。

    譯文

    任用或舍棄在于別人,不在于自己。

    出仕或退隱在于自己,不在于別人。

    在于自己的是道,在于別人的是時勢。

    原文

    言,心聲也。

    心正者言直,心诐者言誕,

    心不公者,言不中理,

    心夸大者,言不究實。

    譯文

    言語是內心的聲音。

    內心正直的人言語正直,內心邪僻的人言語荒誕,

    內心不公正的人,言語不符合道理,

    內心夸大的人,言語不切實際。

    原文

    事君如事父,以實不以文,以誠不以巧,尊而畏之,愛而敬之;

    尊則不敢欺,畏則不敢侮,愛則不忍隱,敬則不忍犯。

    譯文

    侍奉君主如同侍奉父親,用實際行動而不是華麗的言辭,用真誠而不是機巧,尊敬并且畏懼他,熱愛并且敬重他。

    尊敬就不敢欺騙,畏懼就不敢侮辱,熱愛就不忍心隱瞞,敬重就不忍心冒犯。

    原文

    伊呂起耕釣傅說,舉版筑湯文高宗,致治之本也。

    漢高祖得先圣之心,故用蕭何追亡臣,為將削平禍亂,與黼藻太平舉措不同。

    譯文

    伊尹、呂尚從耕田釣魚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中被推舉,商湯、周文王、商高宗,這是實現國家大治的根本。

    漢高祖領會先圣的心意,所以任用蕭何去追回逃亡的臣子,作為將領去削平禍亂,和修飾太平的舉措不同。

    原文

    欲飽暖者,事農桑。

    興王覇者,圖秦晉。

    農桑者,衣食之本。

    秦晉者,兵馬之區。

    譯文

    想要飽暖,就要從事農桑之事。

    想要成就王霸之業,就要謀取秦晉之地。

    農桑是衣食的根本,

    秦晉是兵馬的要地。

    原文

    臥重冰而厚裀褥,耽大欲而儲藥石,

    知所患,而不知所畏,宴安之惑也。

    譯文

    睡在重冰之上卻鋪著厚厚的褥子,沉溺于巨大的欲望之中卻儲備著藥物,

    知道所擔心的事情,卻不知道所畏懼的事情,這是安逸帶來的迷惑。

    原文

    不深耕易耨,難以責天時,

    不正心誠意,難以服眾議。

    譯文

    不進行深耕細作,就難以要求天時順遂;

    不做到正心誠意,就難以服眾。

    原文

    有違于親者,不足以言孝。

    有欺于君者,不足以言忠。

    有欲者無剛,有私者無斷。

    譯文

    有違背父母的人,不足以談論孝順;

    有欺騙君主的人,不足以談論忠誠。

    有欲望的人沒有剛正之氣,有私心的人沒有決斷之力。

    原文

    養剛大之氣者,不溺于富貴。

    明取舍之義者,不戚于貧賤。

    然后可以斷大事,立大節,豈小丈夫所能?

    譯文

    培養剛正宏大之氣的人,不會沉溺于富貴;

    明白取舍之義的人,不會因為貧賤而憂愁。

    這樣的人才能決斷大事,樹立大節,豈是小丈夫所能做到的?

    原文

    鍜者夏不畏烈火,漁者冬不畏寒氷,

    好名者不顧安危,耽欲者不顧生死。

    譯文

    鐵匠夏天不畏懼烈火,漁夫冬天不畏懼寒冰,

    喜好名聲的人不顧安危,沉溺欲望的人不顧生死。

    原文

    貴賤有分,大小有量,

    分在天,賤不能貴。

    量在人,小不能大。

    君子修己以俟天,

    小人怨天而不度己。

    譯文

    貴賤有分別,大小有度量。

    分別在于上天,低賤的不能變為高貴;

