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18.12.006 都說俄羅斯防空武器“天下無敵”,但也有人譏笑俄防空武器“口氣比力氣大”。其實,這些意氣之爭無法反映俄羅斯真實的防空實力,哪怕是如今名氣很大的S-400“凱旋”防空系統。正所謂“明天來自于昨天”,俄羅斯防空武器的發展之路,“漸改”的特色非常明顯,從最初的S-300PT、S-300V到S-300PMU2、S-300VM“安泰”2500,各種衍生型在系統結構、技術特點,以及作戰單元編組等方面都保持著強烈的繼承關系。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防空作戰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美國第五代隱形戰機以及得到有效情報、監視、偵察系統(ISR)保障的第四代戰機令空襲方更順利地在“不溫和空域”(即密布地面防空武器的區域)實施突防,作為矛盾的另一方,俄羅斯的防空系統必須做出強有力的技術回應,不僅需要提高目標識別和鎖定能力,導彈本身也要具備更大的攔截速度,以及在最大射程邊際時的機動過載存量,這意味著攔截彈要在動力性能、殺傷模式等方面發生質的飛躍。正是基于這一作戰需求,作為S-300P、S-300V兩大系列量變到一定階段后的質變產物,俄羅斯金剛石-安泰防空康采恩(今稱金剛石-安泰空天防御康采恩)出品的S-400“凱旋”(TRIUMPH)遠程地空導彈系統實現防空與反導功能的高度融合,被外界視作“屏蔽天空的'新凱旋’”。 強大的情報指揮能力 嚴格意義來看,S-400應算作S-300PMU2系統結合若干更先進的雷達、指揮系統和射程更遠的導彈的升級版,難怪2003年剛剛由金剛石-安泰康采恩官方披露時使用“S-300PMU3”的名號,直到2006年才改稱S-400“凱旋”,射程達到200千米以上,能夠攔截敵人的偵察機和戰略飛機、抗擊導彈打擊(包括高超音速彈道導彈)。2008年9月10日,S-400“凱旋”系統在俄空軍(2015年改組為空天軍)阿舒盧克靶場首次進行實彈打靶,目標是摧毀假想敵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結果“凱旋”不負眾望,一舉完成所有攔截項目,獲得俄國防部頒發的投產證書。 據俄羅斯紅星傳媒稱,俄國防部本意是在2008~2015年間購買23個營的S-400(各營擁有8~12輛發射車),這相當于11.5個地空導彈團的編制規模,時任俄空軍總司令米哈伊洛夫曾表示:“俄空軍希望以每年1~2個團的速度換裝S-400,但沒必要讓所有35個導彈團都換裝,因為很多團可通過既有的S-300PT、S-300PS、S-300PM等系統升級,提高作戰效能。”2010年,俄軍在莫斯科近郊的德米特羅夫和埃列克特羅斯塔利部署兩個S-400導彈團(各下轄兩個營),遠東納霍德卡部署了一個S-400導彈營。截止到2016年底,已有16個團裝備S-400。按照俄羅斯“2011~2020年國家裝備計劃”(GPV-2020),俄軍最終應裝備56個營的S-400,448輛發射車(擴編則為672輛)。 S-400系統的核心是30K6E系統指揮所,由55K6E戰斗指揮艙和91N6E搜索雷達組成。其中,55K6E戰斗指揮艙既可選擇固定陣地部署,也可以集成到“評價”M(Ранжир-M)指揮車上機動部署,該車采用白俄羅斯明斯克汽車制造廠出品的新型MZKT7930越野卡車底盤,方艙內可容納6名人員,負責監控搜索雷達與指揮控制,指揮所的部署時間僅需5分鐘。30K6E系統指揮所能對混合配置的S-400、S-300、“雷神”、“鎧甲”和“通古斯卡”導彈(火炮)系統進行協調,目標數據可從91N6E、96L6、39N6“等級”2E1/2、59N6E“對手”GE(Protivnik-GE)、55Zh6M“天空”M或67N6“伽馬”DE(Gamma-DE)雷達等外部數據源獲取,國外的系統也可根據需要與它進行結合,至于同上級的溝通聯絡可通過“貝加爾湖”1E自動化指揮系統實現。91N6E搜索雷達是S-300PM系列所用的64N6雷達的升級版,采用S波段,能同時監控100個空中目標。