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派往東北的部隊以美械精銳為主。 在最早打造的13個美械軍中,新1軍、新6軍、第53軍、第71軍完全在東北戰場作戰;第13軍一部、第94軍一部曾在東北戰場作戰;后來又調來的第54軍也是美械軍。 可以說,國民黨軍半數的正牌美械部隊都曾在東北戰場參戰;其中裝備最好的新1軍、新6軍這都是駐印軍的豪華陣容了,這倆軍的美械配備程度比一般的美械軍還要強很多。 除了軍級單位的美械部隊外,為了強化東北國民黨軍的火力,實際上還調配了4個獨立炮兵團。 這四個團的番號分別為: 炮兵第7團(榴彈炮)、炮兵第12團(榴彈炮)、炮兵第16團(野炮)、重迫擊炮第11團。 從上述各團的類型可見,顯然裝備的都是偏重型的火炮,這實際上就是當時國民黨軍獨立炮兵部隊的特點。 這種獨立炮兵部隊往往集中配備大口徑火炮,以獨立炮兵團的編制存在,然后分別配屬到各大戰區中使用。 由于東北戰場的重要性,國民黨軍分配到這里的4個炮兵團都還挺“重量級”的,而且具有相當程度的“唯一性”。 首先說炮兵第7團,這個團是抗戰勝利后收繳投降日軍兩個野戰重炮兵聯隊武器后編成的,按照編制應有36門150毫米榴彈炮,全團兵力3000余人。 不過可能是保養問題,在實力數統計中該團實有日造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30門。 該團當時的優勢是東北的日造炮彈極多,彈藥補充不是問題,劣勢是由于飼養管理問題,騾馬大量缺額,使得主要依靠騾馬機動的炮兵團出動能力受限。 以當時國民黨軍直屬炮兵的情況看,炮兵第7團是唯一一個全編制狀態的日式150毫米榴彈炮團。 而接下來的炮兵第12團,也具有唯一性。 這個團是駐印軍的三個直屬榴彈炮團之一,而且還是裝備155毫米口徑榴彈炮的那個,這種口徑的榴彈炮在當時國軍獨立炮兵中屬于最大者。 美國當時支援給國民黨軍的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就全在這個團了,按照三營九連制編成。 這個團的優勢是火炮口徑大、汽車牽引機動,機動性強、火力猛;劣勢是同樣由于管理保養不善,汽車完好率不行,限制了出動率;另外由于炮彈、油料以及火炮本身的老化問題,也會影響戰力,出動率不如炮兵第7團。 上述這兩個重型榴彈炮團,一個裝備有36門美援155毫米榴彈炮、一個裝備有30門日造150毫米榴彈炮,是當時國民黨軍在東北的最重型火力。 需要注意的是直到遼沈戰役時,東北野戰軍同等口徑的重炮(日造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可用者只有18門,在數量上遠不如國民黨軍的重型榴彈炮。 在榴彈炮外,國民黨軍的第三個獨立炮兵團為第16團。 這個團是野炮團,裝備日造的三八式75毫米野炮,按照編制計應當是3營9連,每個連裝備4門炮,總計為36門野炮。 不過據1948年初的實力數統計,該團實有野炮數為34門,可見還是略微缺編的。 相較于重型榴彈炮出動不便的劣勢,野炮團的機動相對簡單,所以當時有1個營配置在錦州,團主力在沈陽,相對來說出戰的時候比較多。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軍的野炮也配備在軍一級,第49軍和第52軍的軍屬炮兵營,就是裝備的野炮。 而最后一個獨立炮兵團是重迫擊炮第11團,這個團裝備的火炮數量最多,達到了75門。 當然,重迫擊炮第11團裝備的火炮類型也比較特殊——化學迫擊炮。 所謂的化學迫擊炮其實就是二戰時美軍研制裝備的M2式4.2英寸化學迫擊炮,雖然名為化學炮,事實上也有相關的彈藥,但該炮在實戰中主要打高爆彈,當常規的重型迫擊炮使用。 在國民黨軍中,總計有4個這樣的迫擊炮團,而第11團是資歷最老、戰斗經驗最豐富的一個。 該團的前身為國民黨軍(化)學兵總隊炮兵第1團,后來到印度編入駐印軍后換裝M2式4.2英寸迫擊炮,成為第一個裝備該炮的團級單位,并改番號為重迫擊炮第11團。 該團按照三營九連編制,因為每個連裝備8門炮,所以全團的標配是72門炮。 在實戰中,通常以連甚至是排為單位,將這些重迫擊炮配屬到各軍、師單位,作為加強火力之用。 所以在遼沈戰役前,東北野戰軍也是有繳獲并裝備使用的(5個縱隊有這種炮)。 據1948年初的實力統計,重迫擊炮第11團實際有75門M2式4.2英寸迫擊炮,還是超編制狀態。 因此,總計這4個炮兵團在當時裝備有175門大口徑的榴彈炮、重迫擊炮,以及野炮,這些炮都堪稱是“大炮”,是當時東北國民黨軍的最強火力。 在1948年的遼沈戰役中,上述四個獨立炮兵團的主力都在廖耀湘的西進兵團和沈陽守軍中,隨著遼沈戰役的勝利,這些炮團全軍覆滅。 東北野戰軍在繳獲上述火炮后即將其編入我軍的獨立炮兵和各縱隊,在入關之后的大戰中發揮出了巨大作用;甚至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也使用了這些火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