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性,我認為這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得最到位,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因一個“利”字。比如你想結識或者不想結識一個人,都是出于利益方面的考慮——這種利益,不限于金錢。我最近又讀一遍《罪與罰》,發現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謂寫人性的高手,他寫的每一句話都像一把尖刀,直插人心。說他把人性扒得干干凈凈,讓人無地自容也不為過,比如這三句話。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仔細想想,還真是這樣。我們人最大的優點就是適應能力強,可這也成了我們最大的缺點,因為一旦學會了這種適應能力,人就能適應各種好和不好的事情。 比如你剛看到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時,就會憤怒,并想著如何去改變。可是時間久了你就習慣了,甚至開始覺得這是正常的。還有你一開始干了壞事,良心不安,可是多做幾次,就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了。 這是很可怕的!當我讀到這句話時,看到人性真的被扒光了,也讓我看到了人性中最可怕的一面:人可以習慣任何事情,包括那些本不該習慣的事——習慣謊言,習慣欺騙,習慣不公,習慣冷漠。這種習慣性讓一個人失去了改變的動力,也失去了做人的底線。尤其當你已經習慣了去做那些不該習慣的事情時,你應該很難再變回當初的樣子了,這簡直誅心啊!我讀到這句話時,覺得有點荒謬,可又不得不承認它太真實了。你看自己身邊是不是經常有這樣一些人,他明明生活得很糟糕,卻總是笑嘻嘻的,好像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其實這類人并不是真的快樂,而是善于在別人面前偽裝自己罷了,說到底還是自己欺騙自己。這時他會告訴自己:“沒關系,明天會更好”,“這只是暫時的”,“比起別人,我已經很幸運了”等等。不過這種自我欺騙也不全是壞事,他們暫時逃避了現實的痛苦,獲得了短暫的快樂,至少比整體悶悶不樂強。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是這樣樂呵呵的呢,我敢說他也賺到了,畢竟可以快活地過一輩子,不是嗎? 老陀說的沒錯,人有時候還是要學會取悅自己,哪怕給自己畫大餅也無妨,只要能快活地過,而不是整天自苦自憐就沒有什么害處。只是這句話有點扎心,因為用這種方式過活,真的是一種無奈。第三句:世界上最難的是開誠相見,最容易的是阿諛奉承。開誠相見,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虛假,那么馬上就會出現不和諧,麻煩就會隨之而來;阿諛奉承,哪怕從頭至尾都是虛假,但令人感到高興,聽起來很舒服,哪怕覺得肉麻。這話說得太對了!在人際關系中誰不是這樣呢?明明知道朋友做錯了,卻不敢當面直接指出來,怕傷害感情,也怕別人說自己情商低;明明知道領導的決定有問題,卻不敢提出不同意見,怕得罪人。相反,如果你習慣了夸贊別人,即使這個夸贊并不真誠,對方也十分開心。于是你就知道如何去處理人際關系了,就是不用開誠布公,從頭到尾都阿諛奉承就對了,這樣做對自己肯定沒有直來直去帶來的傷害大。只是當你發現自己正在阿諛奉承時,你還能找回那個敢說真話的自己嗎?我看不見得,你已經回不去了,只能繼續虛偽地活著,這有多么無奈啊。讀了《罪與罰》這三句話,我想起了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是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陰暗面,如果你都不敢面對人性中的丑陋,就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活著,而是像行尸走肉般生存而已。 這是我建的精讀社群,每月精讀2本有用的書,每本寫8-15篇解讀文章,帶你讀透一本書:
|