采用固定方位的搜索模式時,91N6E雷達對高速與低可視度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可達600千米;針對雷達反射截面積(RCS)1平方米的目標,可在293~400千米左右發現;RCS值4平方米時為390千米;對于轟炸機等級的目標,雷達探測距離為570千米;對于速度2800米/秒、RCS值0.4平方米的彈道導彈,發現距離為250千米,若目標速度增為4800米/秒,則可在230千米的距離發現。若采用傳統360度全方位環形搜索時,同樣RCS值1平方米的目標,雷達發現距離為240千米。 理論上,30K6E系統指揮所可同時控制8個S-400導彈營(或稱98Zh6E作戰單元)或6個S-300PMU1/PMU2導彈營,而S-300PMU1/PMU2的83M6E/E2系統指揮所僅能指揮6個營,這意味著S-400在接戰能力上比S-300PMU1/PMU2多了兩個營。在數據傳輸方面,30K6E系統指揮所與92N6E(S-400)、30N6E(S-300PMU1/PMU2)火控雷達之間,能通過無線電與電纜傳輸目標信息,其中無線電傳輸的最大距離在25~30千米,傳輸量為每秒115千字節,但模式為單向傳輸,使用電纜能進行雙向資料傳輸,但傳輸量降為每秒9.6千字節,單位間距離為30千米,還可通過開設中繼站增為100千米(最多四個中繼點)。 在目標監視方面,30K6E系統指揮所下面的55K6E戰斗指揮艙每分鐘能處理300個空中目標,并持續監視其中100個,主要的目標信息來源為91N6E搜索雷達,91N6E雷達能通過無線電或電纜以每秒48千字節的傳輸量傳送目標信息給55K6E。 關于S-400導彈營,其火力單元包括一部92N6E火控照射雷達、一個戰斗指揮室和最多12輛發射車,這個配置比例與S-300十分類似。不過,每個營通常不會配滿12輛發射車,從衛星圖片來看,目前俄軍的S-400導彈營中一般裝備8輛發射車,這與蘇聯時代部署S-300的方式類似,S-300雖然是機動性能很強的防空系統,但通常都以營為單位采用陣地部署,每個營的發射車配置數量通常為6輛、8輛或12輛,此外每個營還會配置一定數量的備用導彈。 92N6E雷達對于RCS值約4平方米的發現距離為250千米,對于RCS值16平方米的目標為340千米,而S-300PMU1導彈營的30N6E火控雷達對于RCS值4平方米的目標鎖定距離為200千米,顯示S-400的火控雷達在搜索距離上的提高有限,這主要是92N6E雷達選擇在波長較短、但精度更高的X波段工作,因此功率衰減較快,相比波長較長的S或L波段搜索距離偏近,只能支援在200千米左右打擊戰機等級的目標,若超過300千米以上,僅能對付預警機或轟炸機等慢速目標。 由基本特性可以發現,S-400的雷達探測系統對普通航空目標(通常指RCS值為1平方米)的射程遠達400千米,可知即使是RCS值低至0.01平方米的目標,也會被S-400在100千米左右距離探測到。S-400對隱形目標的防空能力雖達不到400千米,但至少能達到相當于S-300PMU1/PMU2系統針對普通目標的防御距離,這已相當可觀了。況且,S-400可集成使用“鎧甲”系列被動雷達、“伽馬”DE(L波段)主動相控陣雷達搜索目標,并用92N6E(X波段)主動相控陣雷達完成火控,其中火控雷達也可獨立完成搜索,只是目標處理能力目前稍嫌低下。因此,S-400具備強大的戰場生存性和探測能力。 如果出現92N6E雷達難以發現的隱形戰機,此時由于“邊緣繞射”效應,能對付X波段雷達的隱形機在面對L波段雷達探測時,其RCS值很難降低到0.01平方米以內,至多只能低至0.1~1平方米級別,這時加強給S-400系統的“對手”GE雷達就能發揮作用,這種探測距離超過200千米的L波段雷達的方位精度達到0.5度左右,與機載X波段雷達相當,完全可以協助S-400系統對隱形戰機進行視距外火控打擊。 400千米級防空反導 S-400的基本作戰單元是導彈營,每個營配備8~12輛導彈發射車。目前,已知S-400系統有三種不同的發射車可供選擇,分別是5P85TE3牽引式、5P85SE3和51P6E自行式。5P85TE3、5P85SE3分別采用BAZ-64022拖車頭和MAZ-543M越野卡車底盤,它們與S-300PMU2使用的5P85TE2和5P85SE2并無實質區別。