    度量在于人,小的不能變為大的。

    君子修養自己等待上天的安排,小人埋怨上天而不衡量自己。

    原文

    憂國者不謀身,

    周人者不私己。

    譯文

    憂慮國家的人不為自己謀劃,

    周濟他人的人不自私自利。

    原文

    君子去取以是非,小人毀譽以好惡,

    君子合以同道,小人合以附己。

    譯文

    君子依據是非來決定取舍,小人依據好惡來詆毀或贊譽;

    君子因為志同道合而結合,小人因為依附自己而結合。

    原文

    事無大小,理在其中,

    當理者,必能踐其言而卒于成。

    理不當者,雖詞窮力竭,而終于有畫。

    譯文

    事情無論大小,道理都在其中。

    符合道理的人,一定能踐行自己的言論并最終成功;

    道理不正確的人,即使言辭窮盡、力量用盡,最終也會失敗。

    原文

    孝弟忠信立身之大本。

    禮義亷恥行己之先務。

    譯文

    孝、悌、忠、信是立身的根本;

    禮、義、廉、恥是立身的首要任務。

    原文

    竊富貴以巧者,甚于穿窬殘性命,

    以欲者過于焚溺。

    譯文

    用巧詐手段竊取富貴的人,比穿墻偷盜的人更嚴重;

    因為欲望而殘害自己性命的人,比被火燒、被水淹的人更過分。

    原文

    忠言似苦,味之則有理。

    快捷方式似直,行之則背道。

    忠言難于求知,直道惟可行己。

    譯文

    忠言聽起來似乎苦澀,但品味起來卻有道理;

    捷徑看起來似乎筆直,但走起來卻背離正道。

    忠言難以被人接受,正直之道只能用來要求自己。

    馬藻跋

    原文

    藻嘗謂踐履之學,見于日用,其本在于正心誠意。其效小用之,以齊家,大用之,以治國平天下,乃圣賢相授受之心法也。河內李公太中先生著《省心雜言》一編以貽訓子孫,始終不離乎孝弟忠信仁義道德之說,踐履至到,發而為言,簡而有法,與大學篇相表里,先生不以藻為愚,暇日出所藏,以相付授。竊怪子房跪而進履,老人夜半授以兵書,未免教以殺人。雖富貴可獵取,非藻所愿學焉。是書也,實圣賢心法,所寓如老子之言道德,圣人將有取焉。乃刋而集之,以公其傳吁今之學者,文有余而實不足,涸源蹙本,能踐其言者,鮮矣!微此書,何以見圣賢之心法也。

    夫門生右奉議郎、權通判興元軍府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賜緋魚袋馬藻跋。

    譯文

    馬藻曾說踐行之學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體現,其根本在于正心誠意。其效用小則可以用來治理家庭,大則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平定天下,這是圣賢相互傳授的核心方法。河內李公太中先生撰寫了《省心雜言》一部來教導子孫,始終不離孝、悌、忠、信、仁、義、道德之說,踐行得非常到位,將感悟轉化為言語,簡潔而有章法,與《大學》篇互為表里。先生不認為馬藻愚笨,閑暇時拿出所藏之書,傳授給馬藻。馬藻私下里奇怪張良跪著進獻鞋子,老人半夜傳授給他兵書,這未免是教他殺人之術。雖然可以借此獵取富貴,但這不是馬藻愿意學習的。這本書實際上是圣賢的心法,它所蘊含的道理就如同老子談論道德一樣,圣人將會從中有所收獲。于是將其刊印集結,以使其廣泛流傳。唉,如今的學者,文辭有余而實際不足,就像干涸源頭、束縛根本,能夠踐行自己言語的人很少了!如果沒有這本書,又如何能見到圣賢的心法呢?

