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時期,中國炮兵的裝備編制大概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以德式和日式火炮為主,第二時期是以蘇式火炮為主,第三時期是以美式火炮為主。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抗戰時期中國炮兵的編制和基本配置。 炮兵第1旅,下屬炮1團、炮5團,裝備瑞典博福斯山炮48門。 炮兵第2旅,下屬炮2團、炮3團,裝備瑞典博福斯山炮48門。 炮兵第7旅,下屬炮7團、炮12團,裝備德國克虜伯75野炮72門。 炮兵第8旅,下屬炮15團、炮16團,裝備遼14式77毫米野炮72門。 炮兵第4團,裝備日本38式改75毫米野炮36門。 炮兵第6團,裝備日軍38式75毫米野炮36門。 炮兵第8團,裝備遼14式150毫米榴彈炮16門。 炮兵第17團,裝備遼14式150毫米榴彈炮16門。 炮兵第9團,裝備法國M1897 75毫米山/野炮28門。 炮兵第10團,裝備德國32倍徑150毫米榴彈炮24門。 炮兵第14團,裝備德國30倍徑150毫米榴彈炮24門。 炮兵第11團,裝備德國克虜伯105毫米榴彈炮16門。 炮兵第13團,裝備德國克虜伯105毫米榴彈炮24門。 此外,還有獨立高炮團2個,獨立山炮營3個,獨立野炮營3個,獨立重型迫擊炮營3個(后來改組為獨立步炮團)。當然了,還有少量火炮編入了一些調整師。 值得關注的是,在當時晉綏軍也有一定規模的炮兵部隊,番號為炮兵第21團到炮兵第29團以及一個炮壘大隊(該大隊后來改為炮兵第30團)。每個炮兵團裝備火炮32門,以晉造75毫米和88毫米山野炮為主;單從火炮數量而言,就大大超過了其他地方軍部隊。這也是閻老西的底牌所在,晉綏軍大量裝備的沖鋒槍和火炮,在山西的多次戰役中都給日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忻口會戰,晉綏軍投入的6個炮兵團,在21天內給消耗炮彈五萬發以上,這個數量在當時的中日戰場可謂是十分的可觀。 隨著戰爭的進程,戰前購入或者制造的這些火炮不斷的損失;炮兵建制一再壓縮;直到1938年到1941年間大量蘇式火炮開始引進,其中各類火炮總數超過1300門以上;這批蘇式火炮一部分補充裝備到各獨立炮兵團,共計組建蘇式76.2毫米炮連40個,115毫米榴彈炮連20個(據說是一戰前英國的老古董)。其中50門45毫米戰防炮被編為炮兵第54團,80門37毫米戰防炮被編為炮兵第52團和炮兵第53團;剩余少數蘇式火炮被直接編入幾個攻擊軍。也正是因為這些蘇式火炮幫助我們度過了最難的那一段時間。 隨著蘇德年戰爭在1941年爆發,大規模的外援物資又再一次中斷;直到1944年中印公路開通,中國炮兵又得到了實質性的外來補充。截止到1945年的8月初,包括遠征軍駐印軍在內的所有美械部隊,共裝備美式155毫米榴彈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476門,37毫米戰防炮762門。 倘若有部分遺漏疏忽,歡迎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