用戶可根據需要選擇5P85TE2/3或5P85SE2/3,前者的優勢是價格相對低廉,而后者則機動性能更佳,目前俄軍采用5P85TE2/3發射車(俄軍自用編號為5P85TM)。至于采用白俄羅斯明斯克汽車制造廠MZKT系列底盤的51P6E發射車,它是在2013年明斯克廠廠慶期間公布的,具體細節無從知曉,但俄羅斯本土的布良斯克汽車廠曾推出一款名為5P90S的自行式發射車與它競爭,結果失敗了,顯見白俄羅斯的軍用卡車底盤依然對俄軍工業影響很大。 S-400的導彈發射車可以采用標準的四聯裝貯運發射筒,也可將三個大型發射筒和四個小型發射筒捆綁在一起,構成七聯裝發射筒,其中三個大型發射筒可裝備3枚40N6E或48N6E2/E3導彈,每個小型發射筒可裝備一枚9M96E/E2導彈。在S-400系統所用的三大系列導彈中,40N6E導彈最令人矚目,它重達1800千克,彈長8.4米,彈徑約500毫米,戰斗部重145.5千克,最大射程約400千米,射高7萬米,號稱當今地空導彈射程之最。至于另兩個系列,從目前掌握的數據看,48N6E2導彈射程195千米,射高2.7萬米;48N6E3導彈射程250千米,射高3萬米;9M96E導彈射程40千米,射高2萬米;9M96E2導彈射程120千米,射高5.3萬米。以目前數據相對公開的9M96E/E2導彈為例,其飛行末段在主動雷達導引頭測量目標信息后,可發出相應指令啟動側推姿控系統,使導彈能在發動機工作的25毫秒內獲得20G的附加過載,最大脫靶量由48N6E2的9米壓縮到3米以內。事實上,S-400的攔截距離幾乎是美國“愛國者”PAC-3的5倍,具備攔截隱形飛機的能力,此外還具備相當的反導能力,可攔截射程3500千米內的彈道導彈——這意味著S-400可攔截飛行速度達4800米/秒的彈道導彈(彈道導彈的射程越遠,其戰斗部接近目標時的速度就越大)。 事實上,戰術彈道導彈的高速性能對反導系統的末端機動能力要求更高,攔截彈在主動段內至少需要40G的機動過載才能及時調整到最佳攻擊彈道,像國際公認的S-300、“愛國者”PAC-2等第三代地空導彈多使用燃氣舵進行姿態調整,較大的彈體體積和基本依賴空氣動力的控制方式使其末段機動能力有限,難以對付彈道導彈這樣的超高速攻頂目標。為此,9M96E/E2導彈采用類似“愛國者”PAC-3系統所用“增層攔截彈”(ERINT)的“空氣動力舵面+燃氣舵+推力矢量”技術,9M96E導彈在15千米距離內最大可用過載高達60G,在40千米距離內也能達到30G,而9M96E2在120千米最大射程仍能保持20G的機動過載。 9M96E/E2導彈采用定向飛散的新型破片戰斗部及相應的起爆控制技術,其單枚破片的質量由上代導彈的4~5克提高到20~25克,并將起爆方向控制在脫靶方位上,以使破片與彈頭的碰撞角盡可能接近90度(這時破片對彈頭的引爆概率最大)。盡管ERINT攔截彈采用更先進的動能攔截器戰斗部(KKV),9M96E/E2的定向破片殺傷戰斗部仍可取得與之相當的毀傷效果,且價格僅為ERINT的20%。 至于S-400系統射程最遠的40N6E導彈,也能用來打擊以最大速度2800米/秒的來襲彈道導彈,而未來預期的升級導彈將能打擊以最大速度4800米/秒來襲的彈道導彈。當然,S-400系統的92N6E火控雷達雖然只能在250多千米處鎖定普通飛機目標,但40N6E導彈具有更遠的射程,因此對付200千米左右的戰機目標還是比S-300PMU2系統所用的48N6E1/E2導彈有更強的動能,因此40N6E所具備的“目標不可逃逸區”顯著大于48N6系列,因此導彈在火控雷達所能引導的范圍內,威力仍比老型號有所提高。另外,92N6E火控雷達的功能提高,最主要是用于對付新型彈道導彈的威脅,在跟蹤高速目標方面,它能追蹤速度在4800米/秒的目標,相比S-300PMU1/PMU2的30N6E火控雷達僅能追蹤2800米/秒的目標,能力足足提高近一倍,而根據彈道導彈平均的末段速度,速度2800米/秒的目標相當于射程1000千米的彈道導彈,速度4800米/秒的目標則是射程3500千米的彈道導彈,因此S-400系統的反導能力躍升到一個臺階,而它對彈道導彈的攔截距離也從S-300PMU1/PMU2(俄軍自用型為S-300PMU系列)的40千米提高至60千米,比美國“愛國者”PAC-3遠出10~20千米。