    門生右奉議郎、權通判興元軍府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賜緋魚袋馬藻跋。

    江陵項安世謹書

    原文

    人有過,己必知之。己有過,豈不自知。喜是非者,檢人。畏憂患者,檢身。善哉言乎!此省心之要法也。李公生于太平之世,富貴之家,老于南遷之后,故其所自得者如此。嘉泰甲子二月戊午,江陵項安世謹書。

    譯文

    人有過錯,自己必定能知道。自己有過錯,難道自己會不知道嗎?喜歡議論是非的人,會檢視別人;畏懼憂患的人,會檢視自身。這句話說得真好啊!這是省心的重要方法。李公生于太平之世,富貴之家,年老時在南遷之后,所以他有這樣的心得感悟。

    嘉泰甲子二月戊午,江陵項安世謹書。

    荊江樂章書

    原文

    君子之學,必盡其心而后能知其性,然心難盡也。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可畏也哉。今李氏之學省察之功,見于日用者如此,其殆庻幾乎!嘉定壬申歲重陽節日,荊江樂章書。

    譯文

    君子的學問,一定要盡到自己的心力才能了解自己的本性,然而心是很難完全盡到的。操持它就存在,舍棄它就失去,它的出入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人知道它的方向,真是可怕啊。如今李氏的學問中省察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如此,大概差不多接近了吧!

    嘉定壬申歲重陽節日,荊江樂章書。

    李景初拜手謹跋

    原文

    先大父敷文平居自號省心雜言一編,皆箴規訓戒之辭。耆岡兒童時尚及見,其手藁板行于蜀,名公巨卿書其前后者,非一士大夫愛重之,以其本刋于池陽,于新安,皆以為大父之文也嘉定。戊辰耆岡調官都城,見書坊有刋小本鬻于市,以為林和靖之作,按和靖處士隱于西湖,以詩名,坡谷淮海,皆稱道之。設有此書,諸公樂善好賢,豈不揄揚而贊美之。而和靖畧無一字自敘,一以為品題者,不知妄人俗子何所據而云。然甚可怪也。

    譯文

    先祖父敷文公平時自號 “省心”,有《省心雜言》一編,都是箴規訓戒的言辭。我在兒童時期還曾見過祖父的手稿。這本書在蜀地刻板發行,有名的公卿大臣為其寫序跋的不止一人。士大夫們喜愛并重視這本書,它的刻本在池陽、新安等地流傳,大家都認為這是先祖父的著作。嘉定戊辰年,我調到都城任職,看到書坊有小本在市面上售賣,卻以為是林和靖的作品。考察林和靖處士隱居在西湖,以詩聞名,蘇東坡、黃山谷、秦觀等人都稱贊他。如果林和靖有這本書,各位賢達之人樂善好賢,難道不會宣揚贊美嗎?而林和靖沒有一個字的自序,那些認為是林和靖作品并加以品評的人,不知道是依據什么亂說,實在是很奇怪。

    原文

    耆岡通守邵陽敬以舊本摹寫,鋟木以廣其傳,可以破流俗之惑。使來世鹖冠晏子春秋之疑,尚于是乎。可考嘉定壬申仲秋,孫奉議郎通判邵州軍州、兼管內勸農營田事、賜緋魚袋、權州事耆岡拜。手謹識景。初四世祖提刑敷文,乃丞相文和公之介弟,生長太平中,更憂患,稟賦厚,而神氣正識見逺,而界限明抱負偉,而發舒竒。經渉多,而酬應定人不知,其為貴人也。是以仕建紹間,歴事三朝,險夷一節,迭被玉音,襃寵曰:朕知卿所至,有愛民之譽。又曰卿平素愛民。

    譯文

    我任邵陽通守,恭敬地用舊本摹寫,刻版印刷以廣泛傳播,可以破除流俗的疑惑。讓后世對《鹖冠子》《晏子春秋》的疑惑,也能在這里得到考證。嘉定壬申仲秋,孫奉議郎通判邵州軍州、兼管內勸農營田事、賜緋魚袋、權州事耆岡拜手謹識景。

    四世祖提刑敷文公,是丞相文和公的弟弟,生長在太平年間,歷經憂患,稟賦深厚而神氣端正,見識高遠而界限分明,抱負宏偉而抒發奇特。經歷豐富而應對沉穩。別人不知道他是貴人。在紹興、建炎年間為官,歷經三朝,無論艱險還是平安都保持氣節,多次受到皇帝的褒獎,皇帝稱贊說:“我知道你所到之處,有愛護百姓的美譽。” 又說:“你平時愛護百姓。”