此外,被賦予多型號導彈的S-400系統攔截效率高,可擊落距離250千米、飛行高度從數十米到同溫層的不同性質的目標。 全自動接戰過程 金剛石-安泰康采恩CEO伊格爾·阿舒貝利曾在“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的一次訪談節目中表示,已經交付俄空天軍的S-400系統只發揮出25%的潛力,原因是導彈發射車的數量與雷達、指揮所的數量不匹配,這就為俄軍在2030年之前“進一步增強”S-400系統的作戰能力提供了很大空間。阿舒貝利形象地描述S-400與S-300的區別是“S-300處于人工操作向自動化操作過渡,而S-400則是全自動的”,“S-400系統在作戰過程中可以對目標威脅劃分等級,自動選擇導彈進行攔截”。目前,外界已知的S-400系統接戰過程大體經過以下步驟: 系統利用91N6E雷達對空中目標進行探測,或者接受其他早期預警雷達的信息;將獲取的目標信息傳輸給30K6E系統指揮所;30K6E系統指揮所對目標進行分類,優先對付威脅較大的目標;將需要對付的目標信息分發給92N6E火控雷達;92N6E雷達對目標進行跟蹤; 在48N6E3、9M96E/E2以及40N6E中選擇最適合應對目標的導彈;確定導彈打擊目標最合適的飛行軌跡,將其裝定到導彈控制與導航部分;發射導彈,對付每個目標通常使用兩枚導彈,兩枚導彈發射間隔通常為1.5~5秒;對導彈進行無線電指令修正,直至導彈主動雷達導引頭開始工作;如果需要,對目標發起第二輪打擊。 這些步驟看似復雜,其實都是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的,因為整個作戰過程都是全自動的,作戰人員只需確定發現的目標并摁下發射按鈕。當然,如果想人工操作整個過程,也是可以隨意切換的。 阿舒貝利強調,S-400系統能夠快速部署,快速轉移,尤其開放式信息共享框架為各種雷達傳感器提供了靈活的網絡聯結(即所謂的“機動耦合”),要知道近年來俄羅斯研制出大量新型雷達,都能夠支持S-400系統發揮更大的攔截效能。事實上,俄綜合防空反導系統的一大發展方向就是提高數據集成能力,蘇聯自20世紀60年代就為其地空導彈的系統指揮所配置基本的網絡,使其具有航跡集成能力,目前俄軍工綜合體尚未披露有關類似美國海軍協同作戰能力系統的全雷達跟蹤與數據融合技術,但俄羅斯現有雷達和地空導彈系統擁有支持協同作戰能力系統所需要的網絡、數字處理能力和界面,需要額外的計算能力,數據鏈帶寬和適當的數據集成算法。所有這些能力對俄羅斯工業來說都是容易開發的,即使俄羅斯當前系統不具備協同作戰能力,它在2020年左右也會具備。 培養駕馭“凱旋”的人 S-400對操作人員的要求很高,無論本國還是外國操作S-400的官兵都必須在俄羅斯受訓,“如果是俄羅斯軍人,須接受五年的訓練和準備,才能成為合格的S-400操作手,其間的淘汰率很高,”俄羅斯《消息報》軍事記者迪米特里·薩弗諾夫說,“只有最有毅力的優秀軍人才能脫穎而出。”S-400的操作手訓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理論學習,即熟悉敵人可能的攻擊方案,并學會如何在短時間內擬定最合理的防空預案。“學習時,每個導彈操作小組都要先口述作戰方案,然后將方案落實到紙面上,供教員審閱,確定是否最大限度發揮S-400的作戰潛力,盡可能多地擊落目標。”這一階段很長,學員挨訓的幾率也最大,“如果有誰沒理解什么東西,或搞砸了某項預案,等待他們的就是教員劈頭蓋臉的斥責,”薩弗諾夫說,“沒人會和風細雨地跟你解釋,因為你手里掌握的,是國家未來的安全,來不得半點走神和粗心大意”。電腦模擬建模是第一階段的最終考核。薩弗諾夫介紹,完成理論學習的學員被集中到電腦房,建立模擬實戰環境的計算機模型。“教員們會發給每個小組一張紙,標明他們將面對的所有作戰條件,包括要了解的情報、作戰方向、攔截重點及小組必須采取的措施等。 建模過程中,教員會隨時插入不利因素,設定敵電子干擾、導彈系統故障等特殊戰情,考驗學員的應變能力。” 能通過理論學習階段的學員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將進入最有趣的操作訓練階段。薩弗諾夫介紹,靶場是這個階段的主要課堂,學員在那里學習如何實際操作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學員有大量實踐發射課。與實戰發射不同的是,實踐發射用的都是空包彈,即沒彈頭的導彈,而且有時候只是模擬觸動發射按鈕而已,并非每次都打導彈,目的是熟悉導彈發射程序和操作要點。”這一階段的考核也很嚴格。薩弗諾夫介紹,考試那天,幾架殲擊機會從附近靶場起飛,穿越數道防空攔截后被應考學員發現并追蹤,后者最后通過計算機模擬系統發射導彈。“有時候,考官會人為增加難度,比如讓飛機向目標模擬投射制導彈藥或火箭彈后立即飛離航線,躲避S-400的追蹤。有的飛行員技術非常高超,用起躲避戰術來,連S-400的老練操作手也無法抓住。”“用導彈把空中目標打下來要分三步走,”薩弗諾夫說,“首先通過雷達探測并捕捉目標,然后計算目標飛行航路并發射導彈,最后是監視導彈追蹤目標的情況,同時用裝彈機快速補充發射架上的導彈空位,準備再次發射。” S-400部署敘利亞 當S-400系統列裝俄軍后不久,便有白俄羅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多個國家對它表達采購興趣,其中沙特和俄羅斯幾乎做成了一筆交易。據俄羅斯《觀點報》報道,2012年,俄羅斯與沙特簽署價值20億美元的一攬子武器出口合同,按照合同約定,沙特將獲得150架俄制米-35和米-17軍用直升機、超過150輛T-90S主戰坦克、250輛BMP-3步兵戰車及至少兩個營的S-400導彈系統等。知情人士稱,導致沙特突然對俄制武器感興趣的重要原因,是沙特與其重要盟友美國出現摩擦,美國拒絕向沙特出售被認為可能危及以色列安全的武器,而且沙特還希望通過大額軍購,換取俄羅斯放棄對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支持,當時沙特正積極支持敘反對派武裝奪權。可是俄沙軍貿合同根本沒有執行,特別是S-400導彈的出售令以色列高度警惕,它攛掇美國出面阻撓俄羅斯出口S-400,最終把生意“攪黃”了。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主任魯斯蘭·普霍夫指出,俄羅斯當初為了改善與美以的關系,叫停了向伊朗提供S-300PMU2的交易,如今又要在美以壓力下放棄沙特的生意,實在有失國格。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國介入中東特別是敘利亞沖突,S-400“上陣亮劍”的機會也來了。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2012年10月,鑒于土耳其單方面在敘利亞北部建立“禁飛區”,土耳其空軍居然敢攔截一架從俄羅斯飛往敘利亞的民航飛機,為了警告土耳其不要輕舉妄動,10月17日,俄羅斯宣布在土耳其當面的南部軍區部署S-400系統,幾個月后,又在土耳其的“老冤家”亞美尼亞境內混合部署S-300PM2防空系統和“伊斯坎德爾”M戰役戰術地地導彈,以報復土耳其引進美國X波段遠程預警雷達。俄國防部發言人伊格爾·戈布爾上校毫不掩飾地稱這些舉措“是以土耳其為目標”,明確反對土耳其參與北約導彈防御計劃。他強調,S-400導彈可以摧毀所有類型的飛機,也可以摧毀彈道導彈。 2015年9月30日開始,俄空天軍正式介入敘利亞戰事,幫助阿薩德政府軍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和其他反對派,與土耳其的矛盾進一步加深。11月24日,土耳其以“侵犯本國領空”為由,出動F-16戰斗機將俄空天軍一架參加打擊“伊斯蘭國”的蘇-24殲擊轟炸機擊落敘土邊境山區。面對這一重大突發事件,俄軍方與最高決策層立刻意識到,在敘利亞忽視部署防空反導武器,未能有效控制土敘邊境制空權是個致命的錯誤。25日,總統普京批準俄國防部關于“將S-400防空反導系統部署至敘利亞赫梅米姆空軍基地”的請求。26日,俄運輸航空兵的安-124-100重型運輸機搭載著S-400系統與作戰部隊抵達敘利亞,迅速部署到距土耳其邊境僅50千米的陣地上,由于S-400系統反飛機的最大射程達到400千米,因此對土耳其形成強大的威懾能力,甚至可以發射S-400遠程導彈到土耳其境內打掉土軍戰機。