    原文

    一時縉紳歆羨,年踰耳順,力上掛冠之請。人以比漢二疏,優游林下,壽踰八袠,人以比洛中諸老。晚年書所見于坐右,凡數十條,以訓子孫,名曰《省心雜言》。明白洞逹,沉著痛快,雜之語録中莫辨。刋行已久,景初王父通守古邵,亦嘗鋟梓。不自意萬里流落之余,徃蹇來連,連山水郡。唐韓昌黎、劉賓客我,宋濓溪周元公、南軒張宣公,或宦游,或客寄,轍跡猶香,膏馥沾匄,士皆希古。則是編,又且鋟梓。

    譯文

    一時之間,士大夫們都很羨慕。年逾六十,堅決請求退休。人們把他比作漢代的疏廣、疏受。在林下悠閑生活,壽命超過八十,人們把他比作洛陽的諸位老人。晚年寫下自己的感悟放在座位右邊,共幾十條,用來教導子孫,取名為《省心雜言》。這本書明白洞達,沉著痛快,夾雜在語錄中難以分辨。刊行已經很久了。我的祖父通守古邵,也曾刻版印刷。沒想到我在萬里流落之后,艱難困苦不斷,來到這個多山的郡城。唐代的韓愈、劉禹錫,我朝的周敦頤、張栻,有的在這里為官,有的客居此地,他們的足跡依然散發著香氣,我沾染上他們的德澤,這里的士人都仰慕古人。于是這本書又要刻版印刷了。

    原文

    昔五峯胡先生論通書之指,人見其書之約,而不知其道之大,見其文之質,而不知其義之精,見其言之澹,而不知其味之長。雜言以之東坡蘇先生,作《王氏三槐堂記》。嘉其四世孫鞏,好德而文,以世其家,景初愧焉。敷文公名與,字及出處大槩見諸太史氏書,墓今并刻之省心,乃其道號。文和公名邦彥,擢進士第一,實政和宰相云。景定三年,太歲壬戌良月朔旦,四世孫朝散郎知連州軍州事、節制屯戍軍馬提舉民兵、借紫李景初拜手謹跋

    譯文

    從前胡五峰先生論述《通書》的要旨,人們只看到這本書簡約,卻不知道它所蘊含的道理宏大;看到它的文字質樸,卻不知道它的義理精深;看到它的言辭平淡,卻不知道它的意味深長。《省心雜言》也是如此。蘇東坡先生寫《王氏三槐堂記》,贊美王家四世孫王鞏品德高尚且有文采,能繼承家族的傳統。我感到很慚愧。敷文公名與字以及他的生平事跡大致見于史官的記載,他的墓現在也把《省心雜言》刻在上面,“省心” 是他的道號。文和公名邦彥,考中進士第一名,是政和年間的宰相。景定三年,太歲壬戌良月朔旦,四世孫朝散郎知連州軍州事、節制屯戍軍馬提舉民兵、借紫李景初拜手謹跋。

    原文

    雜言共二百二十八條,小子曾?復之熟之,旦夕筮仕,蒼梧在輿,則見其倚于衡,猶以六經佐三尺法。下元日,景初又識。

    譯文

    《省心雜言》共有二百二十八條,我曾?反復研讀,熟悉內容。每日都在為入仕做準備,若前往蒼梧,在車中可見此書倚于車衡之處,我依然以六經輔佐法律。下元日,景初又記。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国产99在线 | 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女婷五月99播放| 精精国产XXX在线观看| 亚洲韩欧美第25集完整版|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PP|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深夜福利资源在线观看| 偷窥国产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插插无码视频大全不卡网站|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毛片免费观看天天干天天爽|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久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三线产区 |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自拍|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亚洲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9色国产深夜内射|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粗大挺进朋友人妻淑娟|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欧美无人区码一码二码三码的区别| 国产亚洲AV电影院之毛片|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成人亚洲av免费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MM131爽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