此外,“鎧甲”S1車載式彈炮綜合防空系統作為S-400的自衛武器也部署到位,而在東地中海水域,裝備S-300F“暗礁”遠程艦空導彈系統的俄海軍1164型巡洋艦“莫斯科”號也做好戰斗準備,這樣地面與艦載防空系統聯合一體化,保障俄戰機的飛行安全,壓制對俄戰機構成危險的任何空中目標。就這樣,在吃了忽視防空反導的大虧后,俄空天軍與海軍在敘利亞迅速建立起陸、海、空基一體化與遠、中、近程、末端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體系,以防今后再遭空襲打擊。 事實上,俄軍這一經歷敲響一個警鐘:即使進行絕對優勢的“一邊倒”空海一體空襲打擊時,也必須配系部署陸、海、空一體的防空反導武器作戰體系,以確保制空與制導空襲權,否則就會發生空中戰機被擊落、地面高價值目標與大量人員被空襲導彈炸死炸傷的慘痛惡果。而隨著俄羅斯S-400系統已形成強大的現實威懾能力,反觀土耳其卻沒有任何應對武器,只好緊急向北約求援,等待西方盟友調兵遣將。 除了敘利亞,2017年1月14日,俄空天軍第4空防集團軍司令謝瓦斯季亞諾夫中將宣布,一個S-400地空導彈團(配備16輛發射車)正式在克里米亞費奧多西亞市投入戰斗值班,防護區域不僅包括克里米亞半島,還涵蓋俄聯邦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部分地區。之前,駐克里米亞的俄防空部隊官兵就在列寧格勒州訓練中心進行S-400系統的使用培訓,并進行了實彈打靶。俄羅斯《武器出口》雜志主編安德烈·弗羅洛夫表示,俄軍在克里米亞擁有大量戰略設施,必須對半島和毗鄰水域實施有效保護,防范北約攻擊,“敘利亞作戰經驗表明,S-400系統是十分有效的”。俄羅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退役中將葉夫根尼·布任斯基稱,在克里米亞除了黑海艦隊外,俄還部署了部隊集群,任何集群都需要防空力量的保護,目前半島地區防空力量不足,應當繼續增加S-400的部署,“防空系統不是核武器,而是防御性,因此別國無權說三道四”。俄地緣政治問題研究院第一副院長康斯坦丁·西夫科夫說:“出現在克里米亞的S-400導彈團是十分強大的力量,它有能力擊退72架飛機的攻擊,并摧毀其中20~30%的飛機,是保護我們保持黑海地區穩定與安全的重要力量,要知道雖然土耳其與俄羅斯還算友好,但它是北約國家,而北約國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都開始出現美國的軍事力量,因此克里米亞處于北約嚴重的威脅中。”俄軍事專家伊利亞·克拉姆尼科說,在美國“宙斯盾”驅逐艦進入黑海時,S-400可有效與之抗衡,尤其是能夠摧毀美艦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俄羅斯《軍火庫》雜志主編維克多·穆拉霍夫斯基稱,S-400能夠摧毀靠近克里米亞地區的北約預警機,未來北約預警機將不得不在羅馬尼亞境內飛行,以搜集俄軍在克里米亞的情報,從而遠離S-400的火力圈。 另外,S-400系統可監視北約在黑海地區的軍事行動,美國在羅馬尼亞部署的“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可用標準SM-3導彈對俄羅斯彈道導彈目標實施打擊,因此,S-400也可對抗這一系統。穆拉霍夫斯基強調,未來俄還會在克里米亞部署電子對抗設備和能夠發現6000千米空中目標的“沃羅涅日”DM早期預警雷達。 實際上,在局部戰爭與沖突中,沒有或沒有適時部署現代化地面防空反導武器,就要被動挨打與受氣受壓,這對俄羅斯乃至全世界都是致命的教訓與啟示!俄國防部稱,俄空天軍本來計劃在2020年前購買28個團的S-400,但在2016年底只裝備18個團(296輛發射車),也就是說,S-400的裝備率剛過50%。2017年2月21日,莫斯科郊區的第五個S-400導彈團開始戰斗值班。俄國防部表示,金剛石安泰康采恩在2017年要向俄軍交付至少三個團的S-400。 |
|
來自: 小飛俠cawdbof0 > 《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